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狸达 发表于 2009-6-27 09:58:24

收虫时的技巧和战术

收虫时的技巧和战术
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在实际的收虫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基本要点和问题,以及一些本人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经验;目的是看后尽量少犯“错误”,做到心中有数,把握机会,不要错过了“下手”的关键时机,所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用在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收虫前要先掌握卖虫者的基本情况,男女老少要区分对待和了解。一般来说,在当地捉虫的还是以大人为主,大人中又以成年和壮年的男性为主;因为捉虫毕竟是件很费体力和辛苦的差使;老人不是迫不得已,一般很少再下地捉虫;女人和小孩也只是在家里自留地或村庄附近捉捉虫而已,也只是卖些小钱贴补家用和挣些零花钱罢了,大多没有什么太好和太多的虫;只有那些成年的男人们才会早晚下地或到较远的地界里去捉虫。
卖虫的男人又分三种;一种是专门捉虫买的;一种是不捉虫,所卖的虫都是从捉虫的手里低价买来的,在转手卖的,也就是俗称的“二道贩子”;另一种是即下地捉虫,同时又“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收购同伴手中的刚出土的蟋蟀,既捉又贩的角色,这些人在现在的卖虫大军里已经占了相当一部分了。在这里主要说说自己捉的这部分人群。
他们一般在捉好一批虫回来后,在路上能卖到好价钱的就先卖掉,卖不掉的也不会勉强处理掉,剩下的都带回家,再重新分一下定一下价,同时喂一下虫,使虫看上去更大、更精神些;再拿出来时,就有了“分工”了。家里最好的虫一般都在男人手里,因为他们能“把”的住价,再说老爷们手里没有象样的虫,出来卖也不好看和好听呀;一般的虫都在妇女手里,价格不大且数量较多,卖时以尽量处理干净为主;而小孩们手里的虫,则多数是卖了几天卖不掉的或太小的,拿着“冒冒野”,卖掉就当零花钱,卖不掉也无所谓。对于资金丰厚的收虫者来说,可以多招呼这些男人们手中的虫来看;而对于大批量、低价位收虫、贩虫的收虫者来说,就要多招呼这些老妇女手中的虫来挑选了。不过这里要强调补充一点:那些已经读书上学的小男孩手里的虫要特别注意些;因为当地到了这个季节,捉虫卖虫成风,而且早已出名,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小孩,对捉虫、卖虫都已不陌生了,尤其是那些家境比较贫困的家庭,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了,做为家里的男性,他们也是早已靠捉虫挣钱了。所以对待他们手中的虫时,要多长个“心眼”,尤其是对蹲点和常去的地方,更要对当地的这批“儿童团”注意和了解,会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不过事无定律,以上的这些观点说的只是大多数农户的情况,但有些家里是妇女当家说了算的,情况也许就正好相反了,关键还是要看收虫者自己在现场的观察和判断了,这之间的运气和“虫缘”也是有一定讲究的!
当地人卖虫时还有一个习惯,为了区分自家虫的好坏和不同,怕卖时记不住或和别人混淆,就会用不同大小和颜色的瓷罐子装虫;隐蔽些的会在盖子上做记号或用不同颜色及数量的像皮筋做暗记,明显点的也会在罐子上、盖子上刻字、写字或贴东西等。当地老乡对蟋蟀虽然没有太深的了解和精通,但经过了多年的“熏陶”接触,多少也能大略分个好坏,每次捉虫回家后,就会自行先区分一下,并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后,再拿出来卖。
有些“精明”的当地人,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每次卖虫前,先不急着出手,而是先跑几个摊,每次问他们价格时,都回答:“你看着给吧!”、“你相中了哪条(哪几条)了?”或“你说个价,听你的!”但只要你一给价或将其中看中的虫拿出来还价,他就会追问一句:“还能不能再涨了?”或“还有看中的吗?”,如没有了,就会立即开始收虫,走人。如此几个摊位后,他们就对自己手中的虫及价格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之后的卖虫过程中,就以次为基数进行讨价还价,如果超出预计的就立即出手,否则就攥着不肯撒手,一圈下来再卖不掉,就又会找到之前那个开价最高的人,缠着卖给他。
对于这种对方不明确标价和表态的情况下,可以先看一下虫,如没有看中的,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如果有看中的,要芡草看牙,也要全部芡一遍,不要光芡看中的虫,因为此时对方卖家正在“察言观色”呢,你的一举一动他都看着呢;待看过牙后,想要的,就问对方虫价,如对方一再不肯开价的,要么就什么也不说了,让他走吧,要么就来一句:“一块一条!”把他打发走;但如果实在是条好虫,非拿下不可的,干脆将对方的虫“打包”收购了,这样也比较容易打动对方,同时又没让他知道你的具体意图;另外要是买家有经济实力的,干脆出个高价,让这个价格对他又心动又不好回绝,就算他不卖,也省得给别人“抬了轿子”(做了垫背的意思)。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在收虫时也是十分管用的。而且收虫时用的最多的还属“声东击西”、“指鹿为马”、“苦肉计”和“避实就虚”这几招最为常用。收购时经常是一对一或一对几的“较量”,这样的状态下,买卖双方就是“斗智斗勇”的“对手”,只要有一方妥协“交枪”,这买卖就成功了,否则就会陷入僵局了。此时“声东击西”、“指鹿为马”、“苦肉计”、“偷梁换柱”和“避实就虚”这几招就可以用上了。下面就根据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具体讲解一下使用这些招数的场合。
“声东击西”顾名思义就是指东打西。在收虫时,面对价格普遍较高的虫时,为了达到拿下自己所看中的虫的目的,就不能直奔“主题”了,要采取“迂回”的策略和思路。具体实施如下:之前看虫时要对看中的虫认好罐子,决定要拿下后,再把它暂时“冷”在一边,“专心”看别的虫;之后要全部问一下价钱,而且还要对其它虫表示出“积极”的好感和热切,待对方卖家已经相信你确实诚心打算买了后,再逐步还价;注意:此时要将焦点集中在其它无关紧要的虫上,待对方憋不住来一句:“除了这条(或这几条)虫外,其它的虫都可以便宜卖!”时,这时你已经成功一半了,但不要将喜悦露在脸上,反而要显出可惜的神态,将虫盖盖好,扎好皮筋,再随口说一句:“看来,是谈不成了;耽误了你这么长时间,真不好意思了。”对方如是男性,此时再发根烟给他,拖住对方不要马上离开;只要是之前大家谈得还不错的话,此时的气氛一定还是轻松的,这时你就象是无意间似的,再说一句:“坐了这么久也没收虫,除了那几条好虫,其它的几条虫随便让我挑几个吧,便宜点!”这时的对方,在心里对你的防备已经下降了,多数会同意,先谈好价格后,再在他的虫里面看上一遍,将自己原本看中的虫拿出来,最好不要再落草了,这样显得随意和爽气些;表情无奈点,大有“无可奈何”和“退而求其次”的样子;付了钱后,这些虫就归你所有了。对方临走前,多数还会就刚才讨价还价的虫问你一句:“那个(几个)虫,你再加一点,就给你?”而你此时只要回答一句:“下次吧!”或“你卖卖看,卖不掉了再给我看看吧!”就可以了,这样即不引起对方的疑心又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他下次还会给你看他大价的好虫。
“指鹿为马”顾名思义就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在收虫时碰到有经验的卖虫者或对自己的虫非常有信心的卖家时,就要使这招了。具体做法是:如果你看的虫的虫主,在你看虫时,不断的在一边夸奖自己的虫是如何如何的好或说这说那的,就是以上这两种人了,这种人又往往不是很懂,只是卖了多年的虫,比一般的人有些眼光和经验罢了,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想来个先入为主,给你压力,免得你还价太狠;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眼光和虫太有信心了,不自觉的表露出来了。其实在他们的内心当中,还是认为收虫的都是“老师”,至少比他们懂一点,否则也不敢这么大老远的到他们这里来收虫了。基于这种心理,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即找出他的虫的缺点,如果你根本就不想要的,就明白的指出其中的不足,并马上将虫还给他,这对对方的信心是个不小的打击;如果你一看,还可以的话,也不要露在脸上,找一些不足之处告诉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自己心里做个评估;另一方面也可以就此做为杀价的铺垫;同时也反驳了对方。这之后再装做无所谓的样子,问一下对方虫主:“什么价?”这种情况下,一般虫价都比较贵,而且往往不值这个价钱,多数情况下是将虫退回去,不了了之。如果一定要得话,就要花些时间,不断贬低和强调对方虫的缺点,最后要么双方不欢而散,要么就是说得连自己都认为不值得收了而作罢!这种情况下,能成交的概率是比较少的;除非对方本来就是想“冒野”给你的。
“苦肉计”顾名思义就是低调收购。在收虫时,并不是每次都是收虫者占上风的,有时为了达到顺利、低价那下心仪的虫的目的,采取些低调的态度“委曲求全”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苦肉计”的使用,多数是用在妇女和老人的身上。具体用法为:当有一批或大多蟋蟀的质量都可以的情况下,价格又偏高时,为了降低价格就要看一下对方卖虫者了,如果看上去是比较好说话的,就可以先夸一下对方的虫,让对方感受一下你的诚意和老实的态度;此时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贬低对方的虫,因为妇女、老人的承受能力和心胸都比较小,一上来就说他们的虫不好,会给他们造成不好的印象,会让他们觉得你不识货或想压价,那之后再谈什么就要困难多了。夸过一番后,就可以委婉的提出一些比较常见的缺点,如:小了点、嫩了点、老了点等等之类的问题,让他们自己也觉得不太好意思或确实如此的附和你,此时离成功已经很近了;这时你就要豪爽的来一句:“你说个最底价吧!我多选你几条!”或“打包什么价?”这时候对方基本上都会答应你的要求,报上一个底价,只要再和他们来个几回合讨价还价,说几句好听话,基本上就搞定了;也有极个别“顽固不化”的和软硬不吃的卖家,那就要怪自己“时运不济”了。不过这种办法多数是好用的,毕竟收虫的在他们眼里还算是“有钱人”和“老板”,能真诚的对待他们,和他们商量,就算是很给他们面子了。
“偷梁换柱”说得好听了就是“偷换概念”、“张冠李戴”,说白了就是“乾坤大挪移”。这一招说起来不怎么“光彩”和光明正大,但有时在看到喜欢的虫时,又不能到手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一下也是未尝不可的。前面已经说过了,当地老乡多数都看不懂虫,只知道一个大小,稍懂一点的也只是就虫的几个部位看个大概;在卖虫前多数会做好了记号再出来卖,而一般的记号都是做在盖子上的;这时如果有看中的虫而对方又不肯让步时也就只能使出这招了。具体实施时:只要在重复的快速看虫时将所看中虫的罐子的盖子和大小相同的其它便宜价位的盖子互换就可以了,必要时还要将虫的摆放位置也互换一下才更加保险些。这招的使用有几个先决条件:1、对方要有一批虫同时给你看,数量至少也要十几个,因为少了对方自己也记得住,换的难度就大了。2、对方的虫所装的罐子大小要基本相同,至少盖子要差不多大,否则盖子就不能互换了。3、对方的罐子上的记号只能在盖子上,否则你换了盖子,从罐子上的记号他也能认出。4、相同大小的罐子装得是不同价位的蟋蟀;否则大罐装得都是大价的虫,而小罐子装得都是小价位的虫,即使换了个同样大小的盖子也没有什么意义了。5、对方如果不太懂虫的,只是凭记号叫价的,可以使这招;而对方是凭“眼光”认虫叫价的,就没必要用这招了,因为任你怎么换,他都是看了虫再说,换了也白换,弄不好叫对方发现了,反而“弄巧成拙”了。6、最后这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使用这招时,进度要快,不能想半天和犹豫不决,觉得有必要和可以用了,就不动声色的实施,即使对方认为不对劲了,你也只须说一句:“对不起,搞错了。”或“不小心盖错了。”就掩盖过去了,否则在对方“关注”的眼神下,稍有顾虑,对方就会起疑心和不满了,所以“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招看似简单,但一切因为都是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完成的,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是做不好的,个中窍门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了!另外,此招也属于上不了台面的下三流的招数,建议读者不到“迫不得已”时,不要使用,最好还是光明正大的收虫吧!
“避实就虚”和“声东击西”看似相同,但区别在于“避实就虚”讲究的是速战速决。在收虫时经常会遇到,要么没有人给你看虫,看到旁边的桌子都忙的“热火朝天”的,而自己这一桌却“门可罗雀”,而且越是这样,情况越糟,越没人给你看虫,因为卖虫的都吃不准你是什么“路数”了,都不敢给你看虫了。这时,就要想办法吸引一下人群了;通常就要主动招呼卖虫的过来,而且要将看虫的时间和速度放慢,必要的时候,还要出手收购一、二条,而且收购的虫价还不能太低或还价太多了,否则又会“一哄而散”了,他们会以为你只要便宜货或根本不“识价”,怪不得没人给你看虫呢!就又白费功夫了;此时只要有人围住了,桌子附近就会有卖虫的不断围上来了,因为“凑热闹”、“扎人堆”的习惯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卖虫的主力部队还都是些中老年妇女。不一会,就里三层,外三层了,一桌子的虫就看不过来了,这时你就可以加快看虫的速度了,而且对收购的价格也可以下降了,但要注意的是,价格不能一下子下降太多,太多太明显了,也会马上走掉一批人,特别是一些刚刚来到的卖虫者,很多人都是一来到,就选择一处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就“扎”了进来,此时为了不让人群散去,虫价也要慢慢降下来,要采用“开水煮青蛙”的理论,让价格在不知不觉中下降,直至自己的心里价位,甚至比自己预想的价位还要低;此时收虫虽然会看走眼一些虫,但还是会有不少不错的虫混在里面,只要你能定下心来,眼疾手快,按这时的价格收购那是绝对划算的了;只怕到时让你收得是“眼花缭乱”、“筋疲力尽”为止!
在山东收虫时,还有要注意的两点窍门;第一点是:在收购的过程当中,看过的虫准备还价时,千万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要开玩笑式的乱出价。在那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看中的虫还价,如果虫主肯卖给你的,你就一定要出钱买下,再反悔不要,就是你的不对了,任谁都不会帮你说话的。所以价出高了,对方要给你了,你就一定要花钱买了;但如果你故意压底价格,而且压得很低了,对方如果脾气不好的话,就会引起口角甚至争执;这样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身在异乡为异客”能避免的麻烦还是尽量要避免。第二点是:根据卖虫者使用的罐子,也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出虫率;出虫率高的,那捉虫的地方好,所出的虫质量也就好了,销售也就快了。这和饭店用菜是一个道理,生意越好的饭店,用得菜就越新鲜,因为他的菜口味好,那生意就好,从而原材料(菜)消耗的也快,就要不断进货补充,所用的原材料(菜)当然新鲜了,这是良性循环。在山东,卖虫的用的罐子大多是从市场上批发来的,而且大多是用多少买多少,只要是这家的卖虫量大,那使用的罐子也较多,流动量也就大了,罐子的形状、大小基本都会比较统一,成色也较为新,再说虫卖的动,“羊毛出在羊身上”,也有钱买新的罐子了;而反之,使用那些杂七杂八的罐子,形状、大小也都不统一的卖家,不是所捉的虫不好卖,虫的流量不大,没钱买罐子,也用不了许多罐子;就是比较“节约”的,专门拣别人不要的丢掉的罐子来用的,那这样的人手里的蟋蟀,不是“质量”真的不好,就是价格比较难还下来。
在当地,每年的出虫旺季也是虫的销售旺季,无论大小村口、路口都是人满为患,而在较为集中的市场和集市上,更是人山人海,所以收虫时不但要“眼疾手快”,对自己的物品和已收购的虫的看管也要做到小心防备和“眼疾手快”。在山东收过虫的人都知道,一旦“市头”起来,那几乎每一桌前都是里外三层的,市场上更是人山人海,在这种情况下看虫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保管好自己的个人财物;如:手机、钱、手表、香烟、虫具等。因为在人群里也混杂了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他们见有好的下手机会,往往是不会放过,是一定会“顺手牵羊”的。出去收虫时,裤子口袋里最好不要放东西,因为当地的凳子普遍较矮,坐下后两侧口袋里的东西会露出甚至掉出;裤子后袋就更不能放东西了,当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的小罐子里的时候,对那些有点盗窃经验的人来说,此时下手是易如反掌的。桌子上不要摆放贵重的物品,俗话说:财不外露。当地的民风虽然还算淳朴,但哪里没有见财起意的人呢?手机也千万不要别在裤腰带上,要么挂在胸前,要么放在身上的腰包里。至于其它财物和物品要记得随时查看一遍,对于警惕性较高的人,小偷还是比较顾忌和小心的。2、有许多到山东收虫的人都有带“样品虫”的习惯,“样品虫”就是一上来先收一只个头偏大的虫,以后每次收虫都带着它做“样品”,在收虫时对吃不准大小或怕看走眼时,就将它拿出来,进行比较和对比。卖虫的当地人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当你拿出“样品虫”进行比较了后,千万记得将其再放回随身带得小筐里,否则有些人借着摆虫的机会,故意将虫放在你的面前,和“样品虫”离得很近,再借收虫的机会,乘你不注意,将你的“样品虫”顺手装走;你若当时就发现了,他就会说:“对不起,拿错了。”或“对不起,看错了。”如果你没有发现,那你就只好自认倒霉吧;笔者就有过几次类似的经历。3、看好和装好已收购的虫;在你忙得不可开交、头昏眼花的时候,对收购的虫一定要及时放入筐里;有不少批量购买的收虫者,在大量买进的时候,往往顾不上将已经买下的虫及时装入筐中,而是随手放在自己的身下堆在一起,这时身前身后都是人,有些卖虫的(尤其是小孩),乘你不注意,就会将你已经收购的虫“摸”走几条,而收虫者此时大多没有感觉,甚至事后也不大会发现,因为自己一下子收的虫太多了,连自己也记不得具体有多少了,就算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也会以为是自己一时忙昏了头,搞错了。
到曹村、古城和宫村这些有卖虫、储虫传统的村庄里收虫时,要注意以下情况。除了前面说过的几乎家家有虫和孵“秧子虫”及作假以外,在这里要介绍的是在这些村里收虫时的会遇到的具体情况。这些村里的人家除了都有虫出售外,而且数量都比较大,尤其是出虫旺季的时候,更是“全民皆兵”了。这季节,只要你一进入村子里,就立即会有留守的老少村民来邀请你去他家里看虫,当你在一家看虫的时候,其他家的村民已经开始排队等着带你过去了,真有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到了每家开始看虫时的步骤和过程基本都是一样的,当地人在家里买虫都是将虫养在大罐子或盆里的,只有出去卖时才会将虫换入小罐子里带着,因为这样省力和方便一些;有人来买虫了,就将虫按价格和等级整齐的摆放在小桌子、凳子或木板上,端着或抬着给你看。曹村、古城还多是用小桌子和凳子、椅子抬出来的,而宫村也有用桌子抬的,但大多人家都有定做的木板,样子有些像叉车使用的层板一样,只是大小只有半张桌子大(一张桌子以80厘米边长计算)。一般最先拿出来的虫都是便宜的,个头都普遍较小,至于质量那只有靠收虫的自己看了;随着一批一批的换下换上的,虫的大小和价格也会越来越高,而且装虫的罐子也会越来越大和考究,有条件的人家,最后出来的虫,就会有用蟋蟀盆精养的虫出来,盆里的用具和调养的讲究已丝毫不亚于职业的玩虫者了;当然了,这些虫的价格也已经是“暴涨”至比较“吓人”的地步了。
上门收购有利有弊,有利的一点就是:可以坐着就看到许多虫,不用多跑路;弊的一点就是:价格普遍较高,而且还不太好还下来。对于专门斗虫的养户来说,一条一条收的就比较适合,只要眼力好,还是可以有收获的。但如果对于大批量贩卖蟋蟀的人来说,不是因为急着打包和回去,上门收购的虫从价格上就不合适,而且因为时间短促,混在虫里面的“秧子虫”、“大棚虫”和做过假的虫都无法一一辨明,价格又不比市场上的便宜,到时仓促收回来的虫,再卖时还反而把自己的名声和牌子卖砸了,得不偿失。
一般来说,上来的几拨虫只是“礼节性”的看一遍,并不是一定要挑选的,如果有比较好和喜欢的类型的也可以谈个价格拿下;但价格一定要压至最低,因为开头的定价也决定了后面的虫的价位,对买卖双方的心里都是定了一个基本价位,所以在开头价格还不下来的话,宁可先不要拿,看过后面的虫了再说;哪怕后面没有中意的虫,再回过头来谈先前的几条看中的虫都可以,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因为还价和压价把双方的关系弄僵了,而且压价太低了也让对方认为你不肯出价或小气,连后面的虫都不想给你看了。还有看虫的速度一定要快,轻易不要下草,不是值得“纠缠”的人家,就尽快结束;这样谈价格使也可以给对方一种感觉:你卖不卖?不卖,我也无所谓,还有下一家那!这样一般还价不是差距太大的话,基本上都是可以成交的。
上门收购对人家的选择也是比较重要的。不熟悉情况的,一上来就要先摸一下基本情况;因为虽是一个村的,但他们虫的来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条件和家里,有人外出捉虫的,所备的虫也大多都是从“外面”捉回来的,当然也有部分是干农活时在自家地里和附近捉的;如家里条件不太好或没有劳力外出捉虫的,那所备之虫则都是在自家地里或村庄附近捉的了。
所以到每一户人家去收虫时要先观察一下,从备虫的多少和使用的虫罐中也可以判断出个大概了。备虫数量不多的,在几十条至一、二百条的,使用的又多为瓷罐装虫,而且还不是很统一的罐子的,没有用盆或极少几只盆养虫的,那这家的虫基本上都是在附近捉的“本地虫”了。如果一进去,这家就是大桌小桌的,甚至连床上、墙角都是罐子、盆的,至少有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的,那这家的虫源一定来路广泛,除了到处捉的,说不定还有“采购”来的。再看虫,如果虫的质量、大小普遍相差不多而品种又较为繁杂,价格又都普遍较高的,那这家除了自己捉虫,肯定还兼做贩虫,道理很简单,再怎么捉,质量不会这么统一,自己捉的话品种也不会多;价格高吗,正因为是买来的,总是要赚一些的,价格自然比较高了。从上面的论述中,也正好应证了一个规律:虫多的人家,价格普遍较高,不是打包收购,虫价是很难还下来的;而虫少的人家,虫价反而开得不高,而且比较好讨价还价。这也算是个上门收购的小窍门吧!
在山东宁阳利用出虫季节,大力发展虫经济和虫文化的这些年以来,当地在这个季节里也随之“诞生”了一种新型的职业:虫贩子。这些人有的是专门在这个季节里,放下一切日常工作,专门靠从事收虫和卖虫赚钱的“职业虫贩子”;还有一种则是,自己也捉虫卖,但又利用捉虫的便利条件,就近收购同行的新出土的好虫,以此赚取差价的,这种人属于“半职业虫贩子”也叫“业余虫贩子”;还有一种半职业的“业余虫贩子”,自家开着小饭店(兼旅馆)或是开车送客的借着和外来收虫者接触方便的便利条件,自己也利用做生意的空挡,到处收购一些蟋蟀,再转手卖给外来的收虫者。
这些人在收虫的旺季里,和所有收虫者一样,早出晚归的,不过从他们的打扮和行动时间就可以看出区别来;“职业虫贩子”的打扮和我们一样,穿得干净整齐很“休闲”,腰间挂着腰包,提着小筐,骑着自家的摩托车(就这里和我们不同,因为我们出去收虫大多都是雇车跑来跑去,而他们自家大多都有摩托车,跑来跑去也较为随意和方便)和收虫人一样,到处跑路口集市坐桌子收虫,有些人因为常年这么干了,样子和神态都很难分辨了,不是说话听口音,还真看不出来。捉虫的“业余虫贩子”,因为毕竟还要捉虫,所以打扮还是和大多捉虫者一样,顶着满头满身的玉米花子,一身被汗水浸透的长衣长裤,腰别探照灯和装虫的腰包,在收虫的市场上到处转悠;他们手中的虫有自己捉的,也有刚刚从同伴手中买来的;要不是因为就一条或几条虫的价格还不下来时,脱口而出的:“在地头,我收来就要XX元了。”这一句话,还真看不出他们也是“虫贩子”。另外那种半职业的“业余虫贩子”在打扮上虽没有太“休闲”,因为毕竟他们还要忙自己的事,收虫也只是临时“客串”一下而已,但看他们也急着看虫、收虫的举动,就知道他们的身份了,再说,你不问他们也会“瞅”准机会,向你介绍一下自己,并会详细告诉你他的情况和意图,如果你还算比较感兴趣的话,那准保会将他的联系方式告诉你,并叮嘱你有空或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和他联系之类的。以上介绍的几种“虫贩子”,“业余虫贩子”们还可以打些交道,而“职业虫贩子”就要注意了,这些人中大多都是一些当地的无业游民或地痞流氓,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工作或干脆就没有工作,平时本来就闲着没事的,一到金秋的虫季,也正好有了“方向”和“职业”了,所以和他们这群人打交道要多注意和谨慎些,经常的强卖强买,结伙霸市,弄不好就会缠住你不放,搞得你是“筋疲力尽”,没法正常的收虫,从而再也不敢到这里收虫为止;当地人对他们也是深恶痛绝,敬而远之。当然,这些人中也有比较本分和真正做生意的,如:平时在外地打工,利用虫季回家“捞一票”的和因为接触虫较早有些“心得”的当地人,这些人还是较为真心做生意的,是可以打些交道无妨的。所以在接触这类人群时,要看准了再决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为一条虫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弄得心烦意乱的没了收虫的心思。
在收虫时还有一条笔者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在这里做一下介绍,也许对读者在收虫时有些帮助。收虫时,如果对方的一堆虫中只有一、二条看中的,而其它虫都不要,那如果你就这一、二条虫进行还价的话,对方此时一定会就这一、二条虫进行涨价,不但还不下价格,甚至不卖了,到别的地方再卖时,就将这两条虫挑出来,另开一个高价,专门卖;这也就是所谓的“借眼睛”了;“借”了你的眼光,帮他们挑出了好虫。这种情况在山东收虫时是经常碰到的;就本人的经验来说,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动声色,在确定虫的质量的时候,也不要光盯着所看中的虫,以免让对方看出了你的“目标”和意图;在确定要了后,就直接问对方:“‘打包’怎么卖?”(这里的‘打包’分两种:1、全部要;2、不全部要,但至少要一半或以上的。)对方此时也多数会问你:“全部要吗?”如果对方的虫不是太多,在十条左右的,那基本就全要了;如果对方的虫有几十条的,那就没有必要全部拿下了,只有告诉对方:“要不了这么多,尽量多挑点。”这时,对方一般都会答应,然后先和对方谈好“打包”的价格和数量,就开始将看中的虫和一些将就过得去的虫一并拿下后,付钱了事。
早先本人收虫时,没有经验,只会盯在自己喜欢和看中的虫身上讨价还价,可这样做,要么价格很难还下来,要么对方拿了虫就走;后来这类情况遇到得多了,也知道个大概原因了,就不再单个谈价了,而且本人那时也正好在贩虫做虫的生意,多收一些也无所谓,反正拿回来也是卖掉,也不会亏本的;再碰到这类情况时,我就不露声色的谈个“打包”价,多收或一并收购了,收进以后,自己再对虫进行分类和区分;而且发现这样收进的虫价,往往和专门收购一、二只虫的价格差不多,甚至还要便宜一些;同样的价格,将想要的虫拿下了,还多收了几条,何乐而不为呢。另外,这种收购方式,对于那些自己收虫斗的人也是可以适用的,在相同的价格上多收了些虫,之后还可以将那些原先看不上的虫进行“淘汰赛”的方式斗掉就可以了,说不定从“淘汰赛”中还可以得到“意外”收获呢!
到山东收虫的人,多数都会从当地带一些“三尾子”(雌虫)回来;一方面备着自己日后使用或回来贩卖;再一方面也是因为那里的“三尾”便宜,且量大。其实在山东当地,很早就有明令禁止买卖“三尾”的规定,到处都有宣传这方面的内容,并且到了这个季节就组织有专门的治安队员对这类行为进行监督和治理,对抓到交易“三尾”的双方,除了对当地人的“三尾”没收教育外,还会对收虫者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但由于收虫的人和监督的人的比例大大失调,而且交易的地方又无法控制,在加上当地人为了在这个季节里的“利益”最大化,对宣传和规定根本不管不顾,再加上市场也有需求,那监管起来的力度也就明显不够了;所以只要交易时稍做隐蔽,基本上是可以顺利成交的。
收“三尾”时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带回来大批量贩卖的人,基本会要个头一般的但价格较低的“三尾”,一般价格在一角五至三角左右;他们会买一个大号竹编的外罩布袋的笼子,在里面放上一些青草和玉米粒就可以了,一般这样的大号竹笼一次可以装进五、六百只“三尾”,不过这样带回的“三尾”在数量上因为种种原因,如:互相咬食、压伤、压死、体质差等,会多少损失一些的,一般在五十只左右。另一种是,自己留着用的,这类人要的“三尾”质量就比较高了,“三尾”个头要大些的,价格也高些,一般在五角至一元一只左右;他们有的也用竹笼装,但会用中小型的竹笼,里面放上青草后一次可以带一百至三百个左右,一般也会有部分的损失;但也有讲究的养虫者,会和装“二尾”一样,用小罐子装,一只罐子里面装一个或两个“三尾”,这要看“三尾”的大小了,这样带“三尾”就比较保险了,就是增加了行李的重量的体积麻烦了些。再有一种就是,有些收虫者,为了减轻带虫的重量,就会带下去一批竹管筒,在临走前将所收的“三尾”都转入竹管筒内带回来,这样即方便又不会担心“三尾”的损失了。
以上就是本人收虫时的所见所闻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一些感受和看法,其中虽然有一些“无奸不商”的做法和手段,但在这里开诚布公的写出来,也是基于告之和善意的提醒目的,对读者在收虫时有一个了解和警示的作用。另外从以上内容中也可以学到和明白一些东西,在实际的操作和运用中就可以少掉一些麻烦和少走一些弯路,这也就是笔者最初的本意和心愿了。再一个愿望和目的,就是想借此机会也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得到大家的共鸣和响应,大家共同来努力和完善我们的这项业余爱好,从而创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收虫环境和玩虫气氛,并从这个小小的‘虫’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使这一项爱好逐渐甩掉“玩物丧志”的“帽子”,成为一个集娱乐健身和修身养性于一体的高雅文化,并能早日登上大雅之堂,让我们为了这个美好的目标和心愿,一起努力吧!

静房山人 发表于 2009-6-27 15:33:23

学习了,看来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好经验,楼主真是行家。

玻璃翅 发表于 2009-6-27 18:24:59

谢谢楼主把这么好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点35口径 发表于 2009-6-27 20:50:43

好帖子,经验贴要顶的

痴匏轩 发表于 2009-6-28 06:43:16

熟悉的地方要深入田间地头,多注意刚刚“地拿”到的虫子,另外有时一小一老也应该注意些,有时会有意外的惊喜;但这二年很多白虫也是这样来的。
很不错的经验帖子~顶一个~

虫坛小米 发表于 2009-6-28 07:09:38

资料贴呵呵,新手学习了要呵呵~~~

斗唱 发表于 2009-6-29 12:17:41

好帖,顶!!!!!!!!!!!!!!

草莓棉花糖 发表于 2009-6-30 13:44:31

经验啊........

430430 发表于 2009-7-1 04:54:50

得顶顶顶顶顶

油狸达 发表于 2009-7-2 15:19:50

谢谢大家的捧场!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收虫时的技巧和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