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50|回复: 3

[转帖]盆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8 23: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日里每遇一些网友在网上聊天,或在花鸟虫市、古玩集市“淘”盆时他们问起我怎样的盆才算好盆,或者哪些盆值的收藏,我都一笑抚尔,不作回答。因为在我看来,这实在不是一个可以作答的问题。有时大小完全一样的盆,一个是邹东帆制另一个是许元顺造,工匠一样的盆,一个有包浆另一个皮壳略风化,有时器型一样的盆,一个为清早期另一个为民国货,同为清制品,一个为铜鼓另一个为竹节状,以次类推举不胜举。在收藏界的许多朋友都往往有好胜的心理,何故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强加在别人心爱的藏品之上呢?
我有一位盆友,偏爱收藏制盆各家的盆底印记,在他看来,即便盆体已经四分五裂,但只要印章完好,依然可以值得收藏。另一位朋友则钟爱盆盖,家中的博古架上陈列着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盆盖,但他对盆身却不屑一顾,有时花重金求购的盆,盆身往往一送了之。因此可见各人所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具备的自生文史修养也不同,去泛谈一个好坏的标准,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所以我认为出于虫盆收藏的本意考虑,在藏品的挑选上,应完全根据爱好者的自身爱好和经济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藏品。诚所谓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蟋蟀盆在当今收藏界的地位虽远不如瓷、石、书、画来的高,但是蟋蟀文化所包涵的政史、文意,也是颇有一番韵味的。昔日南宋丞相贾似道(秋云)为虫荒废朝政,可他留下的“半闲堂”盆却是当今虫盆收藏者向往的一件圣品。昔年明宣德帝曾言“觉蜇鸣而知秋,爱虫事以重农”,原句意思鲜明的表达了他玩物不丧志的立场,也给自己爱好行为下了重农的定义,其意影响之远。而文人墨客亦不乏爱盆爱虫之人,立为“雅趣”,更有制盆匠人,将一些传世的艺术名作,如“伯乐相马”、“黛玉葬花”等刻于盆上以娱耳目,在提高虫玩乐境界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它美学因素,或许这就是“养虫修性,惟义辅德”吧,这些林林总总,遍翻史集,可述者多矣。
曾在儿时,立秋后上海的“文庙”蟋蟀市场玩虫玩盆的高手从包中拿出自己心爱的虫盆玩于股掌之中引的围观者争相观之,无不称赞,而物主一副沾沾自喜的神情,今我们这些小辈神往心碎,猎奇之意由此而生。从那时起便梦生此物,对此情有独情。先师宋金宝常在闲淡时对我讲,旧时的上海虫界就以开始“斗盆”一些地产巨商,玩人小开常常许以重金求之一盆,为的就是博得大家的一声赞叹,特别是一些古盆名罐,不仅是文人雅爱之物,更是在一个土胚上汇聚了匠师们的一生心血,数百年来,一代人传于另一代人。思接百载与先人共赏一物,自觉眼福不浅。由于泥盆、瓷罐不易保存,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变幻,能被保存下来的名盆就越显得弥足珍贵,加上十年的“文革”,又使大批的精品,毁之一旦。实在令人心痛不已。
笔者自九七年起开始玩盆,初始只是对于古玩偏科的追求。更多的是期望其的保值意义,没有太高的立意。但是随着入门越久见知越多后,当年的那种心态早已不复存在,特别当手中把玩着那些历代珍盆的时候,一种使命感常常令人不敢有稍许不诚之心。有时觉得,对于我们爱盆者而言,收藏盆成为了一种义务,一种延续和保护千余年来蟋蟀文化的职责。于我而言,这种使命感越清晰,对于虫盆的热爱就越真切,一种对中华古老文明的留恋凝久而香,在脑海挥不散。古人云“玩虫一时,玩盆一世”其实这“玩”学就是一种体会,一种升华,且与诸位盆友共勉。
哈哈
我        狂................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0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盆趣

以上的两个蛐蛐盆
是北盆大师代表力做
赵子玉恭信主人盆
哈哈
我    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0 07: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4 16: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1-23 21:56 , Processed in 0.0340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