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48|回复: 2

[史话漫谈] 王刚:老东西会说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6 20: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刚:老东西会说话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自《朋友》之后,王刚有3年没有主持过电视栏目。今年年初,在北京台新改版的节目中,出现了一档由他主持的收藏鉴宝类节目《天下收藏》。在节目中,发现了赝品,王刚会当场砸烂。在这个节目中,王刚这个演艺圈内著名的“古董迷”可以说是找到了爱好和工作的结合点。

  天下收藏

  记者(以下简称“记”):多长时间没有主持固定的电视栏目了?

  王刚(以下简称“王”):两三年没有固定的栏目了。

  记:那为什么会想起担任《天下收藏》的主持?

  王:因为这是我自身的情趣、爱好。收藏是我最重要的一项爱好。能够把自己的工作跟情趣爱好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我的幸福。栏目制片人找到我的时候,我就说,这档节目早就该做啊,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不做,北京不能不做。自金元以来北京就是政治、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在以前也就是财富中心。收藏没有钱是不能做的。所以从文化、经济两个角度来讲,北京是其他任何一地所不及的。我曾经在外地电视台主持过收藏节目,弄点东西太费劲了。他们如获至宝地拿到我面前,我一看就是个一般的东西。所以说我主持《天下收藏》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记:同类的节目也有一些,您希望《天下收藏》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格?

  王:我希望内行能看出门道来,外行看着挺热闹,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看我们的节目渐渐地对收藏有所了解,外行也变成内行。通过对藏品的介绍勾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文化听起来好像是虚无缥缈的,其实这些古代艺术品凝聚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各种各样的元素。韩国人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大量收购本国的瓷器,从投资的角度看,现在很多人都在看哪个国家经济要高速发展了,趁着他们国家的艺术品没有被本国人认识的时候来买,现在有这样精明的玩家。

  记:现在收藏已经成为一股热潮,您怎么看?

  王:严格讲这里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效果。收藏肯定是小众的活动,而最近几年弄成全民收藏了。正面地说就是中国人开始寻根了,开始找自己的家园了,这是好事情,至少是弘扬我们中国民族文化。但是负面地说呢?是有很多人想一夜暴富。我们就是借着收藏热办这么一个栏目,争取去伪而存真。大家喜欢热衷收藏是好事,但是千万要提高警惕,这里面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雷”,您别踩着。“真假”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好赖”。现在公认的收藏三字原则:真、精、新。首先是真,假的再好,那是假的。而真的不一定都值钱,有的真东西可以拿到博物馆去,但是作为收藏,它的艺术价值不高,只是研究价值、历史价值高。第二步,精,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在当年就是好东西,就很贵重。最后是新,就是旧东西、老东西品相极好,看着跟新的一样。

  砸碎赝品

  记:节目中如果发现藏品是近代仿制品,您当场就会将它销毁。这个环节是您设计的吗?

  王:这是我设计的,同时也是我坚持的。还有一个环节是我坚持的,就是对专家的使用,尤其是对广义的专家的使用。以前我们说的专家大都是体制内的专家,如故宫博物院、博物馆,或者是什么委员会的专家,而我要把专家的范畴扩大一些。体制内的这些老专家无疑对于一些古代艺术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非常深刻,但还有一些体制外的专家,包括两类人,一类就是行家,这些人实战经验极为丰富,因为他们曾经真金白银地付出过,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们的客户,没有眼力、胆量是不敢这样做的。他们要为客户负责任,为自己的名声负责任。第二类就是拍卖公司的负责人。其实估价不是体制内专家的特长。

  记:节目中发现的赝品多吗?

  王:赝品有时一场有一个,有的时候一场两个,还有一场三件全是赝品的。

  记:有一期节目,您在销毁一件赝品瓷器的时候手,都被划破了?

  王:对,当时手是鲜血淋漓。我开玩笑说打假也需要付出代价。我也好,每个收藏爱好者也好,哪怕是天底下最大的收藏家,都经过吃亏上当的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当场销毁,有些观众朋友可能不太理解,有人说,尽管不是真的,但是作为一件工艺品也挺好的嘛,为什么要砸碎?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也买景德镇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也很贵,但是人家没当老的卖,人家就当现代工艺品来卖。我们砸的是那些我们叫瞎活、赝品、假货,明明是新的但是当老东西卖的东西。尤其是瓷器,新、老价值的差别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比拟的,一个成本1000元的瓷器,如果拿到国际市场上,可以卖到100万美金或者2000万港币。古往今来很多藏家因为买到了赝品而羞于示人,尤其是一些已经有了十几年、几十年经验的大收藏家,买了这样的东西,不用我砸,他自己就砸了。他永远惭愧,经济损失往往是第二位的。

  而且真的有人为此倾家荡产,也有家破人亡的。一个星期前,我到古玩城逛,有一个古玩商给我讲了件真事。一个人六十多岁,得了不治之症,弥留之际托付后事说:“对不起妻儿老小,这一辈子的积蓄,全搭在收藏上了,买了很多东西。”他大概是工薪阶层,一辈子花了三五十万买这些东西,已经是省吃俭用了。然后他交待给老婆、孩子说:“这些东西最起码值200万,我走了,你们把它们卖了,最好卖给一个真正喜欢它们的藏家。一次性要200万,把它们卖出去,你们拿这200万去给孩子买房子。”交待完后事,他走了。他老婆、孩子就找到了真正的行家,发现全部是赝品,没有一件是真的。我听到这事的时候,特难受!这种事太多、太多了。我见过一些企业家,投资2000万到3000万元人民币,买的东西竟然一件真品也没有。按他说的全是国宝,全是国家一级文物,甚至把屋子盖得像博物馆一样的。

  记: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王:就是抱有捡漏的心态,抱着一种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的心态。他就不明白,这么多好的东西怎么会轻易地集中到你这儿。这些事情太坑人了。在节目现场我们砸碎它,告诉大家千万不要收假货。仿的东西,从工艺品上来讲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当老的卖就是一钱不值。我们一定要树立这种观念。

  人无信不立

  记:您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吗?

  王:有。开始我是买仿古家具,后来我想买真的明清家具了。一次我买了一对紫檀的圈椅,它的形制、紫檀的花纹都特别漂亮,我很喜欢,就买下来了。后来我让一位真正的收藏家看了看,又征询了不同的意见,结论是这对圈椅是新的、仿制的。我给退回去了,再换回真的来。现在想起来,就算是那对新仿制的圈椅,现在的价格也比我当年买的价格高出有两三倍了。

  记:在古玩买卖的过程中,是不是有很多讲究或者是行规?

  王:有的是智慧。其实古往今来,“诚信”二字在老古玩商里体现得是最最深切的,真是人无信不立。老古玩商到什么程度?那时候只要是我们经常交往,就是价值一万大洋的物件,买家可以连个收条都不打就拿回去。卖家会说:“王先生您喜欢,您就拿去玩,玩腻了,给我送回来,喜欢您就留下。”留下就是买下,而且双方说话连买卖这样的字都没有,都是“您看这个得多少能割爱呀”。说割爱,不能说多少钱卖。

  记:您说买了赝品还能给退回去,能举个例子具体讲讲买卖的过程吗?这对我们显得很神秘。

  王:比如你看上个东西,你会问:“这个多少钱?大概说个数。”卖家会说:“哎呀,不好意思。”接下来的对话就是:“没事,你说?”“一万块钱。”“一万?八千行不行?”“哎呀,九千得了。”“八千八,图个吉利。”“那您先拿回去玩。”这样价钱就谈妥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自谦,千万不要装大。“我对这个东西不太熟,我的眼力您也知道。”“不对,您拿回来。”卖家的这句话放下了,这就好办了,他没有反悔的。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这东西不对了,你真拿回去往桌子上一放:“嗯,我看不好这个。”你也不用说这个是新的,或者原来说是乾隆的,后来我发现是光绪的,用不着。你找一个对方也有面子的理由,比如“后来我发现家里有一个跟这个差不多,没什么太大的意思”,或者“说老实话,我看不太好,含糊”。卖家也明白,很自然地就给你退了或者换了,当然也有那种不认账的,不过我没遇见过。

  记:您现在的眼力大概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级别?

  王:在爱好者当中,应该算是眼力比较好的。

  初恋的感觉

  记:听说您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搞收藏了?

  王:对。

  记:现在大概有多少藏品?

  王:大概有那么百八十件的,没有具体数过。

  记:一般隔多长时间去逛逛古玩店?

  王:有的时候天天去,有的时候可能隔一个月。比如说今天这一天没事,基本都在那儿。

  记:潘家园是不是个淘宝的好地方?

  王:对一般的、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潘家园是很好玩儿的地方,但是你要想淘到些精品,就是说,真正的收藏,动点大价钱,恐怕还是古玩城。

  记:您现在收藏哪一类比较多?

  王:相对从数量上看,瓷器最多。现在全国大概有七八千万收藏家,将近一半是玩瓷的,比如说现在你发一个帖子说:“谁有什么老东西,拿出来,我们帮着看。”多半拿出来的是瓷器,而这些瓷器拿出来一看,绝大多数是假的。

  记: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收藏瓷器呢?

  王:这是传统啊!因为“china”就是瓷器。我们以前的外贸三大产品就是瓷器、丝绸、茶叶。

  记:您都有什么瓷?

  王:大部分是景德镇窑的。景德镇窑是从元代的元青花开始,一直到民国,到现在都有烧造。我最早喜欢的康熙青花,就是景德镇窑的,因为所有玩瓷的多半从开始入手都是康熙青花瓷。它的特征明显,也漂亮,最容易辨识。

  记:家里的宝贝您最钟爱哪一件?

  王:其实这些宝贝并不是说值多少钱,只是它能让你非常心怡,让你爱不释手。我最喜欢的一件在收藏界不算什么,把玩它有点像初恋的感觉。说喜欢有点太轻薄了,应该是痴迷。

  记:痴迷,就是每天都要看一看?

  王:对,对!我每天早上都要看它。而且你会发现,老东西会说话,新的东西不会有这种感觉。

  痴迷并快乐着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收藏特别有兴趣的?

  王:小时候我就愿意跟中老年人在一起,不愿意跟同辈的孩子们在一起,这都是有原因的。我爸爸喜欢带我逛旧货市场。我家在长春,我还记得长春有一个桃源路,我真的拿那当成世外桃源了。那里特别有意思,有很多摆地摊的,那时候还有拉洋片的,这边是胜利剧场上演连排本戏《狸猫换太子》,另一边解放电影院放的是印度电影《流浪者》。我跟我爸爸一去待一天,中午弄两个火烧,一碗羊汤,特别喜欢。至今我还喜欢地摊。对老东西感兴趣是受我爸的影响。

  记:您收第一件古玩的时候,大概是什么时候?

  王:收瓷器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说白了就是敢花稍多一点的钱买东西了,也就是说由潘家园一脚跨进古玩城了!(笑)挺吓人的,真的!这里面真真假假,这里面有智慧,好玩儿。

  记:在您的收藏过程中有什么遗憾吗?

  王:我现在耿耿于怀的就是今年春季的时候,我正在怀柔拍《皇上二大爷》这部戏,拍摄过程中我抽冷子就说:“对不起,停。”因为我电话来了——我在北京正在拍一对乾隆的珐琅彩碗。拍卖之前,我利用休息时间去看过,太喜欢了!我拿着电话在指挥现场,结果就在拍卖价已经超出它原来估价大概50%的时候,全场只有一个人在跟我顶,我俩不断不断地在那儿顶,最后已经翻上一倍的价格了,现场帮我举牌子的朋友说:“算了,王先生,看来对方是绝对不会收手的。”在他的劝阻下,我停了!然后我突然冒出一句,“既生瑜,何生亮”。

  记:现在您既要主持节目又要演戏,怎么去平衡?

  王:我一年最热和最冷的几个月不拍戏。即便没有这个栏目,我觉得也不应该无尽无休地干,这不单是累的问题。一个人一年必须沉淀一两个月,一个是体力的恢复,一个是精力的恢复。还有一点,你得沉下心来想一想,我前半年干些什么?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成功的,哪些可能是失败的?另外还有文化积累。这段时间就是常说的充电。

  现在有了《天下收藏》,每个月月初的几天我们把这个月的节目全部录完。雷打不动保证《天下收藏》以后,我再接电视剧。

  记:主持、演戏,还有收藏,您最喜欢的还是收藏吧?

  王:当然。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有的时候你会感觉爱好收藏的人就跟吸了鸦片一样,那个瘾呐!有时候我忽然觉得,一双袜子十几块钱,怎么这么贵啊?我不能容忍这个。但是在拍卖场上,我对价格忽然就淡漠了。100沓袜子也不够你在那里面叫一口的,再奢侈地吃一顿饭,也不够你在拍卖会上叫一口的。这就是瘾呢!这就是痴迷啊!我有了这个痴迷对象以后,觉得很快乐。
发表于 2007-7-27 13: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22: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长 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1-23 09:00 , Processed in 0.0304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