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98|回复: 7

渔民禁忌和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31 11: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时渔船出海俗称\"开洋\"。第一次\"开洋\",要用猪头供奉.一汛结束也用猪头等祭品谢龙王,俗称\"谢洋\"。渔船必以早稻秆烟熏一遍,又以布制红白各色三角小旗数面,每旗各书其出地附近之神名于上,分插船之首尾,冀其保佑安全。又必携带盐、麦、米、字纸灰、佛马香帛等物以为镇压海上遭遇怪异之用。渔船上忌家有红、白事或未满月之人,忌妇女上船。祝愿时不可以满载为词,亦不可以捕大鱼为句。渔船回埠,行路求乞之人,俱可取讨,谓之\"讨嗄饭\"。万不可用\"抽丰\"、\"抽头\"等语。船上,忌双脚悬于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忌头搁膝盖、手捧双脚姿势,此态象哭,不吉利。忌在船头(龙头)小便;船上吃饭,先吃鱼头,意示\"一头顺风\",盘中的鱼不可翻身,亦不得先攫食鱼眼,隐示\"翻船\"。

  此外,如\"塔\"曰\"星\",\"十\"或\"石\"等字为\"赚\"。因\"塔\"为\"坍\",\"石\"、\"十\"近\"蚀\"为蚀本。出言必以吉利为主。遇到不吉利的谐音、方言都用改称。如石浦叫\"赚浦\"。猪谐音\"输\",猪头改称\"利市\",猪耳叫\"顺风\"等。
渔家世俗有吃鱼怕“翻”的忌讳。吃盘中之鱼从不将鱼整条翻转。因为他们常在海中捕鱼,最担心的就是翻船,由此忌“翻”;渔人忌将碗筷丢下海中,因为随手将饭碗丢进海中,意味着看不起渔家及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渔人在海上行船或作业,遇到漂流尸体,禁忌不予理睬,而要把尸体打捞上岸埋葬,如捕鱼时捞到人或动物骨头,禁忌丢回大海,而要拾上岸放在“万福公”;家里死了人,禁忌到别人家里去,也不宜外出探亲;凡参与操办丧事的人,禁忌参加操办喜事;渔船上的渔民如家中有人生育孩子,下海时要在神像前烧“金”和“香”如家中有丧事的人上船须烧“金”“香”烛”;妇女上船时不能从船头坎走过。
以上俗习,解放后已大部废除。

船头拜北:
  即在船头朝拜北斗星。冬季,上岸的渔船船头一律朝北。当火把绕船的时候,船主在船头设香案,摆供品。而后敲响六面铜锣,点亮四盏红灯,升起两面三角神旗。船主在雄浑的锣声中点着香炷,跪在船头向北三叩首。祈求北斗星来年渔船下水继续为其指引航向,逢险化夷。

跑火把:
  老世年间,北塘养船户在大年三十子夜时分,把用绳捆好的芦苇把子点着,由两个人扛着先跑遍各庙,而后再跑到河沿,绕着自家的渔船跑。这就是跑火把。那时,每养一只船要两支火把,火把是渔船的两倍。成千近万的火把一齐出动,把渔乡的除夕夜照得如同白昼。火把由铜锣开道,神旗和纱灯导引,火把在后面紧紧尾随。各路火把窜街越巷,此没彼出,其景如龙腾蛇舞,热闹非常。?届时,各庙的庙门洞开,明灯高悬,迎接火把。船主依次在各庙进香后,再跑到河沿绕着自家渔船边跑边喊:\"大将军(大桅)八面威风\",\"二将军(二桅)开路先锋\"、\"船头压浪\"、\"舵后生风\"等吉祥口号。直至火把燃尽。

起驳:
  代为运输的意思。除夕夜的起驳,寓意经过跑火把、拜北斗这番忙碌,船主家的渔船已经鱼虾满舱,装不下了。需要有人帮助起点走。所以,每当跑火把过后,便有一些无业闲散人以及孩子们高喊着\"起驳起来\"拥进船主家。船主高兴地将点心、花生、栗子、柿饼子之类的食品分赠大家。这些人用衣角兜着食品,也高兴地喊着\"一网打两船,一网金,二网银,三网打个聚宝盆\"走了。旧时,贫寒人家过年置办不起小食品,起驳便是他们获得\"过年\"的机会,做起来是十分认真的。船主也情愿舍些果品图个吉利,这就使整个起驳活动由始至终充满了喜庆气氛。

除夕夜观年景:
  子夜时分,除旧迎新之际,养船的人家都要发神纸。(旧时,渔民在子夜时分焚化供奉的诸神像,寓意送诸神离位升天。)之后,全家老少跑到院子里观天望风。倘若满天星斗,风平夜静,便高兴地喊一声\"好天!\"这一年,人船平安有天保佑了。这时,若是听见了猫叫,因应了\"猫叫有鱼\"的说法而喜出望外。认为明年一定是个好年景。

排船的习俗:
  排造新船,在大沽地区是件非常重大的举动。往往倾注了渔家几代人的劳动所得。因而,开始排船的这天,渔家上下人等忙里忙外,比过年过节还要热闹。排船工地四周插挂红旗,家里还要请人斗十浒,以示喜庆。造船开始,鸣锣三通,伴之鞭炮。在锣声和鞭炮声中,工头指挥水木工人将船底拼成。于是,新船从此诞生了。船底告成时,船名也随之产生。船名有的经过深思熟虑拟定的,有的是根据当场人情物态即兴蹴成的,因而船名俗雅不一。渔船造底的这天,被定为船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无论渔船在家还是出外,船上,家里都吃寿,给船过生日。

血 网:
  血网是指用猪血蒸染渔网的过程。旧时的渔网多用棉线或麻线结成。渔家为增加渔网的耐用性能,从生活积累中,想出血网的办法。血网采用猪血而不用其他牲畜的血液,是因为猪血腥味较大,撒在水里,能吸引鱼虾上网。

鸣锣惊鱼:?
  鸣锣惊鱼,是北塘渔民在海上围网打鱼的一个习俗。它是两只渔船一起作业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多用于大量捕捞黄花鱼的季节。渔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当黄花渔汛期,拉网这种方法用于捕捞鱼群效率太低,便想出了用片网围剿的办法。即两只渔船各系网的一端,下网后分头作圆形围绕。合拢时,锣声大作。同时,两船人一齐高喊:\"一网打两船!\"场面十分壮观。鸣锣的目的在于惊鱼上浮。锣声中,被围在网内的鱼群闻声游上水面。届时,船上的渔民及时收缩围网底部,把围网缩成一个敞口的袋形,以防止鱼群从底部逃脱。有经验的渔民,用这种方法捕鱼,鱼群找得准,真能一网打两船。??

神诞唱戏:?
  老世年间的渔民在海上作业,遇上风浪只有求助神灵保佑,因而和诸位神灵结成了不解之缘。除平日供奉外,每逢神的生日,还在该神所在庙前搭台唱戏。如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的生日。一进二月,渔民就开始集资筹备了。搭台的搭台,邀戏班的邀戏班,直忙到十九开锣唱戏为止。因为戏是唱给观音听的,戏台口要直对观音寺庙门。凡民只能在观音脚下观戏了。

娘娘庙里挂帆船:
  旧时,北塘地区的渔民为求得自家人船平安,按自家船的样子做成小帆船,挂在娘庙里的房梁上,表示把自家船放在娘娘的保护之下。大沽地区的娘娘庙多为天妃宫。因为天妃(林默)是为了拯救海上遇难的父兄死后成神的。这种舍己救人于危难的神灵,最为渔家所需要。这是渔民在天妃娘娘庙而不在其他庙宇挂帆船的原因。每逢每天刮起大风,陆地上的亲人便都往庙里跑,看看自家的小帆船船底是否潮湿。倘若船底潮湿,表明娘娘驾着小帆船搭救自家的亲人去了。于是四处奔走相告。在宣扬神灵的威力中,得到安慰。

渔家女穿棉的习俗:?
  大沽地区渔业生产季节为每年的开春至小雪。到了小雪季节,渔船便纷纷上岸了。这时,女人们可以开始穿棉了。倘若有渔船被困在海上或外埠,不能回家过冬,这只渔船上所有渔民的家属,特别是已婚女子,天气多么寒冷身上也不能着棉。表示与在外的丈夫同寒共苦。

冰 鲜:
  冰鲜,这个习俗盛于四月渔汛期。四月,脍鱼、黄花鱼、王鱼拥集渤海湾。这时,大沽地区每只渔船的产量都比往常高。但由于天气逐渐转暖,又来回往返费时,耽误生产,打上来的水产品保鲜成了问题。于是,便有人驾船到海上去收货,将收上来的货用冰保鲜,运到市场出售。而后每到这个季节,就有人从事这项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冰鲜的习俗。从形式上看,冰鲜是将海货从一只渔船倒在另一只船上,因而冰鲜也叫做倒包。冰鲜,由于变渔船往返运输时间为生产时间,促进了渔业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一批从事这项活动的专业人员。建国后,大沽地区的渔船,由风帆逐步向机动化转化,船体也随着不断加大并装上了冷藏设备。冰鲜便从渔业活动中消失了。

同船同命:
  渔船在渔场作业中,全船伙计同船同命,齐心合力,即使有人家里发生意外事件,也不能在本渔季尚未结束时离船。

迎头鬃:
  从前,有些渔村在渔汛结束后,要评出产量最高的渔船,并择吉日举行仪式。洞头闽南语区称此为“迎头鬃”。被评为头鬃者,渔行主奖给红包和头鬃旗。以锣鼓鞭炮送到老大家。船老大则摆酒请客。席上,船老大坐大位。宴后一起将头鬃旗送到船上,插在船头。

禁向邻船借物:
  渔船禁止向邻船借物件,意谓不夺别人财气;而当邻船缺乏淡水或其他必需物资时,则会主动给予帮助。接受帮助者有所回赠,一根木柴亦可。

挂衣寻尸:
  寻找失水者尸体,要用死者生前衣服绑在竹竿上,插在船头。海洋船只一发现尸体或听到泪息,即辗转传告。

公婆船:
  亦称水上人家,多为一船一户;也有一户两船,父母子女共同生活,颇为和谐。公婆船在内问或江中撒网捕鱼,以捕获物换粮食和烟酒。他们平时不大登岸,风风雨雨都宿船中。从前温州城内,河道密布。河网旁民居毗连,公婆船进入小河后,不好撒网,即敲起竹梆乞讨。如逢年书,船泊东门港,由男人留守,女人(公婆船奶)携小孩上岸,沿门求艺。一到元宵,便在船头摆设祭品,祈祷神灵保佑新年安吉丰收。祭品中除捕获物外,还有讨来的铜钱和年糕,喻“财源旺,年年高”,这种水上渔家,清时来自福建,数十户,民国末期绝迹。

渔船忌讳:
  俗语:“脚踏船板三分命。”船工、渔民在海上生活日子长,难免遇风浪及其他险情,心里常存不安全感,因而产生各种禁忌。如在讲话方面,不说带有翻、打、碰、漏、倒 、扫、顿、触、死之类的话(含同音字),按通例将讳字改读或改称,有独有切口。
例如:扫帚——夫老爷刀
   矮凳——狗儿
   镬盖——镬遮
   镬焦——饭白
   饭焦——饭连
   斧头——快口
   柴爿——柴彩
   淘水——康潮
   水——青山
   碗——生存

行为动作禁忌:
  饭后不许将碗反扣,人不能俯睡,不可用锅铲戳饭焦,不许用筷子在船板上顿。
船家、渔民还忌妇女上船。新船下水到出海期间,船主不进妻子产房,连妻子经期也不能入内。
渔船出海打桩,不能坐在桩堆上吃。
吃鱼时不好挖鱼眼,吃完上半必须连头带骨夹去,再吃下半、捕鱼第一网拉上时,如网片被暗 礁或水下利物勾破,只用绳子扎起破洞,不能用梭子补,意渭第一次放网就要补往,往后经常要补破网。建国后,这些禁忌逐渐消除。

船眼:
  渔民尊“龙”为神灵,把自己的鱼船业看作是一条木龙。既然是龙,就要有眼睛,才能观渔路,绕暗礁,识方向,所以便有了“龙目”。建造新船时,要用上等樟木精制一对船眼,呈扁平半球形,比例要严格,船眼睛的大小即直径与船体“龙骨”的长度成特定比例。而船眼睛的眼珠与眼白又有适当的比例,后者约为前者的三分之一;再次是眼珠和眼白的位置。不同的船也有区别。打鱼的渔船,鱼眼睛的眼百在上,眼珠朝下,这样便能直观海底,观察到鱼虾的位置;运货、收购鱼虾的船,船眼睛的眼珠朝前,眼白在后,便于船只定住进港目标,不致迷失方向。
  新船下水前,选一吉日涨潮时辰举行仪式,将船眼嵌钉在船头两侧,然后用黑白二色涂作服白和眼鸟。眼球朝下,一副观鱼神态。钉船眼规定用三枚钉子,大船的眼睛也有钉五枚钉子的。但不论是三枚还是五枚,其中有一枚叫“圣钉”,是关键性的一枚。圣,在闽南语里是灵验、有求必应的意思,这枚“圣钉”,寄托着渔民出海保平安夺丰产的心愿。它安钉的位置也很特殊:渔船钉在船眼睛靠下近海的部位,其它的船钉在船眼睛靠前方的位置。安钉时,一定要选吉日良辰,在潮水上涨势进行。先在左右角各钉上一枚,第三枚定好位,不钉实,挂上五彩丝线,代表金水水火土五行,到选定吉辰,由船主一敲而入,然后用新红布蒙住,称为“定彩”。
新船下水前或首航前,要祭海神,由船主在鞭炮声中揭去红布,叫做“开眼”、初出海时,要在船上烧锅热水,锅里放银元,俗称“烧银汤”,用以洗船眼,使之“明亮”,帮助船主找到鱼群。

造船:
  渔民造船,要择吉日良辰。开工前,要用三牲福礼敬请天地神灵,向大木师傅敬酒、送“红包”。新船梁头(龙骨)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淡水的“水舱”梁头合拢处要衬银洋(或铜板、铜钱),并用银钉(或铜钉)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亦称“水灵魂”。最后一道工序装船“眼睛”,叫“定彩”。“定彩”也要选择吉期,并付给大木师傅双份工钱和“红包”。施工时要在船尾栏板上贴上“海不扬波”的横幅,由大木师博按五色彩条(五行)扎好的银钉,嵌钉好“眼睛”,用红布把“眼睛”蒙上。新船下水时,再揭去红布,称“启眼”,由身强力壮、父母双全(有福气)的几十名青壮年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气氛中将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谐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时,东家站在船头上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抛分馒头,即谓“新船下水抛馒头”。

船关菩萨:
渔船后舱,设有神龛,专供船关菩萨(老爷),叫圣堂舱。新船赴水时,要用三牲福礼向船关菩萨“祝福”。金塘流网船和枸杞等地的小对船供奉女菩萨,大对、背对、大捕船上供奉男菩萨。船关菩萨两旁有两个木雕小神像,一个叫顺风耳,一个叫千里眼。“祝福”除渔船赴水时进行外,每汛出海时也要进行,渔汛结束时还要“散福”。每次“祝福”或“散福”,都要用猪头、全鸭、鲜鱼作供品。供毕,由老大从猪鼻上割下一块肉抛人海中,大伙才分食。近洋张网渔民,则于每年立夏、端午、重阳节,到张网桁地“祝福”。

祭海:
  旧时,渔船每汛出海生产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礼后烧化疏碟,称为“行文书”。由老大捧一杯酒泼人海中,并抛少许肉块人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这天,船上众人忌讲不吉利的话,不许吵架。

渔家吃鱼的忌讳——中华渔俗:
  俗语道:“脚踏船板三分命。”无论海洋渔民、还是江湖渔民,都忌说“倒”、“翻”等词,忌做倒、翻的行动。
吃鱼时,热情好客的主人以筷指鱼示请,待客人尝第一筷后、宾主才一道食用。吃鱼时不能挖鱼眼,吃了上爿、剔掉鱼骨再吃下爿。为此,总是由主人预早持筷,从鱼刺的空缝里伸进去,细心地拨拉出整块的鱼肉请客人食用。以此示范后,客人就会自动按此法食用、而不去翻鱼身。太湖渔民还有不能挪动鱼碗的规矩。在吃鱼时不仅筷子不能拨翻鱼身,嘴也不能说“翻鱼身”,主人总是在作示范动作的同时,说“顺着再吃!顺着再吃!”
  海洋渔民节庆吃鱼时,要老大先动筷其他人才能吃。老大吃鱼头,挡橹(舢舨小老大)吃鱼尾,渔捞手吃中段,不能吃错。曾发生过挡橹未吃到鱼尾,把橹板锯断的事,老板只能忍气吞声道歉。小孩吃鱼的规矩也挺多,有的渔民信奉:小孩吃了鱼头会捉鱼、吃了鱼尾会摇船、吃了鱼翅(鳍)会游泳,但吃了鱼籽会变笨、吃了鱼脸上的无情肉会小气;当捕到蟹时,则烧上一盆任由孩子玩耍取食。

正月十三放海灯:
  大连地区海岛及沿海渔户给海神娘娘送灯的庆典。农历正月十三是传说中海神娘娘的生日。此日傍晚,渔家便带着自制的小灯船,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渔港岸边,将插着被点燃蜡烛的小船放入大海,小船随风向海中漂去。灯影水光,互相映衬,肃穆而神秘。接着,渔民们在海边摆设供品,焚香烧纸,祈祷一年的渔事活动平安丰收。供品中必不可缺蒸鸡和鱼,取“吉(鸡)庆有余(鱼)快(鲙)发财”之意。放海灯习俗源于对“妈祖”(海神娘娘)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正月十三放海灯的神秘色彩已经淡化,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娱乐庆典活动,成为海岛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原先制作的蜡烛彩灯船,已改为风吹不灭的电池灯船,五颜六色,竞相媲美。放海灯时,有的在彩船上置放定时燃放的鞭炮,并敲锣击鼓助威,情景壮观。
发表于 2007-10-31 11: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坐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有点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1 13: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高飞的小鸟于2007-10-31 11:11发表的 :
先坐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1 15: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0-31 19: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1 19: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1 2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渔家人生活禁忌多,慢慢看,有点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1-24 05:48 , Processed in 0.0361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