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魂归何处?
从小我的思想在我的同龄中,是比较西化的,因而回家过年过节的欲望远远没有同龄人那么强,其实小时候爸妈这种回家的归属感特别的强。每年春节或是其它节日,只要有时间都会带我们一起回老家过的。我从14岁左右就离开父母单独过,这么多年来。从2000年一直到现在,只在家过了3个春节,其它时间多半是在单位过的。2008年的春节,除夕夜我就是在一片烟花灿烂中骑着车子向家里驶去,因而还写下了《烟花灿烂是新年》之2008版。
在春节这几天,因为工作原因,我基本上每年都不能回家过年。所以总是提前打电话给家里问好。独立生活过的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一种情怀。这种自我中心的情怀,最大的缺点就是迟迟不愿踏入婚姻之门。换而言之,就是说独立生活过长的人,特别是男性,最没有家的归属感。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当年很是让人感动。可是,不论是做为儿女还是做为父母的,爱的传递永远都是无限付出。报喜不报忧,不让家人担心,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特点。
一个人生活,是我们这代人必然要经过的一段时间。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总会每过一段时间给家里打个电话,这样家人们才会知道一切平安。如果忘记在规律时间打电话,那么家人必然会打过来,问东问西不停。所以,手机一直24小时开机。
从乡村到小城镇,然后又从小城镇到省城,下一步呢,国处。家,这个词在我们这代人心里淡淡然了。魂归何处?
魂归何处?看家谱说,轩辕氏的一支后代在周时,让子牙封在某地,然后这地就以国为姓。直到蛮楚灭江汉储国时,迁祖上于湖南长沙浏阳一带。后因战乱,分为两大系,一支仍在今天的湖南浏阳一带,另一支去了豫章。再到明初,朱元璋分豫章氏为二,其中的一支到了今天的湖北安徽河南一带,号称“西陵23家”。如今这一庞大的西陵族系,又分出33小族支,一个姓,几百本的族谱。那些一个个名字,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消失在故纸堆里。
山西槐树下,湖北麻城孝感乡,这些移民家中的圣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乱史,也是一部伴着血泪的迁移史。
根在何方?魂归何处?
(和友人边聊边写,跑题了,抱歉) 根在何方?魂归何处?
中华的传统,那梦锁魂牵的地方! 犀利!
最后那段的聚焦有些杂
修一修可成一篇有观点的阐述 大自然是根的沃土,清净是灵与魂的归依! 那些一个个名字,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消失在故纸堆里。
在寻找家谱的过程中,这句话真的会打动人,令人感叹不已
“刘”氏好像就在孝感一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