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花鸟 发表于 2013-1-3 16:34:55

外圆内方钱币流通两千多年

2013年01月03日 大洋网-广州日报


战国 魏 “共屯赤金”圜钱

战国 齐 “六化”圜钱

唐 开元通宝
  圆形圆孔的圜钱在战国时期出现后,中国古钱币从形制上趋向统一,随后秦国把圜钱的圆孔改为方孔,使之成为中国历代钱币的定式。这种在形制上完全符合“天圆地方”传统哲学观念的方孔钱在中国通行了两千多年,无论是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半两钱、汉代通行的五铢钱,还是唐代以后通行的各种“通宝”、“元宝”,在形制上都完全一样。由于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使小小的钱币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和结晶。同时,历代古钱币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能带来好运的吉祥物。

  图文/ 钟葵

  解读中国古代货币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圜钱与同时期流行的布币和刀币在形制上截然不同,它形如玉璧,体积小,便于携带,铸造工艺简单。圜钱起源于三晋(韩、赵、魏)地区,后来通行了两千多年的方孔钱便是由圜钱发展而来。

  有学者认为,圜钱是由纺轮或璧环演变而来,其造型为圆形圆孔,钱面(铸有铭文的一面)微鼓,并铸有地名,边缘锐薄,背部平素,穿孔较小。早期的圜钱铭文有“长垣一”、“共屯赤金”、“共”、“垣”、“济阴”、“离石”、“封坪”以及“东周”、“西周”等,是取代布的一种新型铸币。

  魏国圜钱中,钱面的“共”字为地名,通常出现在穿孔右边,“共”字在穿孔左边的稀有。铭文为“共屯赤金”和“半圜”的也十分罕见,反而“垣”字圜钱较多。周铸造的圜钱比较细小,一种铭文为“东周”,另一种铭文为“西周”,都属于珍稀钱币。除周铸的圜钱较小外,其余圜钱重量大多在12克上下,是计重钱的最初形态。

  秦国最早铸方孔圜钱

  圜钱从圆形圆孔变成圆形方孔是从秦国开始。战国中期以后,秦国把圜钱的圆孔改为方孔,随后齐、燕等地区也出现了方孔圜钱。方孔使得打磨铸币的外廓变得更方便,在形制上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观念。所以,秦亡以后,这种形制的钱币仍被历代王朝采用,直至清末。

  战国时期秦国所铸的方孔圜钱为半两钱,是计重钱最具代表性的铸币,当时的半两约为3~5克。齐国稍后出现的“六化”、“四化”和燕国的“明化”、“明四”、“一化”等方孔圜钱,都属于早期计重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货币的重量进行统一,当时的半两钱为十二铢,相当于8克。秦末汉初,由于战乱导致经济衰退,铸币减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出现了六铢当半两甚至以四铢当半两的减重钱,这些钱币的出现可以说是大规模通货膨胀的产物。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前),汉武帝再次统一钱币计重单位,铸造发行五铢钱,至汉平帝时,共铸五铢钱超过280亿枚。因流通时间长,铸造量大,所以汉代五铢钱的存世量也极大,影响了它的市场价值。以两、铢为计重单位的计重钱在中国古代流行了八百年,至隋朝才进入尾声。

  “通宝”沿用1300余年

  如果把从商代晚期的“无文铜贝”,到春秋战国的布币、刀币、圜钱视为古代钱币发展的第一阶段,把从秦统一中国后的半两钱,到汉以后的五铢钱算作古代钱币发展的第二阶段的话,那么,唐开始出现并沿用至清代的“通宝”可以视为古代钱币发展的第三阶段。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式颁行“开元通宝”方孔钱,这种有历史开创性的钱币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采用先进的十进制,每十钱重一两,与金、银本位制的货币体系相对接。此后,“通宝”这个名称便为历代所使用。通常的做法是在“通宝”二字的前面冠以年号、朝代、国名等。直至清代“宣统通宝”为止,“通宝”形制的铸币共流行了1300余年。

蓝梦雅轩 发表于 2013-1-3 20:04:20

学习学习欣赏了

青城爱鸟 发表于 2013-1-3 20:05:07

沙发欣赏了。

星天外 发表于 2013-1-3 20:11:44

外圆内方,中国哲学

大连小小 发表于 2013-1-3 23:06:11

天圆地方,孔方兄O(∩_∩)O哈哈哈~

dennis0 发表于 2013-1-4 07:51:10

谢谢介绍。

破卷残书 发表于 2013-1-4 08:06:49

谢谢了,好帖子

lqh 发表于 2013-1-4 08:34:41

进来学习一下。谢谢。

深水微澜 发表于 2013-1-4 10:18:22

来学习了

第一枚甲骨文的,年代久远了

盖板张 发表于 2013-1-4 11:00:04

学习欣赏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外圆内方钱币流通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