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8102 发表于 2008-8-2 17:51:07

古瓷器鉴定专用术语

缩釉、器物在窑中因火候骤变、釉层往往收缩而露出胎骨、宋器常见缺陷之一、粘釉、釉汁未干、两件器物相并在一起、分开后在釉面上出现了粘连现象、釉面上留有粘痕、伤釉、器物久用、用布擦擦之或用羽毛掸磨、使局部釉面产生细毛纹、釉彩干涩枯喑、崩釉、釉面上彩器因年久、局部彩面有的崩开、彩色自然脱落、缺釉、施釉随便、釉层不到底足、暴釉、釉面釉质凸起、形如水泡、是因施釉不匀、入窑热力不稳所致、釉泡、釉面在高温烧制时出现的气泡、出窑后自然破开、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爆裂开所留下的滤痕迹、串烟、器物在窑中烧成瞬间、偶遇浓烟熏之、造成釉面局部出现深浅不等的黄、灰黑、黑褐等色,毛边、器物口边出现轻微磨伤、釉面受损有脱落、以手抚摸有棱感、不光滑称为毛边,毛口、器物口沿的釉面有轻微伤损、但釉面没有脱落、于摸有涩感、

冲口、也称"口冲"器物之口因触碰而产生的微裂纹、有长有短成直线状、裂纹往往自然延伸、口磕、器物口沿的胎和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碴伤损、爪纹、器物壁部或底面因受撞击后有裂纹、状如鸡爪,也称¨鸡爪纹¨,冷纹、器物出窑瞬间偶遇冷风吹之、出现了一线细微而又不穿透胎体的裂纹·惊纹、因胎体较薄、偶尔惊触器体、使器胎内部出现微细伤痕、往往是放射状纹、而器表面却无损伤、片纹,由于年代久远、器物本身发生变化、釉面出现稀疏的长短不一顺向细裂纹、不伤及胎体、开片、由于胎体与釉层的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烧制时、二者收缩率也不同、从而在釉面上产生许多自然裂纹、布满全身,纹路大小、粗细、长短不等、纵横交织在一起、浆胎器均有此现象、

粘沙、底足因为垫烧而粘有砂痕,窑缝、器物入窑烧制时、坯质偶尔松软部位受火不匀、胎体出现细小的裂缝,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物撞击后而形成的裂文,开粘、分段相接的器物、胎体粘接不牢而断裂、或是修补过的部位再次裂开、足磕、底足因受地面撞击或其它原因磕碰而产生的伤痕、胎釉有少量损失、伪作的足磕痕迹生硬、耍圈、器身与底部出现一圈裂纹、有的断开、有的局部相连、夹扁、器物口部不圆、翘棱、由于变形、器口不圆、底足不平、复窑、二次入窑烧制、改制器物或后挂釉彩均用此法、外冲里不冲、因为外力相碰、在某个部位外表出现较小裂纹、但未伤透内壁,土锈、器物埋入地下、局部釉层呈灰白色、失去光泽、水锈、器物长期埋入地下或受水浸泡、釉面粘附灰白、浅黄、铁锈等色、水碱、器物长期埋入下受温度、潮湿影响、釉层产生灰白色雾状小碎裂纹、磨足、底足因伤损、将缺口部位磨光修平、俗称"修脚"、截口、因撞击颈以上部位有大面积损伤、从颈部将损伤部位锯掉而露胎、俗称¨剃头¨¨抹脖"、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出现小黑星点、为釉内杂质或二次入窑所致、糊米地、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饶制时出现铁锈斑点、以糊米状、明成化瓷的砂底一般有此现象、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部位烧制时受火自然泛出的黄褐色或黄红色、有的是人工涂刷的黄褐色护胎汁、坯胎受潮后再烧制也易产生火石红现象、人为仿制火石红深浅不一、生涩不自然、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08-8-2 19:51:47

谢谢提供。

痴匏轩 发表于 2008-8-2 20:54:43

感谢分享~学习一下~

香港猫仔 发表于 2008-8-3 04:12:50

感谢分享

卡西 发表于 2008-8-3 04:33:53

感谢 学习

西蜀咸若堂主 发表于 2008-8-6 11:18:37

学习!!!!!!!

李臻1974 发表于 2016-7-15 16:21:20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瓷器鉴定专用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