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守拙 发表于 2012-12-18 09:12:53

沈阳故宫采取地热取暖:锅灶烟道设计在地下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people.com.cn/h/pic/20121030/20/3440074148538121708.jpg\" complete=\"true\" /></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people.com.cn/h/pic/20121030/39/12679170552524870879.jpg\" complete=\"true\" /></p><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清宁宫里的西炕</p><p>  雨雪天气猛然来袭,沈阳气温骤降,毛料皮料加身的人们,掐着指头盘算着供暖来临的日子。古人是怎么取暖的,古代辽宁人的采暖方式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我们现在就来说一说——尤其是东北人集体记忆里。</p><p>  <strong>1、从“土石封火”说起</strong></p><p>  早在2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在辽宁营口的就开始使用火。当然,那时候我们的祖先还不会人工取火,他们只懂得使用自然火(天火)。但是他们如何保存火种,并保持它们长久不灭呢?</p><p>  据专家推测,金牛山人在生火之前先在地面用石头垒起一个圆形的石头圈,以控制篝火的范围,类似后来的“灶”,然后在“灶”里烧烤食物。从遗迹可看出,灰烬分布于石圈内,灰烬层在剖面上首尾相连,说明当时的火种基本没有熄灭过。灰烬层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分布许多石块,表面由于长时间烧烤而层层剥落呈粉末状。这种保存火种的方法叫“土石封火”。看着这些遗迹,我们尝试想象一下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的生活场景:他们白天外出打猎,晚上回到洞穴,扒开封火的火堆。熊熊燃烧的篝火燃起,周遭一下子暖和起来,人们端坐在篝火旁,烧烤白天打猎的战果……</p><p>  时光拨转到距今7200多年的新乐人时期,人们穿着树叶和兽皮制成的短裙围在篝火前取暖做饭。在新乐遗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房屋内对火塘的设置。火塘就是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坑,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p><p>  新乐遗址出土文物最多的二号房址的建筑为半地穴式,下面深约有40厘米,起到了避风保暖的作用。房址面朝东南,最大限度地保证太阳热能的利用。新乐遗址出土了一批经过打磨的石斧,它们多被放置于火塘附近,据专家推测它们可能是与移植或保留火种有关,或是一种撮取炭火的专用工具。 </p><p>  <strong>2、沈阳故宫采用取暖</strong></p><p>  现代人们装修房子,最时髦的采暖方式莫过于使用地热了——既保障了温度,又节省空间。其实在300多年前,“地热”就为沈阳故宫所采用了。</p><p>  当时的工匠,把锅灶的设计在地面下,从地下通到各个宫内。比如清宁宫地下的烟道,呈鱼刺形,中间是空的,当锅灶处有火燃起时,余温就会沿着烟道烘热地面,这样既增加室温,还节约了不少能源。有趣的是,烧炕和加热地面的烟囱并没有修建在房顶上,而是建在屋后的地面上,高大的烟囱不但有很好的排烟效果,而且使皇家建筑整洁美观。皇太极夫妇居住的清宁宫,为典型的满族建筑风格。北、西、南三面均有火炕,当年皇太极曾坐在炕上召见臣仆。</p><p>  除了这种集中供暖,各个宫内也都备有火炉。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有三足、四足的,有点像古时的鼎。小的则如西瓜一般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火炉里燃起炭火就可以取暖。北方冬天漫长,即使是在皇宫之中,烧柴取暖也是个大事,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根据清宫规定,皇帝、后妃等每人的地位名分不同,每日供应木炭数量、质量也有所不同。</p><p>  古代“地热取暖”虽然好处多多,但是这种灶坑用于生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向室内各个角落的取暖方式,确实是不折不扣的“贵族产物”,单是铺设地下烟道一项,就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所以这种“地热”只在皇室住所和寺院中才有发现,而一般的臣民们更多采用东北老人熟知的“火炕”。</p><p>  <strong>3、火窝子、火墙和火炕</strong></p><p>  现在大凡有人腰疼腿疼肩膀冒凉风时,家里老人总会这样支招:“床太软了,要是睡农村火炕烙烙就好了。”东北老人口里常说的火炕,其历史已经超过两千年了。早在《诗经·小雅·瓠叶》就有“炕火目炙”的记载,意思是说举着物品放在火上烤炙,有取暖加热的含义。火炕源于古代的“火窝子”,古人在农垦、耕种、游牧、狩猎时,常常在野外露宿,就地掘土挖坑,坑内点燃柴草,待柴草燃尽,地面受热后,铺上兽皮、草叶睡觉。这样,“火窝子”既可取暖,又可防止野兽偷袭。随着人们住所的安定,“火窝子”迅速演变为火炕,跟着人们进入了村舍。</p><p>  从今天的考古资料看,火炕应该是东北先民沃沮族人的发明。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团结村挖掘的“沃沮族”遗址中,被考古学家称作“低火墙”或“烟道大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只是那时的火炕是单洞的,很窄的。想必当时也只有老人和孩子住在上面,享受着那份珍贵的温暖,度过漫长的严冬。后来,人们发现把火炕放在屋子中央占地方,就把它移到某一侧靠一边。后来又发现烟道可以加宽、加多。这样,冬天享受这一温暖的人就多了。这就逐渐形成了真正的火炕,并成为房屋之内最重要的设置。</p><p>  火炕采暖是通过在加火口燃烧燃料产生热烟,当热烟经过烟道时将热量传导给烟道上方的炕面,再由炕面通过热辐射使整个居室的温度升高,从而达到采暖的目的。火炕的加火口同时也是做饭的灶口,俗称“炊事采暖一把火”。火炕的炕面同时也是人们日常起居、休息、就餐的场所,甚至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p><p>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炕都是用砖搭的,其实早期的炕是用土坯搭的。做土坯跟做砖的方式相似,就是把干草跟泥搅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见方的土砖(脱坯的活很累,民间称为“四大累”之一),这些土砖晾晒成型后,便可用来垒屋子,盖仓房,垒猪圈,当然这些土砖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垒火炕。土炕的炕面可得注意加工结实了,免得炕面烧着烧着就塌了。会盘炕的人算是不折不扣的手艺人。炕盘得好,炕面不但热的时间长,受热还均匀,即使三九天烟筒里有霜,炕也好烧,屋子里不冒烟。要是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盘炕的好手艺人,家家户户都要请他来帮着搭炕——这样的能人。</p><p>  <strong>4、火炕,似“万”又如“一”</strong></p><p>  炕有很多种,在东北,经常被提及的就是满族常用的“万字炕”或“弯子炕”。</p><p>  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环室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形成南北大炕和西炕,其中南炕最宽,西炕和北炕相比之南炕为窄。三面围合空出房间的东向作为入口和堂地。在满族贵族家庭中,这种由南、西、北三面火炕围成的空间也是萨满跳神祭祀时的场所、也是看二人转的地方。</p><p>  女真人在吃煮肉,称作“福肉”。“福肉”的制作流程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规定:首先在南炕东端的置物台上杀猪,再将切好的肉块放到北炕东端的两口大锅内煮熟,最后盛在大碗里分食给参加祭祀的人。</p><p>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不敬。</p><p>  汉族的炕,多为“一字炕”,农村房子的主房通常为坐北朝南的一排三间或四间,其中有两间带有火炕的房间。在进门那间靠近两扇门的外门的门后东西处各有一约三、四尺见方的灶台,灶台与门后南墙之间通常是放风箱的地方,灶台上坐有一口铁锅,与铁锅下的灶膛连接的烟道就分别通过墙从两边房间的火炕里走到外墙的烟囱,富裕点的人家在东间的东边或西间的西边还有一间杂物间。锅灶与火炕的墙上一般还贴着“灶王爷”的年画,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在火炕上。与“祭祀”相联系的“万字炕”不同,有“一字炕”的构造的房间更近于开放型的“会客室”,适于大家上炕梢唠家常。</p><p>  <strong>5、火炕上的哲学</strong></p><p>  北方人的热情如火从“炕上”就能窥知一二。冬日里,如有客人来临,主人迎客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脱鞋上炕,坐炕头热乎热乎……”客人身体上的寒气一扫而光不说,心里也感到温暖。当然这个炕也不是随便上的,如同春晚小品《拜年》中的本山大叔:三胖子的炕,脱鞋就能上,而乡长镇长的炕却轻易上不得。</p><p>  东北有句老话叫“睡热炕头”,一个人的地位和其在家里受重视的程度,从他在炕上睡觉的位置就能看出来。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邻近烟口的位置称为“炕梢”。一般东边的暖和“炕头”都留给家中辈份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而男人或年轻人都在西边的“炕梢”寝卧。有句俗话说:你这人不知炕头热炕梢热。</p><p>  东北冬天又长又冷,对于患老寒腿、腰腿疼痛的人来说,睡火炕的治疗效果不亚于理疗,不知道现在的电烤、电磁波疗法是否受过东北大炕的启发。要是碰到感冒发烧,让家人把炕烧得滚热,大被一盖捂出一身汗,一觉醒来兴许就好了。由此,家人身体状况也与“炕”息息相关:病情加重的就叫“落炕了”,病好了就称为“起炕了”。</p><p>  东北农闲季节长,每年收割季节一过,前屋后院的大姑娘小媳妇便会凑到一块,在炕上忙着给各家男人小孩缝炕被、做棉衣,男人们也围着炕桌搓麻将打扑克,有的呢,就是围坐在炕上唠家常,从张老五家刚盖的房子,到王老二家新买的牛,一番说明、谈论、吹嘘下来,没准哪个段子传着传着就上了春晚。孩子呢,靠着窗边做完作业后,也是欻嘎拉哈、弹杏核玩得不亦乐乎。</p><p>  以前农村的老房子结实,有时候祖孙三代住上几十年就是那几间屋子。房顶漏雨可以补补,窗户破了也能糊糊,但是在北方,炕好不好烧却是大事。除了做饭做菜炉灶得火旺之外,漫长的冬季全靠炕热来提高室温。炕没掏明白,点炉子烧炕的时候,烟顺着灶坑往外倒,炕一点没热不说,还呛得人睁不开眼睛。家里大一点的孩子,就担负起生火的职责——拿起笤帚冲着炉灰坑猛扇,屋子里烟熏火燎不说,还把自己弄得泪一把、鼻涕一把,小脸左一道黑,右一道黑像极了一只大花猫。扇扇子也不能解决问题时,家里就该请“炕神仙”了。</p><p>  说起“炕神仙”,按现在的标准考核应该算是高级瓦匠。不论是半截炕、连二炕、二层炕,还是正房厢房、烟囱高低、炕灶毛病多大,在“炕神仙”看来,也就是炕灶闹些小脾气,哄哄就好了。“炕神仙”一来,拆炕、盘炕折腾一番后,点火升起的炉子,火苗呼呼往坑里抽,刚盘过的炕一会就烧得呼呼冒热气,屋里不一会就热了。这时候,家人也得开窗放气,这时候放的不是呛人的烟,而是屋子里的热气了!遇到真的“炕神仙”,家里老房子还能热上好多年,但是要是遇到假牌的“炕神仙”那可就糟了,炕炉子非得被弄得一个劲呛烟,满屋子的大人孩子眼泪汪汪的,又抹泪又咳嗽的。</p><p>  家里的大炕,到了学校变成了蜂窝煤炉子,全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就靠着这个直径几十厘米的炉子取暖。成绩好的同学,有资格坐在炉边,小脸烤得通红,那些学习差不讨老师喜欢的,只能在下课时伸着双手跑到炉边。炉子上方,一般还热着同学们的午饭,所以临近中午时候,饭菜的香味从饭盒飘逸而出,同学们眼巴巴盼着早下课……</p>

石门卧牛 发表于 2012-12-18 09:20:36

学习学习

陆小坤 发表于 2012-12-18 10:39:53

领略下炕的哲学

星天外 发表于 2012-12-18 12:30:05

了解古人的地暖。

享受飞天 发表于 2013-1-6 16:50:12

智慧,早在300多年前就使用地暖了

蓉枫鸟迷 发表于 2013-1-6 22:20:04

了解了解古人的智慧

二笼戏珠 发表于 2013-1-7 19:25:37

看看。

深水微澜 发表于 2013-1-8 09:15:40

北方人对于冬季取暖是很有一套的

王文智灼 发表于 2013-1-13 12:58:54

好贴,大家都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阳故宫采取地热取暖:锅灶烟道设计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