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25:24

16种雕,你认识几种,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白腹海雕
中文别名:白腹海雕 白腹雕 白尾雕
白腹海雕是大型猛禽,体长为71—84厘米。头部、颈部和下体都是白色,背部为黑灰色。尾羽呈楔形,呈褐色,端部白色,是它与其他海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除飞羽和尾羽的基部为黑色外,其余全部为白色,黑白分明,极为醒目。虹膜为褐色,蜡膜和上嘴为红灰色,下嘴蓝灰色,尖端黑色,嘴裂为红蓝色,跗跖和趾为淡肉色,爪黑色。体重约3000-5000g
白腹海雕为留鸟,活动于海岸及河口地区,有时也出现在离海岸不远的丘陵和水库上空,但一般不远离海岸,因此是典型的海岸鸟类,也是海上和陆地上出色的捕猎者。
通常单只或成对沿着海岸在水面上低空飞翔,两翅煽动缓慢而有力,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滑翔。当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的时候,两翅常上举成“V”字形。有时也栖息于开阔地区的树上或地面上较高的地方。它既在海上觅食,也在陆地上空寻找食物,常沿着海面飞行。
捕食鱼类、海蛇、野鸭,也在陆地上捕食蛙、蜥蜴、野兔和蛇,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偶尔捕食家禽。主要在白天觅食,尤其在早晨和黄昏最为频繁。
白腹海雕的繁殖期从12月到翌年3月,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等地则通常在5—10 月。一般营巢于海岸边高大的乔木树上或悬崖岩石上,也营巢于内陆沼泽地带的小树上、没有树木的岛屿的地上或岩石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直径可达250厘米,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放有一些绿叶,也喜欢利用旧巢,通常一个巢可使用多年,但每年都需要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也变得愈来愈大。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直径达270厘米,高达180厘米的巢。每窝通常产卵2枚,偶尔为3枚。卵为白色,形状为卵圆形。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替换雌鸟。领域性甚强,也是由亲鸟共同来保卫。
还有15种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27:03

白腹山雕
无中文别名
体长68~70厘米。上体呈暗褐色,羽毛具有暗褐色羽干纹。尾羽为灰褐色,具有污白色端缘和黑色。喉部稍沾褐色,并有黑褐色轴纹。羽端缀有淡棕色边缘,下腹部至尾下覆羽斑纹较宽。
通常栖息于山区丘陵或开阔原野等地区。主要捕食鼠类等小型动物。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北省、广西省以东地区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27:38

白肩雕
  中文别名:御雕
 体大(75厘米)的深褐色雕。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飞行时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征性。滑翔时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及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翼上有狭窄的白色后缘,尾、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
  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也不象金雕那样上举成“V”字形,同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显得较为窄长。
  虹膜-浅褐;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国外分布于欧洲匈牙利、希腊北部、俄罗斯、土耳其、塞浦路斯、印度西北部(过去为繁殖鸟,现为冬候鸟)、非洲东北部、中南半岛东南部。
  国内分布于新疆天山,甘肃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文县、甘南、河西、阿克塞、碌曲、玛曲,青海青海湖,陕西,辽宁旅顺,福建,广东。
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地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岩石和地面上。显得沉重懒散,在树桩上或柱子上一呆数小时。飞行缓慢似鹫。
  捕食: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主要以啮齿类、松鼠、花鼠、黄鼠、跳鼠、仓鼠、田鼠、旱獭以及鸽、鹳、雁、鸭等鸟类为食,有时也食动物尸体和捕食家禽。
  叫声:快速的吠声owk, owk, owk。
营巢于高大的密林或林缘的树上,巢距地面高度约有10-25米。以树枝筑巢,内衬以兽毛鸟羽、布片等物。随捉环境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变化,有时也有低至2米和高至25米以上的。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兽毛、枯草茎和草叶。如果繁殖成功,巢到年还翌年能被继续利用,通常一个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因此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巢变得更为庞大。
  4—5月间产卵,每窝产卵2枚,每窝产卵两枚,卵白色,有褐色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雌雄共同孵卵约一个半月。育雏期间,雌鸟留在巢中,雄鸟捕猎食物来喂,喂时次数多时可达5-6次,雏鸟为晚成性,被有白色绒羽,约43天出壳,55天以后离巢。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28:30

白尾海雕
   中文别 名:黄嘴雕 芝麻雕
体大(85厘米)的褐色海雕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吠声klee klee-klee-klee,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分布范围:格陵兰、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及日本至印度
识别特征 头顶、后头、耳羽、后颈淡黄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斑纹,尾上覆羽杂有白斑;颏、喉部淡黄褐色,胸部淡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其余下体褐色;飞羽黑褐色,翅上覆羽褐色,具淡黄褐色羽缘;尾较短,呈楔状,颜色为纯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具褐色斑;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跗 和趾黄色,爪黑色。
栖息地及习性 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以及某些岛屿。繁殖期喜欢在有高大树林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及河流地带活动。非繁殖季节,有时可离水很远,活动于草原或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白天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各种鸟类以及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
每年4-6月份繁殖。营巢于海岸的峭壁或湖边、河岸附近的大树上,巢的位置距地面较高。巢多呈浅盘状。每窝产卵2枚,卵短呈椭圆形,色白而光滑无斑,也有的带较浅的黑褐色斑点。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29:19

草原雕
中文别名: 草原鹰 大花雕 角鹰 套日格-塔斯
 体大(65厘米)的全深褐色雕雕。容貌凶狠,尾型平。成鸟与其他全深色的雕雕易混淆,但下体具灰色remiges及稀疏的横斑,两翼具深色后缘。有时翼下大覆羽露出浅色的翼斑似幼鸟。与乌雕雕相比头显得较小而突出,两翼较长,翼指雕展开度较宽。飞行时两翼平直,滑翔时两翼略弯曲。幼鸟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横纹,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后缘的白色带与黑色飞羽成对比。翼上具两道皮黄色横纹,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黄色斑。尾有时呈楔形。
  体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体长为71—82厘米,体重2015—2900克。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尾上覆羽为棕白色,尾羽为黑褐色,具有不明显的淡色横斑和淡色端斑。它在滑翔时也不象金雕那样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而是两翅平伸,略微向上抬起。
  虹膜-黄褐色或暗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粗哑喘息的叫声及嘎嘎叫声。
繁殖于阿尔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亚东南部;越冬于印度北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草原雕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东部,非洲,亚洲中部,印度,缅甸,越南等地,共分化为5个亚种,我国仅有东亚亚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但各地都比较罕见,在黑龙江、新疆、青海为夏候鸟, 在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宁夏、甘肃为旅鸟,浙江、海南、贵州、四川为冬候鸟。迁徙的时间在秋季为10—11月,春季为3—4月。
草原雕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白天活动,或长时间地栖息于电线杆上、孤立的树上和地面上,或翱翔于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黄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獭、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推动物和昆虫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觅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獭和鼠类的洞口等猎物出现时突然扑向猎物,有时也通过在空中飞翔来观察和觅找猎物。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悬崖上或山顶岩石堆中,也营巢于地面上、土堆上、干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主要由枯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茎、草叶、羊毛和羽毛。巢的形状为浅盘状,每窝产卵1一3枚,通常为2枚,卵为白色,表面没有斑或具有黄褐色斑点。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为45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55—60天后离巢。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29:57

短趾雕
无中文别名
物种信息:体长约65厘米。身体沉重,上体灰褐,下体白而具深色纵纹,喉及胸单一褐色,腹部具不明显的横斑,尾具不明显的宽阔横斑。亚成鸟较成鸟色更浅。飞行时覆羽及飞羽上长而宽的纵纹极具特色。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脚偏绿。冬季通常无声,偶作哀怨的咪咪叫声。栖于森林边缘及次生灌丛。盘旋及滑翔时两翼平直,常停在空中振羽似巨大的红隼。食物主要为蛇类,其次为蜥蜴类、蛙类以及小型鸟类,偶亦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如野兔、野鼠等,也吃腐肉。繁殖期为4~6月。多营巢于林缘地区,置巢于树顶部枝杈上,一般距离地面的高度为2~15米,偶尔在悬崖上营巢。巢由枯树枝构成。如果没有干扰,巢可以连续多年使用。每窝通常产卵1枚,偶尔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主要由雌鸟孵卵。孵化期47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喂养大约70~75天后才能离巢。分布于非洲、古北界、印度、中国北部及小巽他群岛。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可能在中国中北区也有繁殖。罕见候鸟记录分散于中国北方各地。西藏东南部肯定有其分布。濒危信息:国家二级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30:35

中文名称:虎头海雕
  中文别名:虎头雕、海雕、羌鹫
虎头海雕是「海雕属」中最大型的成员,也是最大的猛禽之一。虎头海雕(拉丁文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ref>注释:在语源学上,「Haliaeetus」是新拉丁语,意为「海雕」。「pelagicus」意为「公海的」,源自古希腊语中的「海洋」一字(即「pelagos」)</ref>是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在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龙江、库页岛北部及俄罗斯尚塔尔群岛(Shantar Islands)一带进行繁殖。大部分虎头海雕在冬季来临时都会往南迁至日本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越冬。这说明了虎头海雕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分布的范围亦不及白尾海雕广泛。
  外形,因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因而得名。描述:体型硕大,虎头海雕是现时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一般而言,它们长86.5到108公分,翼展203到250公分。雌性的体重介乎于6.8到10公斤之间,而雄性的体重则仅介乎於5到6.5公斤。但曾经有一些例外的,根据有关的记录,身体最重的一只虎头海雕重达12.7公斤,翼展2.6米。特征为黄色的嘴特大,头部有显著灰褐纵纹;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尾楔形;下体浓褐色,胸羽有淡色纵纹。尾羽有14枚,比同属的其他海雕多2枚。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黄色。
  飞翔时,翅膀伸展,可见到双翼缘、尾下覆羽、尾羽的白色羽毛,与深色的身体形成强烈对比。他们锐利的双眼虹膜、强而准确的爪,以及威猛有力的喙,都呈现鲜艳的橘黄色,无论凌腾高空,或是停歇于枝头、海滨,都展现出王者的不凡气度与神气。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朝鲜及库页岛、阿穆尔河三角洲、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和朝鲜。我国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有人认为没有亚种分化,也有人认为它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极为罕见,仅记录于河北滦南、山西榆次、辽宁大连和营口、吉林珲春、黑龙江抚远,以及台湾新竹和嘉义等地。除台湾为迷鸟外,其他各地的居留情况也尚不清楚,其中吉林、辽宁可能为夏候鸟,河北可能为冬候鸟,山西可能为旅鸟。虎头海雕主要的食物是鱼,尤其是鲑鱼和鱒鱼,除了鱼类外,它们亦有时会捕猎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吃腐肉。它们也会捕猎年轻的海豹。虽然很少有人对其觅食的习性进行研究,但它们的食物大致跟它们的近亲白头海雕和白尾海雕相同。但不象渔雕、鹗等那样食性比较专一,也吃野鸭、大雁、天鹅等大中型鸟类和野免、鼠类、狐等中小型哺乳类,以及甲壳类动物、幼海豹和鱼、海兽等动物的尸体等。
  冬季成群活动。是渤海湾上空中最大型的猛禽,时常滑翔、盘旋于天际,行动极为机警。
  叫声:粗哑吠声kyow-kyow-kyow,争夺食物或停歇时发出强烈的kra, kra, kra, kra叫声。
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海岸附近的林区河谷地带,偶尔在海岸岩石上营巢。虎头海雕会在数棵树上和数个岩石上筑巢(高度一般约为150公分;直径最多可达250公分)。巢多置于高大乔木顶部枝杈上或较粗的侧枝上,较为固定,一般多年使用,但每年都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巢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庞大。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枝构成。每窝产卵1~3枚,通常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稍微缀由绿色。孵化期为38~45天。雏鸟为晚成性,大约经过70天后离巢。在成长期间,绒羽会转为棕色的羽毛。约10星期大时,幼鸟会开始学习飞行,在约4到5岁时,它们才正式开始踏入性成熟的阶段。到了8至10岁时,虎头海雕才正式长出成鸟的羽毛,此时,它们亦正式踏入成鸟的阶段。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44:45

金雕
  中文别名:金鹰、洁白雕、老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猛禽。全长76--102厘米,翼展达2.3米,体重2--6.5千克。体羽主要为栗褐色。未长成时,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飞羽最外侧的三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缀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头顶羽毛加深,呈现金褐色。嘴黑褐色,基部沾蓝。趾、爪黄色。
  嘴形大而强,头顶暗褐,后颈赤褐色,肩羽色较淡,呈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暗褐色,具暗色斑,尾羽先端1/4为黑色,其余为灰褐。飞羽内翈近基部的一半为灰色,具有宽而不规则的黑横斑,次级飞羽呈云石状色,近羽基一半呈灰白色。下体暗褐色。
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遍布于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山区,为留鸟;偶见于安徽滁州、江苏镇江、浙江温州等地。
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平原少见。性凶猛而力强,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至幼麝等。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离巢。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45:55

林雕
中文别名:树雕
林雕又叫树鹰,是中型猛禽,体长68—76厘米,体重1125克左右。通体为黑褐色,蜡膜黄色,跗跖被羽,趾黄色,爪黑色,尾羽较长而窄,呈方形。飞翔时从下面看两翅宽长,翅基较窄,后缘略微突出,尾羽上具有多条淡色横斑和宽阔的黑色端斑。嘴较小,上嘴缘几乎是直的,鼻孔宽阔,呈半月形,斜状;外趾及爪均短小,爪的弯曲程度不如雕属种类,而且内爪比后爪为长;两翼后缘近身体处明显内凹,因而使翼基部明显较窄,使翼后缘突出,飞翔时极微明显。下体也是黑褐色,但较上体稍淡,胸、腹有粗着的暗褐色纵纹。虹膜暗褐色,嘴铅色,尖端黑色,蜡膜和嘴裂黄色,趾黄色,爪黑色。
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福建、海南、台湾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 其中在台湾为留鸟,在海南东南部为旅鸟。
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特别是中低山地区的阔叶林和混交林地区,有时也沿着林缘地带飞翔巡猎,但从不远离森林,是一种完全以森林为其栖息环境的猛禽。飞行时两翅煽动缓慢,显得相当从容不迫和轻而易举,同时它也能高速地在浓密的森林中飞行和追捕猎物,飞行技巧相当高超,有时也在森林上空盘旋和滑翔。不善鸣叫。主要以鼠类、蛇类、雉鸡、蛙、蜥蜴、小鸟和鸟卵以及大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为11月到翌年3月,营巢于从山脚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中,多置于高大乔木的上部。巢的大小变化较大,有的较为松散庞大,每窝通常产卵1枚,偶尔多至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有的仅被有少许粉红色的斑点,有的被有砖红色、灰褐色、深褐色或红褐色斑点。雌鸟孵卵,护巢性甚为强烈.如果有人进入巢区或者想取走卵,它就会猛烈地进行攻击,如果不被杀死,很难取走它的卵或者雏鸟,因此是一种极为凶猛和富有攻击性的森林猛禽。繁殖期过后,有一部分种群进行游荡性的生活。

三行 发表于 2009-9-3 13:46:34

蛇雕
中文别名:蛇雕 大冠鹫 凤头捕蛇雕
蛇雕又叫大冠鹫、白腹蛇雕、凤头捕蛇雕等,形象十分威武,是体形中等的猛禽,体长55—73厘米,体重1150—1700克。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羽黑色,中间具有一个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部、胸部为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蠢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为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羽常左右摆动。虹膜黄色,嘴蓝灰色,先端较暗,蜡膜铅灰色或黄色,跗跖裸出,被网状鳞,黄色,趾也是黄色,爪黑色
蛇雕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等地,在我国分布于辽宁、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台湾、海南等地。蛇雕共分化为20—21个亚种,我国有4个亚种,其中云南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西藏墨脱等地,为留鸟;东南亚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辽宁为迷鸟, 其他各地为留鸟;台湾亚种为我国特产亚种,仅分布于台湾,也是留鸟;海南亚种也是我国特产亚种, 是仅分布于海南的留鸟。所有亚种均不常见。
蛇雕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飞时多栖息于较开阔地区的枯树顶端枝杈上。叫声凄凉。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也吃蜥蜴、蛙、鼠类、鸟类和甲壳动物
繁殖期为4—6月。每个雄鸟都占有自己的领地,如果其他同类入侵,就会将头部和颈部完全伸出,双翅保持着向上向前的特殊姿态,并且发出近似疯狂的叫声。营巢于森林中高树顶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构成,形状为盘状,每窝产卵1枚,白色,微具淡红色的斑点。由雌鸟孵卵。孵化期3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抚养60天左右才能飞翔。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16种雕,你认识几种,一起来认识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