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s103 发表于 2004-4-14 14:32:56

提个醒!

景德镇仿古瓷大揭密!!!!                              
   
景德镇自五代至今,历代产瓷不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史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灿烂与辉煌,为中外古今的陶瓷爱好者所折服、倾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的制瓷来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少大中型的国营瓷厂由产品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技术设备落后,成本高;体制问题不顺,管理不善;人才外流,负债累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一人个厂子不得不相继改组,分割承包,甚至倒闭,其处境十分苦涩。而制瓷的乡镇企业和私人作坊却渐渐地多了起来,并替代了大厂的销路,填补了市场的缺口,他们由于是手工作坊,“船小好调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社会需求什么他们很快就生产什么,当社会上兴起玩古与收藏风时,景德镇的大街小巷手工作坊就兴起了制作仿古瓷,不胫而走地摆到了全国各地文物旧货市场的货架上,摆进了爱好者或收藏者的家中,使不少人为之高兴,为之懊悔……
   景德镇现在制作仿古瓷始于80年代,在当时是正常有序规规矩矩的,属景德镇瓷业产生的开发项目,其产品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景德镇艺术瓷厂(系有1000人以上职工的老厂)生产的260多件仿清代同治皇帝婚礼瓷,为黄地粉彩绘嶂琊海水五爪龙凤纹,料好工细,制作精良,为同治期的官窑器。当时厂方很是重视,曾派技术人员赴故宫描样、绘图、打色稿,回景德镇试烧,攻破道道难关,终于烧制成功。其产品在广交会和外贸出口中,销路很好,供不应求。这不能不说是当时艺术瓷厂制作仿古瓷的成功之举。他们在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销售上以新仿品售人,开门见山,没有做旧,没有欺诈,卖者坦然,买者称心,虽然价格不菲,但订货者仍源源不断。当时除艺术瓷厂外,景德镇其他几个瓷厂都生产出不少精良的仿古瓷精品,在国内外陶瓷界都有一定影响,这种生产、销售和影响是其他陶瓷产地所无法替代的。
   进入90年代,景德镇的国营瓷厂由于种种原因举步维艰,个体瓷业蓬勃兴起,不少私营者以家庭为主体,业主一般开始时不太懂制瓷专业,更不懂古瓷鉴赏,他们没有什么制作仿古瓷的标准,但凭低价雇来的成型和彩绘的师傅制作,做成什么样就认可什么样,所以一时间,景德镇瓷器市场到处都有“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嘉靖年制”、“万历年制”、“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甚至“至正某某年制”等款识的各种瓷器,怪诞不已。更有甚者(到后来发展成普遍使用),有的用泥土调胶糊于仿古瓷的器表器里,将它扮装成出土器物;有的用氢氟酸、草酸、高锰酸钾、机油、沥青等调和对瓷器作表面轻度腐蚀,以除去新瓷的光泽,达到懵人或者“促销”的目的。今天景德镇生产的仿古瓷以这类大路货占大多数,粗制滥造,所仿无据,乔装丑扮,令人望而生厌。这类“仿古瓷”由于相对售价不高,还有一批人靠肩扛手提将这类瓷器贩卖到全国各地,摆摊设点,对顾客有的连哄带骗,有的钱赚就脱手。他们经常往返于景德镇,成为推销这类仿古类的“常规军”。所以,这类瓷器虽然制作无度,不伦不类,但销路却一直不衰。
   比生产上述大路货仿古瓷业主高出一两个档次的是另类业主,他们有一定的资金和实力,还有一定的制瓷知识和古瓷鉴赏能力,他们会注意到仿古瓷的大致时代特征,其产品比较细路和规整,而且会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制瓷的水准。但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亦会做出不少使购买者意想不到的事情来。比如仿一支民国粉彩“居仁堂”的人物瓶,他们用高价请高级画师绘主要人物的头像,而衣纹和背景则雇一般价位的画工绘制,烧出来的产品使人幌一看好像高师绘制,如再做旧,在外面就充是“民国”货了。但懂美术的行家细细一看便能分出经纬来了,而对一般未入门的爱好者来说就难免会上当受骗。
   再一类就是有的文物商店,由于货源枯竭,他们会在库房里挑出一些晚清和民国民窑精品的有损瓷器到景德镇瓷厂或作坊去照样定烧定做,并在专业行家的指导下,限额专利生产(一般一件仿制10件或20件),作坊不得自行外销。这类仿古瓷尽量做到从胎、釉、彩料、纹饰、外型等处处到位,不得马虎。在销售时亦说明是新仿,不搞所谓的作旧,不搞假冒欺骗,明买明卖,不高抬价位,这类仿古瓷质量较好,销路也不错,不少收藏者愿意购买。
   最为“尖端”的是有的私营或合伙坊和私厂,他们瓷金雄厚,高薪聘用专业人材,秘密专仿明、清官窑瓷器,从陶土、胎釉、成型、彩绘、原料、窑火等都一一进行研究,甚至用景德镇珠山龙珠阁出土的明、清官窑各式破残瓷片实物作对比试验,再行生产,直至满意为止,真正做到“假冒不伪劣”。烧成的产品亦进行严格的挑选,以十选一或几十选一的作法,落选者亦决不示人和入市。选中者再进行人工的、化学的、机械的作旧处理,其手法当然比前所述的作旧法要“先进”、“科学”得多,也保密得多,有的还会在其口部、底部做出“旧的”伤口来,以示该器的岁月沧桑。待所有手脚做完后,始出“闺门”密而售人。由于成本高,其售价刀就可想而知。更为逗人的是将这类打扮好的瓷器由外地人秘密带出,几经辗转就成为某某的藏品,再转入一些拍卖行成为拍品,并屡屡拍出天价。对这种不惜工本由“系统工程”制作的仿古瓷,其鉴别的难度的就非同一般的了。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应该说景德镇所生产的各类陶瓷,不论是日用瓷,还是陈设瓷、现代瓷还是仿古瓷,从广义上讲都是一种艺术品,一种陶瓷文化,当然也包括陶瓷的传统文化在内,它们在生产无论是大是小,是粗是精都应有它的特性,有它的品味,有它的文化内涵,有它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应该有制作者的匠心、才华及水准,正因为这样景德镇的瓷器(包括仿古瓷)才会人见人爱,流传久远。制造艺术品要是掺杂着不良的商业抄作,不讲商业道德,伪劣假冒,弄虚作假,坑人害人,那将是对艺术的亵渎,这样在人们心目中一直看得很重的景德镇陶瓷便会失去它的份量。几年前一位日本朋友曾对笔者说:“我们对中国景德镇古代陶瓷是跪着读的;对景德镇现在产的瓷器是昂着头瞅的。”话虽苟刻,但……

yls103 发表于 2004-4-14 14:33:47

提个醒!

2、
陶器作伪!!!!                              
   
陶器是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就陶器本身而言,大多是卖不了什么价钱的大陆货,只有少数如封泥、秦汉瓦当、北魏和汉唐俑人、绘画精美的彩陶和能够代表某个时期、地点的有某种价值的陶器才能有个好价钱。
   现在旧货市场上能见到的陶器多是仿制品。很多收藏爱好者想从中捡漏,但以作伪的高超水平,捡不好漏就有上当的可能,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惨痛的。1993年初,北京的旧货市场涌现数量巨大的仿制陶器,器型多是仿北魏及汉唐俑人及秦汉瓦当、砖雕等,并在外表裹满胶泥以增加真实感。某晚报报道一文博单位在旧货市场抢救了大批出土陶俑等文物;不久,同一张晚报上知情者披露有些收藏界朋友和单位相继受骗。看来文化不高的做假陶器的农民竟骗了许多声名赫赫的专家和博物馆,真不可思议。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心收藏陶器的朋友,一定要学些陶器的修复、复制常识,不要只从书本上学,必须自己动手做些陶艺,塑上几件陶俑,翻成模子,脱几个坯烧出来,做上旧,看看像不像,也可自己动手修复几件破残的陶器,粘接几个陶俑。在这里面学到的知识,再看实物时,被蒙骗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实践中学来的东西,书本上没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有文物修复与复制在鉴定中的重要性。
   这里有些经验可供收藏者借鉴。凡是论堆卖的陶器大多为赝品,想想看,大量的北魏、汉、唐俑人,如果是真的,那得盗多少个墓?这种俑人每个墓中又能出土多少件?古代陶俑一模一样的少,一个模子出来的、论堆卖的,定是赝品无疑。陶俑出土时完整的少,如果是破碎经过粘接修补的有可能是真;如果是大批量完整的,且不论时代、造型外表旧色和土锈大体相同,假的可能性极大。仿造者将内外刷满泥这其中就有伪装的目的,也有些里面是坏的。这与伪造者的心理有关,因仿的不像所以才将泥刷满。如果是卖真东西,他一定会把出土时的泥刷下来,不怕你找毛病。另外,还要观察陶器的样式、年代、质地是否对,如有些唐三彩的造型做成陶器,还有不应是粉彩的上了彩绘、不应是红陶的烧成了红陶、不应是灰陶的烧成了灰陶。
   据说,市场上假陶器多出自河南洛阳郊区,也有部分是陕西等其他地区。制假者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这些人过去多从事唐三彩仿制前几年唐三彩大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已将市场丢掉了。于是就改烧陶器,烧陶器比烧唐三彩少烧一火,更有甚者,将过去烧坏的三彩坯子也刷上颜色、裹上泥,当真的卖。就当时那些陶俑的外形看,大部分俑是用真俑翻成模具,成批的用黄土泥制成的,经土窑烧到800-1000摄氏度,成为红陶制品。灰陶是在将烧完时烟熏或喷水使其变黑。出窑后经上粉彩,有些里外用红土子加黑烟子喷一下,上面再沾上或喷上一层有粒度的胶泥,以伪装其做旧技术的缺点。
   仿制陶器作为家庭陈设还是可以的。众多的收藏者谁也不想买假的,但哪有那么多真品?我看应当提倡复仿制精品收藏,不这样引导,中国的文物再多,也不够收藏者的需要。当然复仿制器价格不能太高。
   如果喜欢,购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造型,是仿那个时期的,是原物上翻模复制的还是按照片仿制的。有些造型,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只是仿造者凭空捏造的。再看看是红陶,还是灰陶及彩绘。其次,轻轻敲敲,听听声,看看烧的火候,是否有裂缝。把泥刷下看看是否有坏的地方。重点要看俑人的脸、手、脚等处,是否做的精细。

梧桐树 发表于 2004-4-14 22:41:01

猫头鹰 发表于 2004-4-14 23:05:08

李臻1974 发表于 2018-1-17 17:16:24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