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教师 发表于 2009-4-9 16:02:17

就鸟友《相思岁月 -- 闲谈点颏》转红点颏驯养之山东篇  (作者 梅兰香 )谈

红点颏驯养之山东篇 (作者 梅兰香 )原文:
靛颏的饲养是如何从宫廷流入民间,已无从考究。但当初流传并不广,也只限于官宦商贾人家饲养;因靛颏是要吃虫吃肉的,过去无虫可买,都是以新鲜牛羊肉切条拌克食面来饲喂的,平常人家哪里舍得,人都吃不上呢,怎会用肉来喂鸟雀这些玩物!如此便把这东西给局限住了。
  然而,靛颏从京城传入山东,据说却是与梨园戏班有着极大的关联。在上世纪初,便有很多京城京剧界的艺人开始养靛颏来消遣了。在过去,山东的京剧票友在全国是很有些名气的(现在也还是这样的),常有京、津戏班到山东演出;当时的戏班到外地演出串场,除了要和当地的戏院处好关系,还要常到当地的官宦、乡绅家里走动;特别是那些在黑白两道都很混得开、专吃戏饭的“地包”,就更是得罪不起了;有这些人亲到剧院给捧场,也就把场子给镇住了;即使扮相、唱腔中出现些纰漏,也不会出太大的乱子。否则,轻则起哄给喝了倒彩儿,重则还会连戏场子都给砸了,那以后可就甭想再来了。
  由于戏班中有些“角儿”们是要人到哪儿,鸟就要跟到哪儿的主儿,下得台来更是要喝着沏好的“香片儿”,逗逗鸟儿开心的;随着来的频了,也便与当地官宦乡绅及“地包”走动的也就熟了,这一来二往的,养鸟的方子便也就一点点的留了下来。现山东各地养红靛颏的方法也多是以此演变而来的。以上只是民间流传,想必不会是空穴来风,但亦无从考究了。

我的看法
我一直认为靛颏饲养不是从宫廷流入民间,而是民间饲养靛颏进入宫廷的。
宫廷里很多的东西都在来自民间,在民间发现好东西带回宫里,再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提高 。饲养靛颏我觉得也是这样,宫廷里的人出宫看到民间养的靛颏好,就带回宫里进贡的 ,得到宫廷里的赏识,后来民间进行效仿,又起到发展和推广的作用。所以我认为靛颏饲养不是从宫廷流入民间,而是先有民间饲养宫廷发现,然后把靛颏进入宫廷的。
还有靛颏从京城传入山东
山东就盛产靛颏,养靛颏的历史已几百年。山东方吕笼的靛颏笼在乾隆年间就是贡品,京戏的历史有多少年。徽班进京才多少年 。靛颏从京城由有戏班传入山东我感觉也是不对的 。
以上的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原作存在问题,特来探讨研究。还望大家指正 。

附e=4]:历史资料

徽班进京距今已有218年历史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为庆祝乾隆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叫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真是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三庆班进京,原本只为进宫祝寿演出而来。由于徽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整个舞台演出新颖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而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样,三庆班演完祝寿戏欲罢不能,就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三庆班的班主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三十岁,演旦角,擅长二黄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体干丰厚,颜色老苍,一上氍毹,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因此三庆班在北京越演越火。徽班在进京演出的过程中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使自己更加丰富,不久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他们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徽班进京开始了我国国剧――京剧的孕育期。

二泉水 发表于 2009-4-9 16:05:00

学习了,顶一个

幻影 发表于 2009-4-9 16:08:07

学习了.

又一村 发表于 2009-4-9 16:26:34

学习了,我同意靛颏是有民间到宫廷一说.靛颏从民间传入宫廷后,被达官贵人奉为宫廷玉鸟,相互间也会发生攀比,特邀民间高人进宫专门从事饲养、摆盘,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鸟把式”,为保证自己饲养鸟能使主人满意,“鸟把式”认真总结,相互切磋,形成了被流传下来的一整套理论(品相、盘熟、鸟的毛病的划定)等,但基础还是民间的,自己的看法,不对请指正!

青岛教师 发表于 2009-4-9 16:28:09

引用第3楼又一村于2009-04-09 16:26发表的 :
学习了,我同意靛颏是有民间到宫廷一说.靛颏从民间传入宫廷后,被达官贵人奉为宫廷玉鸟,相互间也会发生攀比,特邀民间高人进宫专门从事饲养、摆盘,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鸟把式”,为保证自己饲养鸟能是主人满意,“鸟把式”认真总结,相互切磋,形成了被流传下来的一整套理论(品相、盘熟、鸟的毛病的划定)等,但基础还是民间的,自己的看法,不对请指正!
谢谢你的补充 ,补充的好 。

爱靛人 发表于 2009-4-9 16:32:44

学习了.

风临火山 发表于 2009-4-9 16:34:41

学习了

西口光头 发表于 2009-4-9 16:42:42

同意靛颏是有民间到宫廷一说学习了.

陈醋花生 发表于 2009-4-9 16:45:05

说的对,支持,没有百姓何来皇帝! 探讨养鸟知识、理论的过程正是众多鸟友学习的过程啊,靛颏鸟能被评为中国四大鸣鸟,相信一定有它说不完的故事,到今天仍被众多鸟友痴迷!

士兵突击 发表于 2009-4-9 16:48:37

学习了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就鸟友《相思岁月 -- 闲谈点颏》转红点颏驯养之山东篇  (作者 梅兰香 )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