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诗的国度,而且历史悠久,诗的体裁也随着时代而发展和演变.由比较自由而变为讲究格律。格律诗也在唐代成型,以后就只有风格的变化,而体裁则无太大的改变, 而评价一首格律诗,则是在它和律的基础上再从意境上分析优劣,而不是在意境的基础上再去评价格律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格律是固定的,而意境则是灵活的!
有人或许会说格律诗太繁琐,其实格律诗的乐趣就在这个“繁琐”上面,凡是游戏都有规则,写诗也就是一种文字上的游戏,用有限的字数和抑扬顿挫的韵调,同时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要抒发的心理的活动和情绪等等,至于感觉格律有些繁琐,这也只是没经常亲身接触的原因,要站在山的一侧,不会欣赏和体验到山另一侧的风景的。
单单为了韵律而不考虑意境则难以入胜;而为意境而不守格律则无章法! 词人李清照,曾为丈夫写过一首<醉花阴>,他的丈夫看到后,想比她写得更好,于是闭门三日,连写五十首<醉花阴>,写完后,连同李清照的词,一起拿到自己的好友那里去点评,好友看罢,说这些词中只有三句甚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正是李清照写的!这说明了,李清照对宋词方面的造诣之深,也不愧是婉约派的代表! 诗人贾岛,曾经写过这两句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意思是,写两句诗,反复推敲,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写好,诗里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当读完自己写的诗时,不由两眼的泪水都流下来了! 这也说明了诗人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后代敬仰和学习.
没经常接触格律诗的人,一看到他的平仄格式就感到眼花缭乱.其实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就显得简单的很了.
我就简要的和对格律诗感兴趣的同学,谈谈格律诗的格律,我们以五绝为例:
五绝诗的平仄只有两种格式:1.平起式 2.仄起式.
看它的起式,我们要看它第一句的第二字是平还是仄.是平声就是平起,是仄声就是仄起.
例:
平平仄仄平 第二字是平声它就是平起,
仄仄平平仄 第二字是仄声它就是仄起.
在两种格式里,又包括了首句的入韵和不入韵.这两种形式.所谓的入韵和不入韵就是说:首句的最后一字是押韵还是不押韵. 押韵为入韵式,反之为不入韵.
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
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注意:这句原来格式是,平平仄仄平 ,为了不压韵,就把平声移到两个仄声的前面).
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
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
(注意:这句原来格式是,仄仄平平仄 ,为了压韵,就把仄声移到两个平声的前面).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格律诗的平仄是有规律的,不必去死记硬背,只要掌握它的首句即可!
它的平仄格式只有两种基本句式构成:
1.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仄 其他的句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变换而来的.
格律诗,第二句是第一句的相对式,第三句是第二句的相粘式,第四句是第三句的相对式.其中的关系是:对--粘--对的格式.
相对式:
1.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2.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相粘式:
1.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2.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如: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平仄对立┤
├黄河入海流。
平仄相粘┤
├欲穷千里目,
平仄对立┤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格律是:
┌(仄)仄 平平仄
平仄对立┤ · ·
├(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平)平平仄仄
平仄对立┤ · ·
└(仄)仄仄平平
· ·⊙
仔细看上面的句式,都是有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变换而来的.它的变换是为了适合押韵.
比如:
我们要用平起入韵式写诗.平起的基本句式是:平平仄仄平,那么第二句是相对的,相对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 但因为格律诗要求2,4,句必须押韵,所以就需要把尾字的仄声移到两个平声的前面,变成:仄仄仄平平,这样就压韵了,第三句是第二句的相粘式,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相对,则是:平平仄仄平.
如果掌握了相对和相粘的格式,那么,运用格律就容易了. 任何一句作为首句,无论是仄起还是平起式,就都能依次排列成格律诗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格律诗是由格律和其中的意境构成的,单独偏废哪一种,都不能算优秀的格律诗.所以说,诗其中的意境也是相当重要的,徒有格律,没有很好和耐品的内容,那也只是空壳罢了,同时也就失去了写诗的意义了! 这就要看自己的文学基础和炼字锤词的工夫了!
呵呵,本人才疏学浅,罗嗦了这些,没有别的目的,只希望近体诗能繁荣书房的同时,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