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守拙 发表于 2013-4-28 13:09:59

从牛庄馅饼看河与海的文化融合

牛庄太平桥始建于明末清初,原本棱角分明的青石板已经被岁月磨蚀得圆润。桥两侧,就是商人们赶着骡马大车去往码头的必经之路。




历史文化重镇

走在沈阳的街头,可以看到打着“海城牛庄”招牌的馅饼店;翻开历史书,在清政府与列强签署的《天津条约》中,牛庄与南京、汉口一起被开列为通商码头,正式开埠;而当你走在牛庄的稻田边,在地头上歇晌的农民会告诉你,“先有牛庄,后有海城”。在农耕文明占据绝对地位,交通尚不便利的百余年前,牛庄就已经形成独特的商业文明。

离开海城西四镇三岔河,向东前行约15公里,虽距离浑河尽头有一段距离,但浑河之行,牛庄这座历史上曾扮演重要角色的文化重镇却不得不提。

牛庄很“牛”

提起牛庄,你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很“牛”: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有人类聚居;270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幽州属地;600多年前此地已是东北农副产品重要集散港,明朝在此设驿站筑土城;380多年前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深知牛庄之重要,令皇太极亲自督修扩建为砖石要塞城防,后康熙曾巡幸牛庄。

因为其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地位,牛庄成为东北第一商埠大港,当时河北冀州、山东兖州、青州、甚至江苏扬州的客商们都纷至沓来、云集于此。

从海城牛庄馅饼的馅料上,就可见融合的内涵。海城馅饼一代宗师高晓山的传人赵洪财钻研馅饼36年,他告诉记者,真正的牛庄馅饼可分海三鲜、素三鲜、肉三鲜、净三鲜四大品种。

真正的海三鲜馅,馅料是鱿鱼、海参、虾仁。而这些食材并非牛庄地产,而全部来自大海,这就说明山东、江浙等地沿海地区的饮食习惯,已经通过商人间的往来带到牛庄,并被广泛接受。

清代每当有皇帝巡游路过此地时,都要稍微停留几天,一品牛庄馅饼。

在吸收全国各地饮食精华的基础上,牛庄还诞生了其余十一种特色风味小吃,虽然其中一些已经失传,但至少可以看出,当时的牛庄人在饮食方面具有强大的融合性。

曾经商船云集

关于牛庄得名的传说与商船有关。牛庄港是全国少有的河港。鼎盛时期,有很多5000吨以内的大货轮停在港口。由于大船无法靠岸太近,就需要小货船往来卸货。为了方便劳工搬运货物,这些小货船都被造得前面很高,这样小船往大船上搭跳板也容易。小货船船头处有两根拴绳子的桩儿,远远望去像是牛的犄角。几百艘小货船成片停在港口,看上去好像是一群巨大的怪牛,这种船也被叫做‘牛子’或者‘牛船’。到了晚上,船上灯火通明,把河面都照亮了,大片大片连起来又像个村庄,因此有人叫这里为牛庄。

站在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太平桥上,可以感觉到近400年的时光,在桥面上淙淙流过。原本棱角分明的青石板,已经被岁月磨蚀得圆润。桥两侧,就是商人们赶着骡马大车去往码头的必经之路。

在牛庄的古商道上,曾经有一座晋商会馆。由于晋商会馆实力最强,因此每到逢年过节必定请艺人演唱二人台。二人台在牛庄经过演变、融合,形成了海城牛庄柳腔喇叭戏,最终成为二人转、吉剧等地方戏的源流之一。

退海影响

受退海影响,牛庄占据的有利地位逐渐被大连、营口、锦州等港口取代;“现在小城镇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招商引资,吸引工业项目进驻。牛庄镇一名工作人员说。牛庄已经被批复建设新市镇,现在正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

到2008年底,牛庄镇获批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牛庄从此确定了主打历史、文化牌的发展思路。目前牛庄正在进行旧城区改造,将修旧如旧,恢复牛庄的历史文化风貌。

星天外 发表于 2013-4-28 14:19:26

从牛庄馅饼看河与海的文化融合,了解了!

法拉力 发表于 2013-4-28 20:58:51

学习了

享受飞天 发表于 2013-5-2 17:15:18

期待恢复中的牛庄历史文化风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牛庄馅饼看河与海的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