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和冒辟疆的画像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冒襄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太监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一般在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怎不忧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高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从夏至冬,辗转颠沛,在马鞍山“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在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如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
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号青莲,金陵人(今江苏南京),明末歌妓。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通诗文,善书画,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由于她对饮食有相当的研究,被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
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十五日。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明王朝溃乱之势,虽然当时东北一带已遭清兵的铁蹄践踏、川陕湖广等地区则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却风平浪静,那些衣食无忧的士大夫们依然过着悠闲自在、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秦淮河畔的上空,依然飘浮着酒肉的醇香、回荡着歌姬的靡靡之音,妓院的生意依然兴旺、樽酒不空,书生公子经常出入青楼,嫖娼邀妓。作为名门望族子弟的冒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一方面,他豪情万丈,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主持抗清;另一方面,他又附随风雅,留恋于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逍遥自在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作为秦淮一带才色双绝且名气很大的歌妓,董小宛的芳名早已在冒辟疆耳朵里生根。而作为风流自喜且是“四公子”之一的高名才子,冒辟疆的大名也在小宛与其他名流宴集时常有耳闻。也许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人未曾谋面就已生爱意,相互倾佩已久。
崇祯十二年,冒辟疆到南京乡试落第,名落孙山,情绪低落,暗叹自己生不逢时,便收拾了行装,转往苏州去闲游,他一边访胜探幽,一边打听董小宛的下落。某日,冒辟疆得知小宛住在半塘老屋待客,便前去访寻,可是,小宛却已被他人邀去,在太湖洞庭山上逗留游玩。没有见到小宛,冒辟疆便经常去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处喝酒听曲,以解心中之闷。
由于心中始终惦记着小宛,次年,冒辟疆再次来到苏州时,几次前往董家,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某日,小宛醉卧在家,得知冒辟疆前来拜望,便带着醉意与冒辟疆在曲栏花下相会。小宛见了冒辟疆,心中喜欢,但由于薄醉未消,懒慢的很少发言,而冒辟疆看着眼前这位秋波流转,神韵天然的觉色美女,顿觉与一般欢场女子大相径庭,此时虽醉意朦胧,娇弱不堪,却依然思路清晰,尽管说话不多,却谈吐不俗,对时事有着独到的见解,心中更加爱恋.本想多逗留一会儿,但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次短暂的交谈,已使他对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宛的美丽已经在他多情的心里扎了根。
崇祯十五年春,小宛的母亲去世,又遭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数十日闭门不出。这时,冒辟疆再次登门来探,小宛支撑着虚弱的身体,牵着冒辟疆的手说:“我十几天昏沉沉,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这也许就是爱的力量,冒辟疆的到来,不但治好了小宛身体上的病痛,也治好了小宛的心病。小宛立即吩咐家人具办酒菜,就在床前与冒辟疆对饮谈心。这次相见,拉开了他们浪漫而多难的恋爱历程。
第二天,当冒辟疆再次来到时,小宛的病容全无,她笑盈盈地将冒辟疆迎进了屋,热情地奉上好茶:“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冒辟疆听了不甚欢喜,又怕对方是一时之兴。便探试问道:“小生与姑娘交浅言少,姑娘难道不为此话后悔吗?”
董小宛心意坚定地说:“风尘打滚,阅人不少,如蒙公子不弃,妾身算是跟定公子了!”冒辟疆兴奋得一把搂住她,小宛则在他怀中嘤嘤地抽泣起来。
是年冬天,在名妓柳如是的周旋下,冒辟疆为董小宛赎了身。崇祯十六年初春,经过一冬的边走边游,冒辟疆带着小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如皋。冒家十分通情达理,顺利地接受了董小宛这位出身青楼的儿媳,热热闹闹地为他们办了婚事。
小宛嫁到冒家后,由于心细明理,恭敬顺从,不但精于书画,又烧的一手好菜,倍受冒家长辈疼爱,并被冒辟疆之母苏元芳委以重任,管理和登记冒家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两出入,小宛做的有条不纹。闲暇时,小宛经常与冒辟疆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过着夫唱妇和的悠闲生活。
好景不长,这样安逸的日子仅过了一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了熊熊战火。清军所到之处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为了逃避战乱,小宛随夫南逃,住嘉兴海盐水绘阁。在鸡笼山上,小宛极目远眺,望着暮春凄凉的景致,胸中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有家难归,不禁悲伤,泪葬残花。
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但生活已今非昔比,日子变得十分艰难,缺柴少米,饮食难饱,而辟疆又连续几场大病,需要不分昼夜地照顾,使得小宛的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虽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方法用尽,但终难凑效。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在丈夫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仙逝,年仅28岁,葬于如皋影梅庵。 可惜 未能白头偕老 造化弄人 出身迥异,志同道多舛! 造化弄人。 学习了。 这人没听过看样子很有名啊 爱情故事很有名的 董小宛我听说过,姓冒的不知道,学习学习。 人生如烟 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 凄宛的故事,有骨气的女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