晨钟 发表于 2007-10-6 09:58:34

水库黄昏

水库黄昏


早就听说,怀柔水库的晚景很美。但几次到怀柔,都未及领略。这次,

终于如愿以偿。

吃过晚饭,沿着泄洪道侧的公路,来到城西山下。山的那面,便是水库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自水库建成,游人便络绎不绝。山被郁郁葱葱的灌木、松柏簇拥着,虽

已仲秋,却不见一丝萧杀。抬头望去,层层林木,被黄昏涂得模模糊糊,只

有山顶那红柱飞檐、古色古香的小亭,还闪现着 落霞的余晖。把灰蓝而略带

橘红的天穹,衬得更高,更远。

通向山顶的,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拾级而上,不过十几阶梯,县城

的喧闹便融入了山林的寂静。不绝于耳的,只有秋虫浅浅的弹唱。可谓是

“曲径通幽”了。

及至半山,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已到泄洪闸顶。由于开山修闸,山的

西侧成了陡峭的悬崖。透过稀疏的林木,可见绵延起伏的燕山群峰。脚下,

一条大坝,牵着这山这岭,笔直地向前延伸,直锲入对面的山中。坝外侧,

周恩来总理“怀柔水库”的题字隐约可见。坝里,则是一湖碧水,为三面青

山团团围绕。岸边一带垂柳,在秋风中摇曳。湖上不见画舫游船,只有偶尔

的鱼跃,击出几道涟漪。这里,没有西湖的妩媚,太湖的浩淼。却有着北国

处子特有的恬静。

不知不觉,已来到山间亭中。倚亭面水,好惬意哟——

暮中群山,近的,脉络走向隐隐可辨;远的,化作一片黛色,飘着蒙蒙

的雾。只是在山与天的衔接处,朦胧着一条起伏的线。

那一湖碧水,从远山的雾中滑出,泛着白光,模糊了山与水的界限。近

了,湖光渐收,诺大的湖面,映着山,映着天。山,把湖水染成墨绿;天,

为湖水抹上一缕绯红,一片灰蓝。轻风过处,泛起层层鳞波,水中倒影,变

得闪闪烁烁,扑朔迷离。风力不及的水面,依旧明滑如镜,依旧是静静山,

静静的天。

我看着山,看着水,看着天,极力辨别着昼夜交替的层次。然而,是徒

劳的。只觉得,那一抹晚霞,慢慢地,又像是突然地消逝了。山,更暗,像

要化入黑蓝色的天;而天,则用那透明的黑蓝,映衬出厚重的山。水却明亮

起来,像一匹缎,衬着黑而透明的天和几点早现的星。湖畔丛林中透出的溶

溶灯火,在水上摇起几痕淡淡的明黄,远远望去,恰似江南夜泊渔火。

坐在亭侧,渐渐感到了秋夜的凉。我不想动,我感到在期待着什麽。开

始是朦胧的,渐渐清楚了。我在期待着月,期待那“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

白沙看不见”的月色。无奈时日不对,离中秋佳节,还有半个月的时间。

饱览之余,未免有一丝惆怅。好在来日方长,我终要领略月下湖山的。


天才鹦鹉 发表于 2007-10-6 16:36:59

是一篇美文,更是一幅好画
怀柔的风光就在眼前了

愚浊 发表于 2007-10-6 21:25:34

那山、那水、那暮色、那秋韵,已是一幅画图在我脑海中。

好人好梦 发表于 2007-10-7 21:59:20

写得确实引人入胜,看来,先生对怀柔水库的景色是非常迷恋的,羡慕您的好眼福!!

op 发表于 2007-10-11 00:04:48

((湖上不见画舫游船,只有偶尔的鱼跃,击出几道涟漪。这里,没有西湖的妩媚,太湖的浩淼。却有着北国处子特有的恬静。))

---这篇好文章越到后面越写越优, 我个人觉得从上面那几句的那一段开始就特色很明显了令人眼神为之一亮---


((那一湖碧水,从远山的雾中滑出,泛着白光,模糊了山与水的界限。))

((山,把湖水染成墨绿;天,为湖水抹上一缕绯红,一片灰蓝。轻风过处,泛起层层鳞波,水中倒影,变得闪闪烁烁,扑朔迷离。风力不及的水面,依旧明滑如镜,依旧是静静山,静静的天。))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 这些处形容得极好-----


((天,则用那透明的黑蓝,映衬出厚重的山。水却明亮

起来,像一匹缎,衬着黑而透明的天和几点早现的星。

湖畔丛林中透出的溶溶灯火,在水上摇起几痕淡淡的明黄,

远远望去,恰似江南夜泊渔火。))


---这是我个人欣赏的句子---



总而言之

作者善于描述

文笔与气质兼俱


(())内的是作者的本文

舞之云 发表于 2007-10-11 01:41:34

细腻、抒情的描述哦,怀柔水库偶有发言权哦,因为偶经常与朋友去那里玩啦~~~很欣赏此篇啦~~~

虞美人虞美 发表于 2007-10-11 15:55:10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好文!!

晨钟 发表于 2007-10-12 16:25:12

版主可是北京人士?能在此相会,幸甚幸甚!

曼陀罗 发表于 2007-10-20 09:39:13

朦胧山水展现眼前

littlefish 发表于 2007-10-22 13:17:06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水库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