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93|回复: 4

[转贴] 斗蟋蟀--1.唐代2.宋代3.明代4.清代(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6 21: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的斗蟋蟀活动有较多的资料记载,从正史、笔记、诗文中都可以看出来。如陆佃《尔雅翼》释蟋蟀“好吟于土石砖甓之下,尤好斗,胜辄矜鸣。”王逵《蠡海集》载“蛩阴性妒,相遇必争斗。”南宋词人姜白石有一首题为《咏蟋蟀》的词,序中云:“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中都是指当时的京城杭州。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南宋时,蟋蟀因其善斗的习性,已经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身份,不但成为可以购买的商品,而且价贵得使人咋舌!所以有如此高价,当然不仅因为它善斗能令人取乐,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赌博的工具,可以使主人在瞬间得到大量钱财。既然一只蟋蟀的价钱是如此之高,那么用蟋蟀相赌时的赌注之大,也就是可以想象的了。用“二三十万”钱去买一只蟋蟀,毕竟是很奢侈的行为,只有富家子弟才行。但是作为一种游戏,并不为富人所专有,穷人也以之取乐。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当时的杭州人极喜养斗蟋蟀,“促织盛出,都民好养。”而且街上专有蟋蟀市场,供爱好者选购:“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斗者。”而且因为玩者众多,城外农民专有人捕了来卖给城里人:“乡民争捉入城货卖,斗赢三二个,便望卖一两贯钱;若生得大,更会斗,便有一两银卖。每日如此,九月尽天寒方休。”街上也有人专卖用来畜养蟋蟀的各种笼具,并出现了专以驯养蟋蟀为职业的所谓“闲汉”。由此可知南宋的斗蟋蟀活动已发展到相当规模。
  象唐代的斗鸡受到玄宗厚爱一样,斗蟋蟀在宋代也极得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南宋太师平章贾似道就是一个著名的蟋蟀迷。据《宋史》载:“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唯故博徒日至纵博,人无敢窥其第者。其妾有兄来,立府门,若将入者。似道见之,缚投火中。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狎客入,戏之曰:此军国大事耶?”当时蒙古人进攻中原,形势十分危急,但作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的贾似道,却置国事于不顾,仍然还在陪着群妾斗蟋蟀玩乐,可见其何等昏庸!不过,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使他背上了千古骂名,后人戏称之为“蟋蟀宰相”;而且自此之后,斗蟋蟀之戏也因他而成了“玩物丧志”,乃至误国误民的代名词。从另一方面看,抛开贾似道为政的功过不讲,单就他玩斗蟋蟀的技巧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确有很值得称道的东西。他对蟋蟀不仅是玩玩而已,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写的《促织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此书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几部分,对蟋蟀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虽其中不免虚妄,但总的来说,确是当时人玩斗蟋蟀的总结,极多科学的内容。后来出现的一系列《蟋蟀谱》、《促织经》,几乎无一不是以贾氏《促织经》为蓝本,除了内容上稍有增益,体例上没有什么突破。贾氏《经》前有一段《促织论》,是一篇内容丰富的蟋蟀专论,作者首先探讨了人们玩斗蟋蟀的原因,主要在于蟋蟀虽为“微物”,却有“似解人意”的灵性,尤其是二雄相争的“英猛之态”,是其他小生物所不具备的,而这正适应了寻胜猎奇的“人之所好”,故君子“取而爱之”。接着他又通过对斗蟋蟀历史的考察,进一步说明这项活动所以受到公子王孙,乃至庶民百姓的喜爱,是有其必然性的。另外他对蟋蟀的生活习性、品种优劣、调养医病诸问题也有精辟的见解,并认为这些是在决斗中取胜的关键。在以下的各章里,他还对蟋蟀的形、色、斗、养等问题有更细致的论述。总地来看,贾氏第一次对蟋蟀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他的《促织经》实际上建构起独具特色的“蟋蟀学”的刍形。
  从贾似道的《促织经》里可以看出,斗蟋蟀的技艺至南宋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基本上脱离了初期的质朴状态,开始由简单的“游戏”向“艺术”过渡,并且由此而始,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融入了庞大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系。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贾氏《促织经》实际上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在斗蟋蟀游戏相当普及的社会基础上,总结一代又一代玩家的心得体会而成的,是无数人情趣与心血的结晶,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蟋蟀的认识水平。例如关于蟋蟀的种类,在外行人看来,除大小及色泽稍有差异,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在《促织经》里,仅体色就分为青、黄、红、紫、黑、白;而红又分为真红、水红等,青又分为真青、深青、淡青、紫青、灰青、虾青、蟹青等,黄分真黄、红黄、紫黄、深黄、淡黄、狗蝇黄等。其他尚有花麻头、紫金翅、青灰项、白麻头、红麻头、黄麻头等名目。而且人们还发现了蟋蟀的体色与其斗性是有密切联系的,提出“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的说法。再如虫具问题,唐代宫女养蟋蟀用的是笼,宋代延袭此法,一直到南宋时还是如此。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就说当时“或用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或黑退光漆笼,或瓦盆竹笼,或金漆笼、板笼甚多。”其实用笼养蟋蟀是不符合蟋蟀生活习性的。蟋蟀自就被称作“阴虫”,喜阴暗潮湿,过于干燥对其生长发育不利;用笼畜养蟋蟀,温湿度难以掌握,对它的生长与斗性都不利。唐宋人不明此理,说明他们对蟋蟀的生活规律的认识还是有欠缺的。但在贾氏《促织经》里,经常提到“古旧大盆”、“下盆”、“盆窝”,说明此时已改为用土盆饲养蟋蟀。由金玉牙笼改为土盆,当然不是因为朴素,而是对蟋蟀生活习性认识上的提高。60年代,镇江一座南宋古墓里曾发掘出三只陶质过笼,这是与土盆配套使用的一种虫具,可与贾氏《促织经》所载相印证,说明养蟋蟀由笼变罐出现于南宋的可能性较大。(未完)
发表于 2007-12-26 22: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8: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8: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罐养蟋蟀始于南宋,但是,这之前应有一种过渡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2: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阳春三月于2007-12-27 08:54发表的 :
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罐养蟋蟀始于南宋,但是,这之前应有一种过渡型。
嗯,是有这样的说法吧,可能南宋时出了很多好这口的达官贵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2-22 20:42 , Processed in 0.0312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