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趣话
喜迎佳节 新春趣话春节又至,除却白天的工作,晚上回家更要抓紧打扫一翻。其时妻子一直把家打理的很好,也并不脏,只是一种心情吧,即:辞旧迎新情结。当然登高的任务全由我来,贴春联、挂彩灯,把金属的仿古吊灯,擦得锃亮如新。其时过年真正高兴的还是孩子们,现如今早以不为能穿上一件新衣而欣喜了。一年四季可劲地由她穿,哪像当年妈妈为我们姐弟们做的新衣,非等到过年时才舍得穿上。尤其是妹妹,拿着大红的头绫,紧跟着妈妈,央央着给她画红脸蛋、扎圈辫(头发盘在头上的两侧,然后用宽头绫盘一圈,扎出好多小结结,像朵大红花,非常漂亮)……。
由于父母亲均出生于山东孔孟之乡,加之父亲又读过很多书,所以更注重过春节。在当年物资贫乏时期,父母亲也能想着法、换着样为我们筹备新年。巧手的母亲更是用白面、大枣、土豆等,蒸、炸制出各种花样食物,引得邻居和我的同学们非常眼馋。哈哈,现在想想,那时节,真有过新年的味啊!
记得爸妈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还不忘对跟在身后的我们念道着喜庆的过年的词儿,至今仍响在耳边。如今我又常常对着可爱的女儿说:“姑娘姑娘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灶糖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肥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儿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这词儿一直念到大年初一吃饺子,居家团圆,普天同乐!
还有(网络收集整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是华夏古国的“中和节”,百姓们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了,熏虫儿;用草木灰围绕宅院、水缸蜿蜒撒成“引龙回”;吃“龙牙”即水饺,吃“龙鳞”即春饼,吃“龙须面”;给孩子理发,称为“剃龙头”;妇女不动针线,以免伤了龙眼;端了蜡烛照房子、照墙壁:“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现如今又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的民间民俗节知识,当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节日源远流长,知识、趣话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请朋友们整理后也发到网上,与友分享。谢谢!
新年到来真热闹,
张灯结彩放鞭炮;
除夕饺子弯弯笑,
美酒佳肴好味道;
孩童争把春来报,
千家万户乐滔陶。
最后祝朋友们:新年快乐、新想事成、万象更新、新春大吉。
原野牧哥编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节日源远流长,知识、趣话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请朋友们把你们所知道与了解的民俗节日与地域文化整理后也发到网上,与友分享。谢谢! 除夕守岁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哈哈,多日不见,问候老兄,也祝您新春愉快!
作为一个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和喜庆总能让人融入其中,相聚的酒会更加醇且香,久违的亲情是那样的浓那样的暖 ------ 这个过程让人回味,以至于继续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据说“春节”一词产生的时间并不长,古时候人们习惯把正月初一叫成“元旦”,后来历法使用双轨制后,孙中山先生建议把西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国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所以大家过“春节”也就一百来年的时间。
问好楼主。给书房的朋友们拜年了! 谢谢朋友们的参与与补充,我所写小文纯属娱乐及对民俗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愿朋友们多多参与,来更好地发展与弘扬我们的民俗文化与节日。
顺祝青鸟的朋友们新年好。 学习下 学习下可以 进来学习下 来顶一帖!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