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更新-我印象中的传统铁观音----回忆我那苦乐的年华!连载,原创,拒绝转载!
最近看到论坛里,关于“传统铁观音”的讨论非常热烈,很多商家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中加上“传统”两个字,以吸引更多的眼球。在这里,我将以回忆自己的童年,和大家分享一下儿时传统铁观音的真实做法!
从懂事(88年)开始,家里就已经开始制作茶叶,但那个时候的产量少,家里主要的收入还是种植水稻。安溪是多山地带,能耕作的全部是小小的梯田,不仅能种水稻的田很少,产量也很低,还非常费工夫。拿我家的情况来说,一家7口人,一年种两季的水稻,3个劳力常年忙在田间,总产量在3500斤左右,而这样的产量也只能维持一家7口人的温饱。那时我最郁闷的是一日三餐都是稀饭!所以吃干饭便成了我童年的一大追求,隔两天就会要求奶奶做咸菜饭。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奶奶,很久没吃过干饭了”,“妖兽很久,昨天才煮”。奶奶比较疼我,所以嘴上骂归骂,但是第二天中午还是会有干饭吃的。更多的情况是全家就我一个吃干饭,其他人都是吃粥-------奶奶会在稀饭快熟的时候,帮我捞一碗干饭。 (悔当年啊,我现在胖乎乎的!)
所以家里的其他开销,就靠茶叶和父亲闲暇时打打零工。记得当时茶叶价格一般在7-8元左右,差的2-3元也有,贵的也就20元以下,而当时的猪肉价格在2元左右。那会茶叶很少,一个季度也就做个50-60斤。所以当时村里制茶设备大多是几家合买的。这些机器都是用竹子和木头做成的,动力都是要靠人工的。下面我将根据铁观音的制作过程,加着对童年的回忆,一一和大家分享:种茶---采茶---杀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初培、复培、复包揉)--手工成型--炕焙 童年,往事并不如烟。福建是个好地方,永难忘。 期待你的佳作。 期待你的佳作。 那是相当的期待 跟着学习 一.种茶刚开始,家里的茶很少,那时茶叶的价格也比较稳定,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家,新开垦了一片茶园。当时我们家是这么分工的:奶奶在家做饭,做饭还是比较辛苦的,做饭是用大土灶,烧的是稻草和山上的杂木,所以做一顿饭需要较长的时间,一天4顿饭(早中晚加一顿点心)。家里还养猪,每天还要去田里摘菜做猪食。当时奶奶已经70多岁了,但身体还是非常棒的,家务活基本由她一人搞定。 父母都去山上开垦茶园,因为离家较远,中午都是送饭过去的。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了。学校离家很近,中午放学后,就挑着做好的饭菜上山,在山上跟父母一起吃。有时候也会雇一下人帮忙,还记得当时的工钱是8元/天。雇人的时候都会加菜,送到山上的菜一般比家里的好。这就成了我送饭的最大动力,每天中午乐此不疲的送饭,然后再回学校上课。
当时茶山的开垦都是纯劳力,是件很辛苦的技术活,要把草皮一块一块堆积起来做梗,然后挖土填平!和梯田一样,面积很小,分很多层!
种茶前,要先在土里放一层草木灰或者是烧过的土(闽南话叫“苯”)。烧土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所以就流行这样的一句谚语:读书怕作文,耕田怕烧“苯”;这种土是从水稻田里面挖出来的,带有稻草跟,然后用火烧透!懂这项技术的人不多,到现在也基本没有人会了。草木灰一般是先放在鸡圈里,让鸡鸭踩上一段时间,添些粪便。茶苗的吸收能力有限,刚开始是不能加肥料的,不然会导致死亡。
茶苗一般在春茶后育培,因为春天的雨水比较充足,茶树的芽长得比较长(一个芽带6片左右嫩叶)。在春茶采摘后(采摘一般是一芽三叶),就剪来当育苗材料,一梗一叶。育苗都会选用较细较新的红土,整平后一叶一叶插上去,保证水分和防止日晒。一个月后便长出新芽,基本上表示育苗成功。一到两年左右就可以移到山上种植了。家里的铁观音大都是从祥华引进的,记得当年买育苗材料很贵,都是算叶的,一叶应该是3分钱,这和茶青相比,算是天价了!
新茶种后,3年内不仅产量低,还很费工夫,除了要经常除草,还要摘除茶仔!茶树是母性泛滥的植物,一旦有了茶仔,就把大部分养分供给茶籽,结果就是芽都不长了!迅速摘除茶籽是保证茶树健康的成长的一大关键!新茶树的采摘也是很讲究的,一般只采张得最高的叶子,其余的仅仅把芽采掉,叶子一片不动,让其分支,尽快茂盛! 二.采茶
采茶都是纯手工的。茶季的时候连续几天的采茶,导致食指破皮流血是很常见的。采茶一般都是女的,挎一个竹筐,双手齐动!如果几个人一起采摘,场面还是比较壮观的,像几只麻雀不停的叼啄。几分钟后,嫩芽就不见了!一眼望去,茶树已然换了一个颜色。
我的任务依然是送饭。这时的送饭跟开垦茶山时送饭看似相同,其实更多的“惊险”。那时家里茶园虽然不多,但是比较分散,这个山头一片,那个山头一片,这样一天采茶下来,都要转战好几个地方。所以很难确定到饭点的时候她们是在哪个山头。当时连电话都很少有,更别提手机了。所以每次送饭都要先预估下大概位置,到了途中就打开嗓门大声呼喊,或是问路过的人。听到回声后,再把饭送到目的地。
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所以经常10点就从家里出发,时常要12点过后才能把饭送到。我也曾经送饭送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到现在还深深地记得那次“惨痛”的经历。记得那次送饭前,老妈已经告诉我大概会在那个地方。和往常一样,一路叫喊着却没有听到老妈的回应。快到目的地的时候,碰到同个村的一个妇人,就向她询问,估计是她看错人了,告诉我老妈在另外一个山头,我便屁颠屁颠的改道而行。话说这两个山头的距离较远,而且这段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还两个阴影。那条路经常会有蛇横穿小路,虽是匆匆过客,但是足以把我吓得心惊胆颤。另外一个是“坟”。坟和墓,在我的理解中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这边如果是“夭折”的是不能做墓的,只能做“坟”,就是一个土堆(当时还是都是土葬),上面插个簸箕。墓我是不怕的,但见到这种“坟”,心里就会莫名的紧张!去那个山头的路上,就碰巧有一个。当我千辛万苦,克服着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紧张,艰辛地达目的地的时候,却不见半个人影。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大声呼喊,恰巧碰到一个较熟的大人回应,告知老妈就在原先那个茶园。我瞬间崩溃,泪水哗哗直下。但是富有责任心的我,依然挑起饭菜,原路返回,飙泪把饭菜送到目的。见到老妈那刻,放声大哭,尽情释放委!这件事后来竟然成了被消遣的话题(被嘲笑送饭送到哭),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采茶过程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采下来的茶叶是不能用力压,也不能在太阳下被暴晒,要及时送回家,铺放在较阴凉的地方!如果不能及时送回家的,要放于阴凉处(树底下)!所以父亲白天在家制茶的同时,还要抽空去茶山把茶叶挑回家! 拜读跟着学习
回 8楼(鹤背横笛) 的帖子
感谢捧场!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