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59|回复: 8

从圣人之言说到葫芦的用途与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4 2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昭连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后世的经学家们,往往把这句话理解为孔子认为葫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以后的学者未免以讹传讹,遂将葫芦作为无用的代名词。事实上,这恐怕是一个很大的误会。《诗经》中多次说到葫芦的食用问题,孔子既是《诗经》的删定者,他怎么能说出葫芦无用的话来呢?如果葫芦真是没用,他又岂能说出“系而不食”之语?既然说到了“食”,那就很清楚地表明,葫芦本可食,问题只是能不能吃到,或愿意不愿意吃。试想,孔子说到石头,说到黄土这些东西,他难道会与“食”拉上关系吗?当然不可能。
其实,葫芦之用在古代是个尽人皆知的常识,根本用不着从《论语》中来求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窃谓壶匏之属,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瓮盎,小者可为瓢樽;为腰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豕,犀瓣可以浇浊:其利博矣。”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葫芦的用途和价值。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葫芦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一 采之烹之——食用
  关于葫芦的食用价值,元代的王祯《农书》有如下记载:“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而作荤羹,可蜜饯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是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烧汤,又可以作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其实古代文献最早提到葫芦时,也首先注意到了它的食用价值。《诗经·小雅·南有嘉鱼》说:“南有樛木,甘瓠累之。”朱熹注曰:“瓠有甘有苦,甘瓠则可食者也。”指出葫芦有苦的和不苦的两种,不苦的一种是可以食用的。这里是说葫芦的肉质可食。另外《诗经·小雅·瓠叶》还说:“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幡幡,枝叶茂盛的样子。亨同烹,烹调的意思。这句意为将长得很茂盛的葫芦叶子摘下来,烹调成美味的食品。与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论葫芦还是葫芦的叶子,都要在嫩时食用,成熟后便失去了食用价值。《诗经·邶风》中有一句:“匏有苦叶”。既然要“采之亨之”,怎么能是“苦叶”呢?这里实际是说,葫芦的叶子已经老了,变苦了。陆玑注疏《诗经》云“八月中坚强不可食,故云苦叶。”正是此意。葫芦果实当然也是如此。
  葫芦虽然能吃,但在古代只能算是“庶人之菜”(《埤雅》)。《管子》云:“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家之富也。”证明葫芦食品只不过是劳动人民的家常便饭。后来有人就把葫芦食品作为节俭的象征。汉代刘向《新序》上有段记载:“魏文侯见箕季墙坏不治,问其故,曰:‘不时。’又进瓠羹。文侯曰:‘墙坏不筑,教我无夺民功;贻我瓠羹,教我无多敛百姓。’”魏文侯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建立者,箕季把瓠羹献给他,暗示他应该俭朴廉政,时刻想到百姓,才能管理好国家。可见瓠羹不是王公大夫们的食用之物。对魏文侯那样的贵族来说,葫芦羹至多不过是“忆苦饭”而已。《唐书》是有一段记载,大体也是这个意思:“□尝述家训以戒子孙,曰:‘余旧府高公,先君兄弟三人,俱居清列,非速客不二羹 ,夕食吃卜瓠而已,皆保重名于世。”(《柳□传》)主人公用先辈以罗卜、葫芦为食的经历语重心长地教育下一代,要保持节俭的生活作风,以赢得清名。
  葫芦也可以蒸食。《卢氏杂说》云:“郑余庆清俭,有重德。一日,忽如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诣之。至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诸人皆枵然。余庆呼左右曰:‘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皆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逡巡舁台盘出,酱醋亦极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相国餐美,诸人强进而罢。”看来蒸葫芦的味道不甚理想,只是碍于相国的面子,客人不得不勉强吃下去。所谓“餐美”,不过是反话而已。后来还有人为此事作了一首诗:“动指不须占染鼎,去毛切莫拗蒸壶。”(岳柯)蒸葫芦的具体做法不得而知,似应有其他佐料,不会光蒸葫芦。《蒲松龄集·菜蔬》有“葫芦加料上笼蒸”之语,可证。据说这种蒸葫芦还有十分神奇的食疗作用。《山家清供》载:“要知长生之法,当能养心戒欲,虽不服玉亦可矣。今法用瓢一二枚,去皮毛,截作二寸方片,烂蒸,以酱食之,不须烧炼之功,但除一切烦恼妄想,久而自然神清气爽。”
  葫芦还可以做成干菜收藏起来,留到冬日做成荤菜。《周礼·地官》:“委人掌凡畜聚之物。”注曰:“凡畜聚之物,瓜、瓠、葵、芋,御冬之具也。”留至冬日尚可食用的葫芦,只能是趁其嫩时做成葫芦干菜。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干茄瓠”就是茄干、葫芦干。既是除夕之用,看来身价还不低。葫芦干是怎样做的呢?《农桑撮要》上有一则“葫芦茄干”作了介绍:“做葫芦茄干,茄切片,葫芦、瓠子削条,晒干,收依做干菜法。”直至清代仍是这种做法。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云:“壶卢味甘,乡人趁其嫩时,削为条,阴干之,煨肉最佳。”葫芦虽然算不上什么高级菜蔬,但经过晒制的葫芦干,却是别具风味,备受欢迎的。旧时不但乡下人爱吃,也受到达官贵人、公子小姐们的青睐。《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平儿对刘姥姥说:“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么着。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种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葫芦干菜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不止中国人爱吃,听说现在连洋人也想尝尝葫芦干的味道。如今山东青州市专有葫芦干出口,远销国外。  
  葫芦不但为人所食,更是养猪的优质饲料,好几部古代文献都提到这一点。如《氾胜之书》就说:“(瓠)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这里说的“白肤”,即葫芦的内瓤,极其肥嫩。所谓“张苍肥白如瓠”,就是以葫芦之肥美比喻人的肥胖。
二 解毒消热——药用
  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葫芦味甘,性平滑无毒。其叶、茎、须及葫芦壳、子,均可入药,医治很多疾病。
  据古代医书记载,葫芦花味甘,性平,无毒,可做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其法:以经露之葫芦花焙干,研末,敷于患处。
  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其法:以葫芦蔓煎汤,洗患处,即愈。又可治秃发之症。其法:葫芦蔓加盐、荷叶同煎浓汁,洗三五次即愈。
  葫芦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其法:用葫芦子八两加牛膝四两,每服五钱,煎水含嗽,每日三四次。又可治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痈疽恶疮。
  尤以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消热解毒,润肺利便。有恶疮、脚气者,食之亦有疗效。愈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李时珍说:“瓢乃匏壶破开为之者,近世方药亦时用之。当以苦瓠者为佳,年久者尤妙。”(《本草纲目》)这种陈旧葫芦称为“败瓢”或“破瓢”,其味苦,性平无毒,可消胀杀虫,治痔漏下,及妇科的血崩中带下赤白。
三 鼓瑟吹笙——乐器
  在古代,葫芦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竹。《尧典》中有匏为八音之一的说法。八音,指八种质料不同、发音不同的乐器,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如铜钟、铜鼓,石如石磬,丝如琴、瑟,竹如笙、管、笛、箫,匏如匏笙、匏笛,土如埙、缶,革如各种鼓,木如梆子、木鱼等。其中匏即葫芦,属于一大类。
  葫芦笙最早载于汉代的《礼乐志》:“有葫芦笙。”后来晋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悬瓠,可以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用则漆其里。”曲沃是古代地名,在今山西省。这句话是说长柄葫芦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所产的葫芦最佳。在古代,笙是一种高贵的乐器,《诗经·小雅》:“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韩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吹。”笙、竽吹奏出来的乐音被称为“凤鸣”、“正月之音”。曲沃葫芦因为有这一价值,被后人誉为“河汾之宝”(《尔雅翼》)。
  葫芦主要用来制作笙最下面的笙斗,即笙管下面的风箱部位,演奏者就是手捧这个笙斗吹奏的。笙管则一般用竹子制作,所以“笙”字是竹字头。竹以山东汶阳所产的最佳,所谓“汶阳之孤篠”,被人称为“邹鲁之珍”。葫芦笙的具体做法《尔雅翼》也有介绍:“古者笙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皆列管匏内,施簧管端。”意思是说先将竹管排列在用葫芦做成笙斗内,再将铜片做成的笙簧,安在竹管的顶端。做法与现代基本相同。也有用玉作笙管的,那样就更贵重了。《说文》载:“舜祠之下得笙,白玉为管。”可异惜只是记载,并没有人见过这种玉笙。上面这两种笙都是用两种材料做成的,即葫芦与竹,或葫芦与玉。也有全部用葫芦材料做成的笙。长沙的一座楚墓里曾出土一只葫芦笙,笙斗与吹管都是葫芦质的。
  以葫芦为笙是“古制”,至迟到唐代,中原地区就没有葫芦笙了。唐代《通典》说得很明白:“今之笙、竽以木代匏而漆,殊愈于匏。”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尤其是南方,葫芦笙仍然存在:“荆梁之南尚存古制,南蛮笙则是匏,其声甚劣,则后世笙、竽不复用匏矣。”由此可知,葫芦笙的音色并不太美,起码与木制笙比起来大为逊色,所以它被逐渐淘汰出中原地区是在情理之中的。葫芦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西南小数民族地区的,尚不太清楚,但在隋唐时期已在这些地区流行开来。唐刘恂《岭表录异》载:“葫芦笙,交趾人多取无柄之瓠,割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韵清响,雅合律吕。”另外《隋志》、《唐志》上也发现有这方面的记载。《唐书·骠国传》:“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又有小匏笙二,制如大笙。”《宋史·西南诸夷传》还描述其乐声:“瓢笙,如蚊蚋声。”唐宋时这些地区的青年人夜间以吹葫芦笙相邀约,“声韵之中,皆寄情言”,起着传达爱情的作用。甚至劝酒时也以吹葫芦笙表达盛情。根据现代考古材料发现,南方有葫芦笙远远早于唐代。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发现青铜葫芦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笙乐之一。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中,不仅发掘出铜葫芦笙,而且石鼓上还绘有吹奏葫芦笙的图像。按照逻辑推断,铜葫芦笙只可能是真正葫芦笙的模仿,而不是相反。这样看来,葫芦笙也有从边疆传入内地的可能。现在葫芦笙仍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阿昌等少数民族的常见乐器,特别是在苗族地区更为流行。只是做法与古代已有不同,改为全部或部分以竹子为料,可能也是因为以匏为之“其声甚劣”的缘故吧?不过尚有一种“葫芦箫”,用葫芦作音箱,下部插竹管,原理与笙有相似之处。还有一种乐器叫葫芦丝,以口吹奏之处用葫芦,下面再插以竹管,吹奏起来音色优美动听。除了做笙、竽等簧管乐器外,葫芦还可以做弦乐器或弹拨乐器的共鸣箱。隋唐时我国西南地区就有一种匏琴,是由扶南传入中原地区的,四弦,状似琵琶,以葫芦之半作音箱,上加铜瓯,以竹为琴,长三尺多,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绦系腹,穿瓯及匏本。
  以葫芦为乐器,基本上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娱乐行为。虽然我们不能将此称之为落后,但它明显地带着原始人类的痕迹。直到现在,象牙海岸的土著民族还是以葫芦作为乐器的。一张照片显示,一个硕大的圆形葫芦下部有孔,上部插着吹管,土著人一边吹奏,一边翩翩起舞。清代宫廷的成套乐器中,也有以范制葫芦做成的四弦琴和二弦弹拨乐器,不过这时的葫芦乐器已不是为了演奏,而是作为工艺品摆设赏玩的。上面说的这套清代葫芦乐器,根据上面的题诗可知是一次宫廷寿诞时的献寿礼物。   
  葫芦还可以做鸽哨。鸽哨,又名鸽铃,在中国也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鸽哨似乎算不上乐器,因它不是由人演奏的,而是绑在鸽子的尾部,靠飞翔时灌入空气发出各种不同的乐音。葫芦对鸽哨也是起到共鸣箱的作用,原理与乐器是一样的。其法是截取亚腰葫芦的下腹,将细腰切断处的孔开大,用瓢葫芦或毛竹做成的圆片覆在孔上,曰“葫芦口”。葫芦口及葫芦的两侧挖有哨口,用以安装竹管或苇管做成的小哨。小哨的多少不等,以葫芦的大小而定。葫芦大者其哨音佳,葫芦小者其哨音尖。小哨之间音高是不同,名家之制与音乐上的音阶相符,相协和谐。当飞鸽翱翔于天空时,随着它的翻飞回转,不同的气流灌入哨中,便发出悠扬回荡的乐声。鸽哨分好多种,制法各异。
四 器用陶匏——日常器用
  葫芦开口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使用,也是葫芦的最早用途之一。因为这靠直观就可以发现,用不着长期实践,积累经验。首先是用来盛酒。古代酒器繁多,葫芦便很自然地被加工成酒杯。《诗经》上说:“酌之用匏”,匏就是指的这种葫芦杯。古代有祭天之礼,也是使用葫芦酒杯,称为“匏爵”。《周礼》:“凡祭祀社遗用大□,□门用瓢赍。”注云:“取甘瓠割去柢以齐为尊。”意为将葫芦的柄削平,做成酒杯,作祭祀之用。用葫芦做成的酒器虽然简单,却是很尊贵的东西。《春秋》曰:“樽以鲁壶”,意为用鲁地的葫芦做成酒杯,谓之“壶尊”。《周礼》亦云:“其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后代封建王朝得郊祀礼,承古法仍用匏爵。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壶尊”呢?《礼记》说:“器用陶、匏,贵其质也。古人认为“匏”与“包”同音,取其可包藏东西之意,象征上天容纳万物,博大精深。陶为土质,与地相联系,代表大地。用陶、匏祭祀天地,寄托着祖先希冀上天赐福于他们的美好愿望。后来这种葫芦杯子身价渐跌,一般人也用以饮酒了。苏东坡诗云:“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逢原记》:“李适之酒器有瓠子卮。”“卮”亦是酒杯。明代还有人专做葫芦酒杯,供饮酒之用。
  做酒杯只能用小一些的葫芦,大葫芦则用来装酒,所谓“酒葫芦”是也。《水浒》第二十九回写快活林酒店的门前有两把销金旗,上书“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其中的“壶”即指酒葫芦,非陶瓷酒壶。酒葫芦体轻,便于携带,所以多为古代的旅者所用。另外它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陆佃《埤雅》上说:“乘者以瓠盛酒,冬即暖,夏即冷。”原因是葫芦质软,导温慢,再加密封性能很好,葫芦内外的温度有一定差别。以葫芦盛酒在世界不少民族中通行,我国的苗族现在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现在没有人再用葫芦作杯子喝酒了,但用它来舀水、挖面、盛东西还很普遍,尤其是在农村。用大葫芦做成的水瓢、面瓢轻便结实,即使摔在地上也不会破碎,所以极受农家的欢迎。用水瓢淘米还有一个特殊的好处,可以把米中的砂石过滤出来,不致随米下锅。原因是水瓢用过一段时间,底部就会凹凸不平,而米中的砂石就会滞留在瓢底。炎热的夏季,用水瓢舀起一瓢井水解渴,会觉得分外清凉,沁人肺腑。在南亚、非洲的拉美的一些地区,至今还用葫芦做成饭碗、茶杯、羹匙一类东西,仍然作为生活的必需品。
  用葫芦装药也是古代的事情。最初可能仅仅因为它是现成的容器,不需要什么加工。但仔细推究起来,用它保存药物确实比用其他质地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易发霉变质。
五 一壶千金——舟具与农具
  葫芦是天然密封物,再加上体轻,在水中能产生很大的浮力,所以很早就成为人类的渡水工具。《物原》有“燧人以匏济水”之说,燧人氏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是他发明了钻木取火之法,使远古之人食去腥臊。这里又说他用葫芦作为渡河的舟具,则这一发明的专利权亦是非他莫属了。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逍遥游》是一篇寓言作品,用的是虚构夸张的笔法。能容五石的大葫芦当然是很少见的,庄子说将它做成大樽游乎江湖之上,是借以表达追求绝对自由,无所依傍,不受任何约束的人生理想。“樽”本是酒器,这里指用葫芦做成的形如酒器的舟具。事实上,这种葫芦小船不过是庄子的想象之词。但庄子的想象倒也不是无中生有。以葫芦渡水,古人早已知之。《埤雅》云:“壶性善浮,要之可以涉水,南人谓之要舟。”“要”即“腰”的假借字,是说把葫芦绑在腰间,借其浮力以渡河。所以《鹖冠子》有“中流失船,一壶千金”之语。葫芦性浮,得之可免沉溺,当河中翻船时,其值何止千金!葫芦何以又称瓢,正因其能在水中漂浮。瓢,漂也。葫芦又叫匏,也是因为它的这种特性。匏,泡也。泡能浮在水面上,正与葫芦性同。直到现在,“腰舟”依然存在。江淮一带的船家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常给孩子的腰上绑上葫芦。在海滨游泳的人,也愿意在腰间绑一个大葫芦,以防不测。现在山西省的南部还有人用葫芦搭成船渡河。台湾高山族则有骑葫芦过海的壮举。
  葫芦还可以用来做农具。古代有一种瓠种器,是农业生产中较常用的一种播种工具。《齐民要术》称之为“窍瓠”,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七十年代,文物部门曾在河北农村征集到一具金代的瓠种器。直到解放初期,山东有些地方还在使用,称之为“点葫芦”,足见这种简易的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与它结构简单,使用便利有关。其做法很简单,用干透的大葫芦在两头各开一个圆孔,掏出葫芦子,作为播种时贮存种子的容器。圆孔中插入一根木棍,古书上称这根木棍为“箅”。箅的上下两端都露在葫芦的外面,上一端较长,为柄;下一端较短,用以插入土中播种。木棍在葫芦中的部分挖有一条空心槽,一直通到最下端,种子就是顺着空心槽排出的。也有的不用木棍,而是用一根竹竿穿在葫芦中间,将竹节打通,这样更省事一些。播种时,将瓠种器系在腰间,顺着开好的沟垅前进,一边走,一边用木棍敲击瓠种器的柄,以振动葫芦中的种子不断落入沟内。也可能用来点播,只要把排种口插入土中,稍加振动,种子便会播出。使用这种瓠种器,对农作物的生长很有好处。古人认为“覆土既深,虽暴雨不至拍挞,暑夏最为能旱,且便于撮锄,苗亦畅茂。”(《农器图谱集》)这也是古代农人喜用的原因之一。
六 冲阵火葫芦——火器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葫芦还可以加工成火器,在战争中作为武器使用。有一种“冲阵火葫芦”,实际上就是原始的火枪或“火箭发射筒”。其做法是将大型的亚腰葫芦固定在木棍上,葫芦内装入火药、铅弹,点燃火药后铅弹即从葫芦口冲出,飞入敌阵。《水火龙经要诀》和《武备志》上都载有这种火器,并云专“用近战”,“用猛士持放,与火牌相间列于阵前,马步皆利。”在古代,这种“冲阵火葫芦”显然就算是比较先进的战争工具了。不过后来这种武器只保留了“火葫芦”之名,其实并不是用天然的葫芦,而是用金属做成葫芦之形,然后再将火药、铅弹装入这种铁葫芦或铜葫芦之中。因葫芦质软,又不坚实,容易被火燃着,不能反复使用。然而用天然葫芦制作的火器,还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使用。象彝族的“火药葫芦”,就是用瓢葫芦装入火药、铅弹,引着后用力甩向敌阵,颇似一颗威力很大的炮弹。与“冲阵火葫芦”相比,“火药葫芦”该算是“远战”中的武器了。
发表于 2006-2-24 21: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您受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4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shzh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2-24 22: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4 23: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5 08: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很细、很广,下了一番功夫,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5 16: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就算了,还是养蝈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2 17: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出来了!!!
老白小赵小韩等等哥儿几个往后别上赶着淬这书呆子大棒槌了。人家不傻,成心跟这儿露怯找扁长学问呢。
咱自家地头那块儿防范的比较严实他没什么辙,跑到这儿挑火儿来了你们几个千万别中计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2 18: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2-4 16:36 , Processed in 0.0551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