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发展略说
中国中国的篆刻艺术,起源于先秦,而以元代为转折期。当时由于吾丘衍、赵孟頫\等在印学方面开风气、创新格的活动,促使印章艺术由体制自在演化进入了风格自由变化的历程。元末王冕、明中叶文彭以石章治印,使先秦以来用石材刻印的端绪大为盛行,士人为主的自篆自刻蔚成风气,加之汇辑古玺印谱、撰写印论著作风行,于是流派印崛起,名家辈出,印学昌隆。明代文化人重视对古印的辑集、摹刻和研究。1572年,云间(今松江)顾从德委托罗王常辑成《集古印谱》6卷,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秦汉原印蘸印泥钤拓的谱集,为摹习印章和研究印学提供了第一手真迹,推动了明代后期以来篆刻艺术的昌兴。1605年,华亭(今松江)陈钜昌摹刻古印800纽,辑成《古印选》4卷,董其昌等为之作序。1602年,云间杨士修还刻成《印母》1卷,阐明了“秦玺汉章,不徒见其文,必如见其人”的“印如其人”说。其核心是“变”,“随手拈就,变相迭出”,“变者,使人不测也”,强调刻印应体现作者的个性和创造性。他的这种言论,为敢于推陈出新的篆刻家、理论家朱简的《印经》所引用。嘉定李流芳(1575~1629),擅书画,篆刻宗文彭,他在题朱简所著的《菌阁藏印》时也说:“印文不专以摹古为贵,难于变化合道耳”。这种重视变化创造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上海印坛。
嘉定竹刻在明清之际闻名,至康熙、乾隆年间,周颢(芷喦)、邓渭、杨谦、严煜等精刻竹,亦善治印。杨谦刻印辑成《吉人印谱》、《练滨草堂印谱》。唐材求正于王澍,他仿吾丘衍《学古编》,撰《游艺赘言》4卷,约于1722年又撰《摹印说》l卷。华亭葛潜、李德光、陈书龙、王贻燕、杨汝谐、王锡奎等也均能刻印。乾隆初年,世居航头镇(今属上海南汇)的王睿章(1666~l763),家贫以刻印为生,他的作品辑集有《醉爱居印赏》2册(1740年王祖昚辑)、《静观楼印言》2册(1746年周鲁辑)。他的从子王玉如(1708?~1748?)所刻印,有《澄怀堂印谱》5册、《研山印草》1卷(1751年由其表弟鞠履厚整理补刻成书)。鞠履厚(1734~1786后),字坤皋,奉贤(今属上海)人,精篆刻,辑有《坤皋铁笔》2卷、《坤皋铁笔余集》5卷,并于l756年撰有《印文考略》一书。休宁吴晋(进之),先居常熟,后移松江,刻印学林皋,约l762年辑自刻印集《知止草堂印存》。南翔杜世柏同年辑自刻印成《阴骘文印谱》,以后又陆续辑成《葭轩印品》、《浣花庐印绳》和《杜氏印宗》,且与定居松江的福建同安人陈錬(1730~1775)合刻《合璧印谱》。陈錬先受朱简影响,后观汪启淑藏印,印风大变,力追秦汉铜印,著有《秋水园印谱》(1761年张维霑辑)、《超然楼印谱》(1763年盛宜梧辑),并先后撰有《印说》、《印言》各一卷。上海人纪大复(1762~1831)治印取法秦汉,所作疏朗苍劲,貌在文彭、何震之间,1791年辑自刻印集《陶山印余》。张梓精心于大、小篆,临摹达三十年,著有《印宗》。
嘉庆道光年间,嘉定钱大昕婿瞿中溶(1769~1842)、侄钱侗(1778~1815)等均好篆刻。瞿氏于1831年撰《集古官印考证》18卷稿,1874年由其子瞿树镐校刊。钱侗著有《乐斯堂印存》3卷,编有《集古印存》8卷。嘉定程庭鹭(1796~1859),画近李流芳,印宗浙派,其刻印作品辑有《红蘅馆印谱》和《小松圆阁印存》。其子程祖庆、同乡严孔法亦善刻印,分别著有《隶通》、《桐江印谱》。娄县(今松江)冯承辉(1786~1840)工刻印,取法秦汉,旁及皖浙两派而能出新意,其刻印于1817年辑有《古铁斋印谱》,并撰有《印学管见》、《历朝印识》和《国朝印识》等。当时善刻印的松江人还有朱逢丙、黄鞠、周莲等。
晚清期间,随着上海的开埠,江浙等地的书画篆刻家云集此地,其中有被列为西泠八家之一的篆刻家钱松(1818~1860)及富阳胡震(1817~1862)。钱氏所作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曾为客居上海的画家周闲、任熊等治印。胡氏所作在乱头粗服中具天真自然之趣。他们的作品留有《钱胡印存》(1864年严荄辑)等,1877年高邕(1850~1921)还辑钱松作品成《未虚室印赏》4册。在书画家中,如张熊、任颐、蒋确、何维朴等均善刻印。此时,对篆刻的鉴赏和研究活动,也有新发展。如沈树镛(1832~1873)辑有《均初手拓古印册》,作为碑帖鉴藏家,他与赵之谦友善,经常信札往来,交流鉴藏情况和心得,曾获刻印章几十方,也曾得钱松为之刻印二方;何维朴(1842~1925)辑有《颐素斋印存》,胡远(1823~1886)辑有《胡公寿集古铜印》等。藏印家多集古印、篆刻家多辑自作印成册成谱,通过传播交流,令印人眼界大开,艺事精进。
在清末民初的上海艺坛,吴昌硕(1844~1927)是颇有影响的艺术家,他于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其篆刻从浙皖两派入手,曾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后又致力于秦汉玺印、封泥、古陶文,又将石鼓文的笔意和风采融入印中。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能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他主张师古而创新,反对泥古不化,要求作品具有艺术个性,所谓“古人为宾我为主”。1870至1883年,他先后辑有自刻印集《朴巢印存》、《苍石斋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吴隐于1889、1900年又辑吴昌硕印成《缶庐印存》初集、二集各4册。
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吴昌硕于1913年出任首任社长。他在1914年秋定居上海于所撰《西泠印社记》中强调“顾社虽名西泠,不以地域”,“唯与诸君子商略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焉”;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吴氏在上海曾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等十多个美术社团的活动,从而扩大了“西泠印社”的影响,增强了它在金石篆刻界的凝聚力。以丁敬等西泠八家为代表的浙派孕育地为杭州,但清末时的印坛,客观上已以吴昌硕晚年生活所在地上海为中轴。
印学研究社团陆续成立,随之作品展览和报刊出版等活动也频繁地开展起来。其中有:1912年宣哲、黄宾虹等组建的贞社;1916年姬觉弥(哈同)、邹景叔发起组织,冯煦任会长的广仓学会;1925年11月由叶更生、邓钝铁(散木)等组织的金石画报社;12月由王季欢主持的上海巽社;年底由黄宾虹、宣哲等组建,黄宾虹任会长的中国金石书画艺观学会;1926年由钱瘦铁、丁辅之、高野侯发起,钱瘦铁任社长的古欢今雨社;1928年冬由陈树人、经亨颐发起组织的,何香凝、黄宾虹等参加的“寒之友”社等。 刊行印学图书的单位先后创办。其中尤以吴隐(1867~1922)于1904年创设的上海西泠印社、方节盦于1935年秋创设的宣和印社(两家都兼制售印泥)最为著名。上海西泠印社自开办至1913年已辑拓古今印谱等18种270余册。1914年起,继续大量刊行印学图书,如《缶庐印存》三、四集,《遯盦印学丛书》汇辑古今印学名著17种25册等,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文化企业单位。吴隐与继室孙锦(1883~1941)均工篆刻,约于1906年,共同研制成“纯华印泥”。孙锦兼善拓款,使吴隐辑拓的印谱质量很高。1916年秋以吴隐字潜泉,改印泥名为“潜泉印泥”(其中以原料“美丽红”制作色泽深红的一种由吴昌硕命名为“美丽朱砂印泥”),遂沿至今。1934年,吴隐之子吴珑(振平)以“西泠印社”名号刊行《现代篆刻》第一至九集,有赵叔孺、王福庵、方介堪、唐醉石、童心龛、刘贞晦六本专集及十家合刻印分为三集。1940年,据清末翰林陈汉第(1874~1949)《伏庐藏印》三集本辑成的《伏庐选藏鉨印汇存》3册,均具影响。方约(1913~1951),名文松,字节盦,23岁开设宣和印社于汉口路,专制印泥,好藏旧印,精拓印谱数十种,其中以番禺简经纶《琴斋印留初集》4册、《千石楼印识》、《苦铁印选》4卷、《晚清四大家印谱》(与其弟方去疾合辑),最为精美。所制“节盦印泥”,印家多加以称誉。 上海西泠印社、宣和印社等处,战争期间除外,下午至夜晚,成为书画家、篆刻家、士人学者聚会交流场所,促成了大量人才的涌现,如其中出现过拓款高手王秀仁、华金泉、龚福祥等。
此外,有正书局自1911年始出版有《吴苍石印谱》、《金罍山民手刻印存》、《邓石如印存》、《赵为叔手刻印存》、《吴让之印谱》、《杨龙石印存》、《陶斋藏印》、《历代古印大观》等。神州国光社从1914年起先后出版有《郭频伽印存》、《簠斋藏古玉印》等。商务印书馆于1917年至1927年出版有:黄子高《续三十五举》、王石经《甄古斋印谱》,并重印《伏庐藏印》6卷12册等。扫叶山房1922年至1928年出版有《集古印谱》、《选集汉印分韵》、《续集汉印分韵》、《小石山房印苑》、《学山堂印存》及孙诒让撰《古籀拾遗》等。
民国上海印坛,除吴昌硕外,还以赵时棡、王福庵两家影响为大。以三家为主的众多高手,各展其能相互争胜竞妍,形成了20世纪上海印坛的第一次艺术高峰。赵时棡(1874~1945),字叔孺,晚年自署二弩老人,浙江鄞县人,民国后居上海。能书画,精鉴别。刻印早年师浙派,中年后以邓石如、赵之谦为宗,上追秦汉,所作古小玺及宋元圆朱文,均秀挺绰约。王禔(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后以号行,幼承家学,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所作篆刻作品融浙、皖派之长,上宗周秦两汉古印,严谨整饬而有苍老深厚之致,成一家面目。人称与吴昌硕、赵叔孺鼎足而立。
上述三家都有众多的弟子和追随者。师事吴昌硕者有:吴县徐新周、苏州赵云壑、常熟赵古泥、修水陈师曾、南通李苦李、缙云楼邨、宁海潘天寿、无锡钱瘦铁、海门王个簃、鄞县沙孟海、海宁朱复戡、安吉诸乐三、吴昌硕子吴涵与吴迈等。师事赵叔孺者有:永嘉方介堪、慈溪张鲁庵、平湖陈巨来、吴县叶潞渊等。师事王福庵者有:萧山韩登安、北京顿立夫、绍兴吴朴、嘉兴江成之等。
上海活动过的篆刻家、印学家还有:平湖李叔同(弘一)、歙县黄宾虹、吴县王大炘(冰铁)、余杭褚德彝、崇明童大年(心龛)、鹤山易大庵、上虞经亨颐、长乐黄葆戉、吴江杨天骥、临川李健、嘉兴陈澹如、长沙唐醉石、嘉兴汤临泽、番禺简经纶、永嘉马公愚、上海邓散木、内江张大千、萧山来楚生、瑞安邹梦禅、嘉兴朱其石、金山白蕉、巢县童雪鸿、宁波秦康祥等。师事赵古泥的邓散木在上海的课徒讲稿,开了篆刻独立学科化的先河,1979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将该遗稿编辑出版,书名《篆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篆刻家通过政治学习,提高了为新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创作和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作品。如1950年,方介堪刻成《上海各界人民爱国公约》1册;1956年,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集体刻成《鲁迅笔名印谱》;1958年秋,方去疾、吴朴堂、单晓天合作刻成《瞿秋白笔名印谱》;1961年,钱君匋刻成《长征印谱》等。
1951年,方节盦、方去疾辑吴让之、赵之谦、胡钁、吴昌硕印集成《晚清四大家印谱》。陈巨来(1905~1984)写成《安持精舍印话》21则,这是当代上海第一部印话。其中说到“治印虽与书法不同,然当得其神气,则巨细总无二致”,“小心落笔,大胆落刀”,其主旨即“先悟章法,然后鼓刀,庶几有笔未到而势已吞,意方定而神已动之妙”等,以及评价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胡钁、吴昌硕与赵叔孺、吴湖帆诸家,皆具新意。作品方面,他将赵叔孺的工稳典雅的印风发挥到极致,称得上是登峰造极,可以别立一派了。并于20世纪40至70年代和来楚生(1904~1975)之生辣厚重、古拙清新的成就,一工一写,犹如双峰耸云,形成了20世纪上海市印坛的第二次艺术高峰。
1953年,宣和印社先后辑成赵叔孺《二弩老人遗印》、王禔《福庵老人印集》、邓铁《散木印集》、方约遗集印留《节盦印泥印辑》各1册。张鲁庵编成《张鲁庵所藏印谱目录》1册4卷。1957年,王福庵主持,秦康祥、孙智敏编撰的《西泠印社志稿》,由杭州西泠印社刻字油印内部刊行,计1册6卷,保存了不少重要史料。
1955年秋,以张鲁盦发起,马公愚、高式熊等参与筹组的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成立,公推王福盦为主任委员,马公愚、钱瘦铁为副主任委员。该社吸收发展外地篆刻家。75人分工合作刻成《鲁迅笔名印谱》,1959年为建国10周年创作了不少篆刻作品,如田叔达刻成《毛主席诗词印谱》等。1961年,以沈尹默为主任委员的“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使篆刻艺术的创作、研究、展览和教学活动,更为有计划地开展起来。1963年,西泠印社召开六十周年大会,王个簃被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在此期间,《新民晚报》连载单晓天所写的《刻印座谈》七篇。篆刻创作结集出版的有:《古巴谚语印谱》(方去疾、吴朴堂、单晓天合作)、《毛主席诗词印谱》、《西湖胜迹印谱》、《养猪印谱》(均多人合作)等。此外,还出版了按编年辑印的《吴昌硕篆刻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篆刻家横遭迫害,作品和藏品被当作毒草损毁。在当时条件下,上海书画社由方去疾等组织老中青印人用简化字创作《新印谱》共三集,于1972年、1973年、1975年出版。 发掘和培养了青年篆刻人才,其间涌现的青年优秀作者中有韩天衡、刘沪声(一闻)、童衍方等。1974年、1975年又出版了《书法刻印》一集、二集。在静安区文化馆、青年宫等处举办的书法篆刻展览,以及1974年上海与日本大阪结成友好城市联合举办的书法篆刻展览,也鼓舞了刻印作者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的篆刻艺术园地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书法》杂志于1977年6月创办。首次“上海市书法篆刻展览”于1978年举办。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都出版了不少印谱。
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的印学著作有:韩天衡执笔的《中国篆刻艺术》、陈鸿寿的《怎样刻印章》(修订本)、陈巨来的《安持精舍印》(内附录《安持精舍印话》)、韩天衡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和《天衡印话》、刘一闻的《中国印章鉴赏》、黄惇的《中国古代印论史》和孙慰祖主编的《两汉官印汇考》等。《新民晚报》还先后新辟了《印章琐谈》和《印林新知》专栏刊发文章,开辟《四季印谱》、《(古玩宝斋)名家印谱》等专栏发表印作。《书法》和《书法研究》杂志也发表了来楚生的《然犀室印学心印》,韩天衡的《印章边款初探》、《九百年印谱史考略》等文章。作品结集出版有:《个簃印集》、《兰沙馆印式》、《丁丑劫余印存》、《徐云叔篆刻》、《来楚生印存》、《朱复戡篆刻》、《静乐簃印存》、《钱君匋刻长跋巨印选》、《韩天衡印选》、《朴堂印稿》、《方介堪印选》、《吴子建印集》、《陈茗屋印存》、《童衍方印存》、《单晓天印稿》、《去疾印稿》、《式熊印稿》、《刘一闻印稿》、《乔大壮印集》和《散木印艺》,以及《伏庐藏印》、《十六金符斋印存》、方介堪编著《玺印文综》等。方去疾编订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于1980年,方去疾主编、庄新兴与茅子良所编国家重点书《中国美术全集·玺印篆刻》于1989年,先后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后者连同全集于1993年获首届国家优秀图书奖荣誉奖。
1978年以来,上海印坛以叶潞渊(1907~1994)、钱君匋(1906~1998)、方去疾(1922~2001)韩天衡(1940~)为代表所取得的篆刻和印学成就,形成了本世纪上海印坛的第三次艺术高峰。 199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由马承源任编委会主任,茅子良与庄新兴任副主任暨主编的4卷本《中国玺印篆刻全集》,分为《玺印·上》、《玺印·下》、《篆刻·上》、《篆刻·下>。 精品贴!!!!!!!!!!!!!!!!!! 篆刻艺术发展略说好帖了謝謝分享。 篆刻是门综合艺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顶一下 欣赏了。顶一下 不錯的帖子!有空交流下~ 我也是金石書畫愛好者. 喜欢!!!!!!!!!!!!!! 顶!!!!!!!!!!!!!!!!!!!!!!发一组邓石如作品 吴昌硕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