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的软肋——壶铭
就眼下来看,紫砂壶传承的软肋不在炼泥、配料、型制、窑火等等基础性技艺方面,而在于文人风气,其中之一就直接表现在壶铭方面。曼生壶上“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这类句式虽然尚能见到,但意境深远同时语词“出于俗而又皈依了俗”的却已经很少见了。举例来说,现在有不少壶铭上说什么“悟道”、说什么“涤尘”、说什么“禅意”之类的,相比起那些虽然不甚精彩但却颇具个性的壶铭来,大有泛滥之势。
其实静下来想想,这类“洗垢涤尘”、“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等等的话用得着多说吗?买家在决定买走壶的那一刻就已然明了的事情还犯得着制壶者啰嗦吗?显然,既失之于笼统而又失之于直白的、画蛇添足性质的壶铭尽数属于制壶者的败笔(这与壶铭执刀者的技法、风格无关,那是另外的问题)。因为,它至少在视觉引导知觉方面压缩了玩壶者自由思维的空间,另外一点就是,由于这些意趣的单调性、狭隘性,它还很可能致使玩壶者在朋友面前丢面子。毕竟,曾文正公国藩先生曾经有言在先:“君子不恃千万人之谀颂,而畏一二有识者之窃笑”。
由此一例,可见制壶不光是泥片拍打的过程,更是心性的拍打过程。然而遗憾的是,眼下缺了的恰恰是后一个过程,眼下紫砂艺术的短腿在壶铭。
好壶型与好字句相配,可遇不可求。这倒不尽是当代的困惑,近代以来其实就已经显现了。或许正是由于近代以降这种“好壶型与好字句两不遇”的恶劣状况,使得玩家、藏家均明意识或潜意识地觉得手上的壶似有不妥,说白了就是:不是壶铭的语句糟蹋了壶的型,就是壶的型糟蹋了壶铭的语句。除此,无第三。
概况地补充一句:技艺的传承,相对来说是容易的,因为,人类是基于一般动物而起家、而发达的,动手能力的基因远比动脑能力遗传得多数倍乃至十数倍。动能文化(非基础文化)演进的传承则难得多,不仅难往前进,搞不好还会往回退。其缘由在于什么?在于动能文化远非口传心授就能办到的,传承所依赖、所仰仗的是后继者个人的天分、悟性以及际遇。 学习了O(∩_∩)O谢谢 深得我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