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币上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转载)
《收藏》杂志长沙 卢伯雄
“苏三币”是指第二套人民币中委托苏联代印的3元、5元、10元券(见图)。1950年1月,中国 人民 银行总行向中 央人 民政 府上报了第二套
人 民币改版方案。根据中 央对改版人 民币的决策,中国人 民银行总行增设国外业务局印刷处,由陈达邦任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作为中国 人
民 银行国外业务局专门委员(全权代 表),赴苏 联处理代印人 民币事务。
陈 达邦(1900~1966年)湖南长沙人,中 共党 员,抗 联革 命烈 士赵一曼的丈夫,任 弼时夫人陈 琮英的胞兄,黄 埔 军 校第六期学员,1927年9月赴
莫 斯科中山 大学学习。新中 国 成立后,董 必武、吴 玉章联名向中国 人 民银 行行长南 汉宸推荐陈 达邦调中国人 民银行总行印刷局任综合科科长,
负责人 民币印刷工作。后升任国 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1958年7月5日的第78次国 务院全体会议上被任命为国 务院参事。
1952年4月6日,政 务院财 经委副主任叶 季壮、中国人 民银行行 长南 汉宸、中国人 民银行印刷 局局长贺 晓初和国外业务局专门委员陈达邦一行,
会同中国驻苏 联大使张 闻天、代办戈 宝权等,就人 民币印刷事项同苏 联财政部长兹 维列夫举行会谈。苏方承诺代印人民 币的原则问题由苏方财
政局长解决,技术性事项由苏对外贸易部木材出口公司协调,中方由留在莫斯科的陈达邦与苏方洽谈印币技术问题。陈达邦同苏方技术人员经
过多次会谈,在 印 钞技术上达成了共识。8月15日,周 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访苏,就包括代印人民币在内的苏 联援建中国项目进行双边会谈。周 恩
来回国时留下 李 富春、叶 季壮、陈 达邦等就印 钞问题继续与苏方磋商。至9月22日,中方委托苏方代印人 民币的协议正式签订。
毛 泽东审阅中国人 民银行总行上报的人民 币票版设计和印刷方案后提出:“中国 人民 银行”行名汉字排列顺序应从右到左改为从左到右;票面
上不要印自己的像。周 恩来对券面图案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但是对票面上的文字没有任何指示。南 汉宸带着印刷局长直接向周 恩来请示,
周 恩来说:“钞 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马虎不得。”南 汉宸当即提出,当前还没有更为合适的字体,最好还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南 汉宸的意见得到周 恩来的许可。
当苏方技术人员收到中方的人 民币样版之后,经检验认为中方设计不符合技术要求,必须重新制版才能印 刷。对苏方技术人员提出的改版问题
,叶 季壮请示国内,周 恩来签发回复电报,同意在中国技术人员协助下,由苏方人员重新制版。但是,苏方人员在重新设计制版过程中发现,
新 版人民 币采用的汉字题字没有墨稿,无法制版。经请示国内,答复是在尽可能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由技术人员作灵活处理。于是,具有
魏、隶书法功底的陈达邦,题写了新 版 人民 币券面上包括“中国 人民 银行”行名在内的所有需要更换的汉字书法字体。
后来,在原定印制数量上增加10元券2亿张。因之前有两个票种要在苏联重新制版的教训,新增10元券 人 民币国内只提供版票图案,交苏方由中
苏双方技术人员共同作技术处理,直接制版。版样上的汉字由陈 达邦参照已印出的钞 样,在保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作了灵活处理。陈达邦全权
负责配合苏方技术人员处理人 民币票版的技术问题外,主动参与了印 钞数量的清点、装箱、运输等工作。整个印 钞、运 钞工作都是在绝 对保 密
的状态下运行,陈 达邦按照南 汉宸行长指示,认真落实各项纪律、制度,确保了人 民币的安全印刷、运输和交接。在制版过程中经陈 达邦调整
、题写的汉字字体,后来改版的几套人 民币都在沿用。
1964年4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限期收回1953年版人 民币面额为3元、5元和10元的纸币,不再流通使用,“苏 三币”从此完成了它的使命。 3元的少见 特殊年代的友谊, 还真是长知识,感谢老大分享 首次看到3元面值的人民币 难得一见啊
谢谢分享 真是难得一见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