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梧桐树在 2004/04/10 10:21pm 第 1 次编辑]
一幅凡·高的肖像画卖8200万美元,是目前的世界记录。比尔·盖茨在1994年,以3080万美元买下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写于15世纪的一份手稿.1996年,盖茨以700万美元买下油画《远雷》,这是美国一流现代画家安德鲁·维斯1961年作品.美国画家温斯洛·霍默的《迷失在岸滩》,2000年盖茨花了300万美元把它买下,.比尔·盖茨对朋友说,买画方知什么贵。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北京的一场拍卖会。全国的电视观众看到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山水册》经过激烈的竞价,以1800万元成交,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以1661万元成交,另一 齐白石册页以1500万元成交,三锤拍出5000万,这次拍卖会标志着艺术品收藏达到新的高峰。北京晚报惊叹最富的不是银行家而是收藏家,并列出收藏家的其中几大群体,总结有:
1、业余爱好
这是最多数,依自己的喜好和财力,在拍卖会或者古玩市场选几件,花钱不多,买回来就可以装饰家庭,图的就是喜欢,有点档次。收藏不求价值连城的珍品,不求回报。
2、执著形
由业余爱好逐渐变化,越来越执着,买回第一件好物件,就掂记第二件,床下塞,桌上摆,墙上架,椅子上摞,直到装满屋子,也不罢休。
3、走火入魔形
收藏品越来越多,从收藏品的主人变成其奴隶,为了有 地方放宝贝藏品,不得不买第二、第三处房子。有一位经营建材的魏老板,房不断扩大,已经搬了3次家,可到了他的新家,还是拥挤不堪,到处摆满了藏品。
4、专业形
藏品多了精了,就想建座博物馆,让大家分享自己的乐趣。从1990年开始,中国开始建造私人博物馆,北京有私人陶艺博物馆、老家具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上海的私人博物馆更多,有钟表博物馆、算盘博物馆、佛像博物馆等。他们并不把盈利作为主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藏品完整保存下来,承担起一份保护和延续民族文化的责任。
5、没钱有收藏品者
有些人收入不高,但有厚藏,而且把藏品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无论你出多高的价就是不卖,宁可守着清贫的生活。看见好的古董,虽然腰包瘪,还是千方百计想买。
6、认死理者
他们脸红脖子粗捍卫自己的收藏品的真假和价值,权威的话也不相信,何况权威也有走眼的时候。尽管自己心里也不能敲定那一屋子的收藏到底哪样才是真的,可上当是小事,面子是大事。
7、上当不后悔者
花钱劳神,攒下一屋子收藏品,请专家考证全是赝品。对着中央电视台的镜头,这老先生竟说出我还要买。吃一堑长一智,就当交了一回学费,不后悔。
8、追求一辈子
不图名利,就是喜欢,并且有了民族使命感,陪着自己收藏的那些瓶瓶罐罐,不显山不露水过一辈子,享一生之快乐,最后捐献给国家。这一族人有张伯驹等,人数不多,精神可敬。
收藏热的原因之一是艺术品的投资回报高
近年的海外拍卖纪录不断刷新,2002年香港佳士得一件宋代张即之《大方广货华严经卷》以887.41万港元创中国书法拍卖当时最高价,香港苏富比一件清雍正粉彩蟠桃神寿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改写清朝瓷器拍卖最高纪录,在美国国家画廊的调查报告中,列有投资股票获益25,中国瓷器回报率为40,而投资大师的油画年回报率为51。.中国人自己的估算表明,目前一流艺术品的价格以每年30以上的涨幅迅速增值,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曾在1998年以159.5万元成交,时隔5年,以1661万元成交,成为中国近现代升值率最高的艺术品典范。
在外企工作的王先生在一个收藏爱好者的带动下,买了一幅杨飞云的画,挂在自己的客厅欣赏了几年,现在这幅画的价格已经翻番了.王先生看到如此丰厚的回报开始把收藏当作投资.。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一路走高.但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收藏还处在初级阶段.世界最著名的拍卖公司苏富比创建于18世纪,西方有“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银行家,而是收藏家”之说。
1970年初建立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当时进军收藏市场,先后投资2000万英镑购进大批珍贵艺术品,10年后,一部希伯来文版的古老《圣经》购进时17.9万英镑,但出时200万英镑,增值高达102,一只中国元青花戏曲人物图罐,买价14.3万英镑,拍出308万英镑,上涨近22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对西方艺术品的收藏更是兴致勃勃.国际艺术品价值不断飙升,直接推动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中国民间有“宅有书画家不穷”的俗语.中国迅速崛起的中青年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厚的收入,追求高品质生活,他们的投资目光从房地产、证券、金融拓展到艺术品收藏,与其他投资相比,艺术品升值较稳定,且能享受文化艺术。一大批收藏品交易市场聚拢了一个巨大的收藏群体。收藏成为生活时尚.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热将继续升温,与西方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