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守拙
发表于 2012-3-29 09:01:28
集邮往事
<p class=\"title\" /><p class=\"text\"> 参观高水平的邮展,无疑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我有幸在出差北京期间,遇上一次令我难以忘怀的邮展。那就是1981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日本集邮家水源明窗先生的《中国邮票藏品展览》。展品中包括海关邮政无邮票时期、大清邮政、客邮(外国在华开办侵犯中国主权的邮政)、中华民国、解放区、新中国等各个时期的一万三千多枚邮票和八百多个实寄封。其中各个时期的邮票不仅齐全,而且全张票、样票、错体邮票、珍罕的邮票和实寄封以及传世孤品之多真是数不胜数,其中有整张大龙邮票和大龙实寄封、清代《红印花》原票四方连、传世仅存32枚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就有三枚、被誉为民国四珍的《宫门倒印》邮票和销印封等也在其中。解放区票占所有展品的一半,珍贵展品有《赣西南赤色邮政》邮票和实寄封、《湘赣边省赤色邮票》全套、《半白日徽图票》,以及唐县临时邮政发行的一分邮票等,真是不胜枚举,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水源先生对中国邮票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出版的六卷《华邮集锦》,就是他多年来对中国邮票的研究的成果。我参观过后真是感慨万千,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贵邮品,使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一个外国人能把中国邮票收集、研究到如此丰富和高深的程度,在国内外实属罕见,成为国际公认的第一流的中国邮票收藏家。水源的精彩收藏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历次在国际邮展中展出他的中国邮票藏品,大大提高了中国邮票的知名度,大力向各国朋友介绍我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精神,使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p><p class=\"text\">另外我还有幸在北京参观了1983年11月举行的《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亲眼目睹了极其珍贵的华邮传世孤品,清代《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新票。该邮票为华邮之珍品,传世共32枚,而四方连新票传世只此一件。可见其珍贵程度。还记得展厅中一个大镜框中央,只放了此一件展品,镜框下面一张桌子上放着一个放大镜,供参观者使用,两旁各站着一个保卫人员。参观者排着长队,依次观看,每人只有一分多钟的时间。此件清代《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新票,为香港集邮家林文琰所有。据说,为送该珍邮赴北京展出,北京派专职保卫人员护送,保险金额高达四十万人民币(当时行情)。 </p><p class=\"text\">对集邮爱好者来说,他所期望的无非是两件事,一是能够不断丰富藏品,二是能不断获取邮识和信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集邮后,由于邮品的流通渠道尚不畅通,邮票的收集还很困难。进入八十年代,国内各地邮市日见兴旺,不仅可买到新邮,各个时期的一些老邮票、外邮,也逐渐多了起来。为了获得所需邮票,集邮者之间的交流也日见频繁,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各地的民间邮刊、小报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除了传播邮识之外,还开辟了通讯交流的栏目,从通讯拦当中集邮者可以将多余的邮品出让,亦可从刊中的让品目录中选取所需邮品,以达互通有无之目的。在此期间,通过邮友的介绍又结识新的邮友,像滚雪球似的,形成了一个民间通讯网。那时我结识的邮友多达一二十个,订阅了五六种民间邮刊。然而,为我提供邮品的众多邮友,相互通信十多年,虽已成了老朋友,竟从未见过一面。最可贵的是彼此相互信任,恪守信誉,有许多次都是对方把贵重的邮票先寄来,待我挑选后付款,我也从不拖欠对方的票款。多年来不用出家门,通过这种方式来收集,对丰富我的集邮藏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p><p class=\"text\">1980年《集邮》杂志在停刊十四年之后复刊,是全国广大集邮爱好者的一件喜事。随着《集邮》杂志的复刊,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等地办的刊物接踵而来。出于对邮识的渴望和积累资料的目的,我订阅了大量的邮刊,如:《集邮》、英文版《中国集邮》、《集邮研究》、《鼓楼邮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金陵邮刊》、以及香港的《邮票世界》和《中华集邮》等。同时还订阅了《广州集邮报》和《中国集邮报》。此外,多年来我还收集了各类集邮图书一百多册。通过它们极大的丰富了我的集邮知识。 </p><p class=\"text\">集邮工具书对集邮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1981年10月,中国邮票总公司编印了“文革”以后第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以后每隔4年发行新版本,极大的方便了集邮者。其它的邮票目录,寻觅起来就比较困难。记得我手中的最早的一些目录,是从邮友处借来复印的,如日本邮趣协会编印的《旧中国切手图鉴》,台湾何国安编印的《中国邮票图鉴》等。这些都属于中华邮政时期发行的民国邮票目录。此外,我非常想得到一本解放区邮票目录,苦于无处寻找。1981年底,一个星期天我来到暑袜街邮市,碰到邮友胡凯,当他得知后,便帮助找到邮票串串,我花了8块钱从串串那儿买到一本由香港邮商杨乃强编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鉴》,其中收录了全部解放区邮票目录。8块钱相当我当时工资的八分之一,尽管比较昂贵,仍使我欣喜异常。对我日后区票的收集帮助甚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尚未问世之前,一位名叫汤德铨的邮友,承诺替我用邮票去换日本编印的中国目录,于是我将《长城》小型张及一些套票交给他去换,以后每次见面,他都不提此事,问他时,便说还没拿到,渐渐地成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当别人告知他是一个不守诚信的人,我这才恍然大悟,我的邮票也就打了水漂。而今那些邮票的价值已超过五百元,可谓吃一堑长一智。到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除了定期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之外,中国集邮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目录》、《中国清代邮票目录》和《中华民国邮票目录》。1991年我研究室的张利洪,从美国为我复印了一整套《司科特世界邮票年鉴》总计达四千多页。这些书籍成为我集邮的有力工具和助手。 </p><p class=\"text\">集邮之初,我是中国邮票和外国邮票都收集,没有什么目标,凡是我没有的,觉得图案好看、印刷漂亮的都要、总希望数量越多越好。到后来才明白邮票之多浩如烟海,决不能漫无边际的盲目搜集。于是我将已经收集到的外国邮票,整理好,留着欣赏,不再继续收集。以后,主要收集中国邮票,以新中国邮票、解放区邮票和民国邮票为主要收集对象。 </p><p class=\"text\">到八十年代初我搜集的新中国纪(字头)、特(字头)邮票基本齐全,由于历史的原因只能是新旧混合。所缺的是那些紧俏的小型张,时过境迁难以搜集,即使偶尔碰到,价格也十分昂贵,就此作罢。从实践中我悟出一个道理:由于邮票增值的特性所致,过去错过机会或买不起的,现在仍买不起,将来也还是买不起,因此集邮者必须,适时收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刻意追求是不可取的。 </p><p class=\"text\">“文革”期间自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开始共发行了八十枚邮票和11枚普通邮票。“文革”后期自1970年8月至1974年6月又发行了95枚编号邮票。由于我这段时间心不在邮,错过了搜集的大好时机。待我想要集它的时候,由于“文革”邮票没有编号,也不知道有多少套,每套都是那些票,因此搜集的难度很大,不得不花些气力研究一番。以后有了“邮票目录”可遵循就方便多了。开始,我将宗艾买来寄信用的零散邮票,以及陆续找到的信销票,集中收入册内,新旧加起来已有四五十枚。这时在《市场报》见到“文革”邮票在香港邮市大幅增值的报道,一枚八分面值的文革邮票竟卖到三四十元,令那时尚无经济观念的集邮者深感惊讶。这使我意识到文革邮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时这些邮票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的政治历史状况。虽为时已晚,我决定把正式发行的新票集齐,未发行的和错体票就爱莫能助了。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经多方寻觅,终于集齐了80枚“文革”邮票、11枚“文革”普通邮票和95枚编号邮票。所花的代价超过两千元。令我后悔不已的是,1979年我在北京东华门集邮门市部,见到有人出售文1.(毛主席语录)十联新票,要价30元,由于囊中羞涩没舍得买,以后等到我想买时已无处可寻。后来花了700元买到的还是撕开的散票。再想买十联新票,要花数千元乃至上万元。对此至今仍追悔莫及。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那些难以收集的邮票,对集邮者永远是可遇而不可求,有的票可能一辈子都遇不上,偶然遇上了如不取之,则失之交臂。</p>
拨开云雾
发表于 2012-3-29 09:51:05
进来了解一下集邮往事。
星天外
发表于 2012-3-29 10:18:21
好文共欣赏
西蜀咸若堂主
发表于 2012-3-29 10:52:24
好贴!!!!!!!!!!!!!!
晨山雀鸣
发表于 2012-3-29 11:21:12
了解一下集邮往事。
小桃花
发表于 2012-3-29 20:31:26
不错。
新民老仁
发表于 2012-3-29 22:33:11
学习了。
子夜迷惑
发表于 2012-3-30 15:06:13
《长城》小型张已经不止500元了!
明慧明慧
发表于 2012-3-30 18:19:48
欣赏集邮往事
黄老哥
发表于 2012-3-30 22:33:12
贝老好风彩、您的集邮过程、我有同感、虽然经历多年也有一些收藏、其中也不乏精品、但失之交臂的事也不少、北京月坛邮市8O年代好邮品极多、文字票、老纪特、编号票、JT票、一轮生肖、彼彼皆是、而且价格不高、经常去逛逛、也收集了-部分精品、由于实力有限也不能见什么买什么、只收集了自已喜欢的品种、如:一轮猴、鸡、狗、猪等、T票中:奔马、红楼蔓、齐白石、荷花、西游记、脸谱。留园等代表作品,慢慢的集成了系列:74一82大全83一9I大全编号大全、经历3o多年的经历真是百感交加、艰辛伴随快乐、追求与梦想成为现实,是每个集邮人的经历、有付出就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