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煞轻 发表于 2012-4-15 20:03:30

窑寺前 残片欣&

   牋牋

骨头煞轻 发表于 2012-4-15 20:07:06

Re:窑寺前 残片欣赏

骨头煞轻 发表于 2012-4-15 20:08:11

Re:窑寺前 残片欣赏

骨头煞轻 发表于 2012-4-15 20:09:04

Re:窑寺前 残片欣赏

骨头煞轻 发表于 2012-4-15 20:35:56

Re:窑寺前 残片欣赏

窑寺前窑址位于上虞市上浦镇甲仗村。此地四周冈峦起伏,溪流环带,南接上浦(原为乡址,现与上浦镇合并) ,北傍窑湖,东近高坝玩石村,往西2公里即曹娥江。

  从百官乘汽车往南至上浦镇的上浦闸,便至该镇的甲仗村,再向东南行3公里就可抵达。窑寺前村己是四明山区的边缘,山峦重叠,形状如布袋,北面为平原,有二蓄水湖,大名新爿湖和小曰窑湖,离湖不远处有许多小山坡,窑址部分分布在这些小山坡上,相距均不过三四百米。若以窑湖为基点,则东南为寺山,南为拗前山、道士山和立柱山,西南为盘日湾等。寺山山脉向东南方延伸,窑寺前村即在其下,在长达数百米的山脚及山腰处都有瓷片散布,遗物多被茂草掩盖。山腰原有"广教寺"一所,俗呼"窑神庙",南向,其始为向祜庵,后复改为古窑寺,窑名由此而来。

  窑群的主体分布在一个山冈上,整个低矮山冈均为瓷片所覆盖,其四面为农田,西面隔农田即山,山脚旁瓷片都有分布。

  从窑寺前窑址周围的自然环境可以看出,丘陵地带的燃料资源丰富,为烧窑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周围溪流环绕,水力资源较为充沛,为水碓的使用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制瓷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窑址周围瓷土资源分布广泛,蕴藏量相当丰富,距窑寺前窑址不远的窑湖,据传由于大量挖掘瓷土,遂成窑湖。窑湖穿越于境内的曹娥江,是上虞水上交通的大动脉,窑寺前窑址生产的大量贡瓷及商品瓷,源源不断地通过曹娥江运销到海内外,为吴越国的经济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

  窑寺前窑址属于古窑群,窑址主要分布在窑寺前村周围的寺山、坳前山、道士山、立柱山和盘口湾等地。这些山的缓坡地段,就是窑址所在。其山脚旁尚散布着大量瓷片,俯拾皆是。现将各处窑址情况分述如下:

  寺山,山脉向东南方向逶迤,窑寺前村即在其下,在长达数百米的山脚及山腰处是窑址所在,面积占其他数处窑址面积总和的一半,遗物多被茂密的草木所掩盖,仅在西北端渠道断面处略有瓷片露出。器物种类以碗居多,且多无纹。山腰有”广教寺”一所,俗呼"窑神庙",窑因此得名。

  坳前山,在突出的山咀上,周围都是碎片,堆积厚度一米至数米不等,此处破坏严重,有很大部分遗物被溪水冲到下面稻田里。遗物有早晚和精粗之分,但有的已混杂在一起,大凡东北面的都是精工之作,规模甚大,所见有碗、碟、盘、盒、罐、壶、灯、熏炉、瓷兽等;色泽青翠,几乎每件都刻划花纹,可能这些就是官窑所出。西南角以碗为主,所见者都用明火叠烧,每件之间以泥点隔开。这种碗的釉色较差,质地粗疏,但也有一些浅腹碗,质地较好,时代较前者稍晚。

  另在坳前山以东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器和堆塑罐等早期青瓷残片,窑具是粗壮的三足支钉。有残窑一座外露,该地发现遗物较少,究竟是否是一处孙吴时期的古窑址,有待进一步考证。

  立柱山与拗前山并列而位居南面,附近山谷中有一水池,名"天井头",一条渠道由此开始引水,纵贯立柱山前,把窑址切去一部分,出土物与拗前山东北角所见附|叶,堆积层厚度也达数米,近渠道处露出窑炉一段,属龙窑型,建在立柱山正中的斜坡上,南北方向,火门在北,壁砖都是黄泥坯,单层平砌,底部己及生土,有匣钵少许。北端窑壁残高0.6米,窑床宽2.4米,这座窑被破坏的部分多,将来还有清理价值。

  道士山,在拗前山与立柱山之间,地势略高,渠道没有开到,山上匣钵堆积,瓷片都掩埋在下面,其内涵还不十分了解。

  盘口湾,这足一个面积较大的平冈,经过人、畜长期践踏,地面上匣钵碎片散布各处,范围颇大。

  窑寺前的器类与纹饰:

  碗:尖唇,敞口,弧腹,底置直圈足,其质量有精粗两种。粗类,灰胎,内外施釉,釉面很不光沽,外壁近底处无釉露胎,无釉处未经修整显粗糙,纹饰仅见篦纹和条纹,有的无纹饰;精类,器物规整,胎质细腻紧密,呈灰白色,内外刻花纹,纹样有花草、江涛、莲子、鹦鹉、蝶恋花、豌豆花等,其中豌豆花布满整个碗的内壁。还有一种所谓"孔明碗",它由两只碗上下相叠粘合而成,这种孔明碗与以往所见不同的是胎很厚,下面的一只碗无底和圈足,而底部有一个周边凹进的大圆孔,外壁上下饰弦纹,上面的一只作浅碟形,有的内底也划花纹。

  罐:3类。1.敛口,球形腹,底置圈足,圈足外撇。口沿划弦纹,腹部刻划莲纹或蕉叶纹,施青釉。2.圆唇,短颈,橄榄形长腹,平底,颈部有对称的双股圆条形直耳,腹部刻划双线凸棱把腹分成四等分,施青釉。3.敛口,鼓腹,喇叭形圈足,腹部作四凸棱,把腹分成四等分,棱线二条、三条不等,棱间刻划缠枝花、团花、飞蝶等纹样,施青釉。

  盅:口作花瓣形,尖唇,深腹,腹弧收,腹壁向内压六凹线,底置圈足,圈足稍外撇,灰白胎;通体施青黄色或青灰色釉,釉面光滑滋润。

  茶托:托为直口,内饰莲蓬纹,口沿下划莲瓣纹,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盘为花瓣口,上饰水草纹及弦纹一圈,内底较深,圈足外撇,圈足外饰瓜棱纹,底为花瓣口,胎灰白,施青釉,釉色莹润,是五代时期越瓷佳品。

  熏炉:上部为绽放的荷花形缕孔炉身,莲瓣状沿,束腰,下部为喇叭形圈足,灰胎,施青釉,釉面匀润光亮。

  注子:尖唇,喇叭口,粗颈,斜肩,弧腹,底置直圈足,肩部置嘴,与腹内通,嘴长而弯曲,嘴的相对处置环形状柄,柄宽扁,多用三根泥条粘连而成,柄的两端分别粘附于颈、腹部。肩部置四道弦纹,腹部刻划缠枝花卉,嘴及柄的下面刻划两条对称的的叶状花纹,腹部饰六道双线直条纹,灰胎,施青袖。

  盒:分3类.1、子母口,扁弧腹,圈足外撇,上置盖,盖面弧形,盖背刻、戳莲蓬纹,胎灰白,质细腻,施青灰色釉,釉面光洁莹润。2.器呈扁圆形,盖与器的身上下吻合,盖背较平,上面刻划覆莲瓣纹(有的盖面划蜂萄纹,印双兽纹) ,盖中置莲蓬状纽。盒底自上而下弧收至底,中部为一圆形的平底,通体施青釉.3、器呈三盒连成的三角形,每小盒均为子母口,圆腹,卧底,各小盒上置馒头形盖,盖面刻划荷叶纹,盖顶堆塑莲蓬形纽,胎灰白,施青釉。

  瓷兽:已残,鹿形,通体披毛,后肢偶蹄,伏卧于平座上。

  窑寺前窑址至迟始烧于南朝,中经唐代,进入五代就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吴越钱氏烧造贡瓷的一处窑场。北宋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停烧。窑寺前窑场烧造时间长,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花纹装饰多样,瓷片堆积丰富。在窑寺前[窑址中,基本上能反映出南朝至宋代这段历史时期内越瓷生产的基本情况,所以它是研究越窑发展史极好的实物资料。

鞭鞑者 发表于 2012-4-15 20:58:34

Re:窑寺前 残片欣赏

南青北白。谢谢分享!

西蜀咸若堂主 发表于 2012-4-16 08:19:38

Re:窑寺前 残片欣赏

漂亮 的越窑片!!!!!!!!!!!!

少年归来 发表于 2012-4-19 21:41:52

Re:窑寺前 残片欣赏

母亲瓷出现了!!!

strongway 发表于 2012-4-20 12:29:29

埃克斯 发表于 2012-5-4 18:21:15

Re:窑寺前 残片欣赏

欣赏了,漂亮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窑寺前 残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