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42|回复: 2

蟋蟀的色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7 01: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变色类型及相法
蟋蟀的色烙,包括整体的颜色和色的纯度,还有局部颜色的组合和色泽的变化等。蟋蟀行家有句口头禅,叫作“取虫色为上”。这不失为经验之谈。但必须辩证地看问题,应该理解四者之间.以色为最重要,但不能偏废其他三个方面。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反映了虫的本质,也就是种性或者称先天性。有什么样的种和品种,就有什么样的色烙。当然,种性的遗传是相对,更何况还有母本的因子,故变异才是绝对的。因此,颜色有多种多样的变化,从而发生种性纯与不纯的区别。察色,就是为了辨别色的纯度和窥出色的浓度,据以判断虫质的优劣。
早秋之虫,色泽未定,虫色难辨,一般只要要求头色、翅色暗淡干枯即可。落金以后,按常规需要有一段蓄养过程,静观其变。中秋前后,虫色大抵变定,比较容易察知色烙,这是辨色最适宜的时间。其目的在于判断色烙和品种,以及纯与不纯。根据虫色优劣,决定虫之去留或暂屯。时至晚秋,虫色退化,行将衰老,主要观察其虫色(头色、翅色)昏暗程度,决定是否继续出场。虫色从始变至定色,有迟早、深浅、突变或不变、色纯或色混等差别,可依据以下几方面抉择去留。
1、 变色的迟早
虫分六色,各色均有虫王、大将和小鬼,如何察知各色之虫的高低强弱?关键在于虫色泛变时间的知短。
虫色泛变的迟早,一是受时间和年龄制约,二是受虫底老嫩的影响。大部分斗蟋是在“立秋”至“处署”间蜕变成虫,而定色则在“秋分”至“寒露”间。从出土到定色的时间为45天左右,与早秋获虫一般需蓄养45天左右才可开斗一致。这就是受时间和年龄制约的一面。当然这仅仅是个参数,不能绝对化。另外,有些早熟的虫,从出土到可斗仅20天左右;反之,有些晚成之虫从出土到可斗则需60来天,迟早相差1个多月。这就是受虫底老嫩影响的一面。      
实践证明:虫色泛变时间长、定色晚的虫、是体质良好的表现;反之,虫色泛变时间愈短、定色愈早的虫,则体质愈差。
2、 变色的深浅
大多数斗蟋的体色均由深变淡,按常规的选法,深色变淡色者应加留养,淡色变深色者丢弃。但根据近数年的实践和观察,这个被肯定多年的结论,笔者以为后半句应加以修正,即:淡色变深色者应视为珍品。例如,黑紫、乌背黄、黑黄之类的优良斗蟋,都是由淡色变深的。
在”白露”前后已经泛色、由深变浅者,是早熟虫无疑,早斗有利,晚斗必败。在”秋分”前后定色的虫,若娇艳夺目,绚丽多彩,大都属于花色虫,偶而也能获胜,但决非上品。同样是“秋分”前后由深变淡的虫,若翅色柔和,色烙搭配适宜,正与某些品种吻合,则应视为候选将才,珍而蓄之。
3、 突变或不变
斗蟋身色泛变,大多数随时间而渐变。但也有少数斗蟋属于突变性转色,即在一个晚上使原来的颜色变得面目全非,仿佛换了一条蟋蟀,令人大吃一惊。此种变色情况,大都属于变好的范例,很有可能成为一员大将。但倘属形相一般,变色时间较早,也不一定是出类拔萃之辈。
另外还有一种斗蟋,从落盆至晚秋,其色泽始终如一,毫不转色,甚至连头沙也长期不开,常被少数里手看成是嫩底虫,其实它好比武林高手,  内力非常雄厚,不论何种环境,总是面不改色。这种虫看似动态文静,其实内藏杀机,遇敌夹口奇重,是常胜不败的将帅之才,比一个晚上突变的斗蟋更厉害。
4、 色纯或色混
一般地说,色纯的斗蟋可以一目了然,特别是虫王、大将级别的虫,大多属整皮正色,粗看似统体一色,细看其色烙完全符,合品种特征。例如眼前看到一条黄虫,生得金箔头色,黄顶线,火盆底项,金翅色如焦叶,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真黄,一是深黄。它们均要求配乌钢牙成虫王,若非钢牙,至少也能成将。又如一条深色紫虫,深黑紫头,红顶线,铁皮项,紫袍色如紫菜,也只有两种可能:不是黑紫便是深紫(茄皮紫)。它们的区别仅仅是牙色的深浅,黑紫要求黑老红钳或紫黑钳,深紫要求配红钳。倘若牙色稍淡,或是黄板钳甚至白钳,也仍属上品之列。
相反,色混之虫就比较难辨,往往青不像青,紫不你紫,令人揣摸不透。举例来说,有一条中色路的青虫,两条白顶线生得细长浮出,可是它的耳环并不连环。定它是紫虫,又不是殷红脑线;说它是白紫,翅色无白光,鸣声不响亮。又例如一条浑身棕色、略带紫光的虫,初看疑是栗壳紫,可是它的顶线、耳线均与青虫一样色相,虽然鸣声属紫虫类型,但行动迟纯、文静,又不像紫虫。两者均令人难以捉摸,这类虫,行家管称它为色混,属于不取之列。
5、 色浓或色淡
色浓、色淡的观察部位,主要是衣翅,与别的部位无关。色浓、色淡既不是指颜色的深浅,也不是指衣翅厚薄的关系。这里所指的仅仅是颜色的厚度,色厚则浓,色薄则淡;色厚则内力足,色薄则内力差。
如何观察色的浓淡?主要看两个方面:其一,翅心是否有膏药迹,其二,翅的松紧和是否能见白肋。如两者均不见,属色浓无疑,此虫可能成将才;若两者能见度高,包扎又松,属色淡之列,此虫大告而不妙。
二、光的类型及相法
斗蟋的光泽包括顶光、头光、水光、油光、色光和毫光等。察看光泽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光泽好比蟋蟀身上的窗口,能窥知蟋蟀内在的素质,同时也反映了虫在出土前生态环境的优越或芜劣。这里所指的生态环境,就是前人所说“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实质上就是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食物构成状况在光泽上的反映。在山青水秀大环境下的同一处小环境里,某些若虫如占据优越的地势,常可获得特殊的食物营养,其素质必好;反之则差。这在光泽上有所反映,因此可以从光泽上加以鉴别。但要从光泽上窥知斗蟋的内在素质,并非易事,非有多年经验不可。
1、 顶光和头光
任何一条斗蟋,都有顶光和头光。顶光在前,一般于蜕变成虫,后10天左右即显现;头光在后,显光时间主要根据虫底老嫩和是否到达出性期而定。头皮见光习称升光,升光有两重表现:一是顶光增亮,光芒耀眼;二是头皮后部毛茸渐褪,也发生亮度。这是到达可斗期的标志之一。最后还有一个褪光的过程,顶光渐次上油,顶门变得昏暗无光,说明虫已老朽,行将死亡。升光有迟早之分。早升光并非好事,热虫往往在“白露”前后升光,无大将可言。中期升光最佳,正如人到中年,气血两旺,拼搏力特强,若遇强敌,也能尽力而为。晚升光又可区分两类情况:一类是色烙早已定型,但头雾迟迟不开,有的甚至连两点冬瓜霜仍留项边,此种潮嫩之虫,  内力单薄,斗必败北;另一类是少数晚成之虫,从前期至后期,始终没有变色,也不褪头沙,属于正常现象,且大多出类拔萃。
2、 水光和油光
水光和油光都发生于翅翼。收虫或理虫时一般应剔除或放弃,因为水光或油光均为虫之所忌,是虫质不良的表现。水光和油光常常容易混淆,它们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两者的区别在于光的亮度。前者虫之头光未出,项毛尚存,翅已见光,光淡如水,一眼见底者就是;后者翅起油色,翅光发亮射目者即是。还可以这样说,凡虫生水光,在不同条件下,或迟或早会转变成油光。翅起油光发亮,本采是到达可斗期的标志之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当龄期。但若起油过早,必须提早进入走油期。油光早见,本是嫩虫,提早过性,更是无用。去外地收虫实践证明:由于馐不妥或在途时间过长,途中受热、遇寒,待虫落盆,便可发现大量疲软、爬盆乃至泛油的虫。说明多数虫的素质欠佳,收购了带水光甚至已经带油光的虫。倘若其中还有部分虫安然无恙,动态自若,倒可认.定为将才。
3、 蜡光和青光
蜡光和青光都发生于跳腿。斗蟋大腿能见蜡光,说明虫底老结,外骨骼已经硬化,体制强健;若大腿白净,只见青光,反映虫底嫩,外骨髂薄而软,体质脆弱。因此,早秋收虫、选虫,在对跳腿的要求上,必须挑选腿起蜡光的虫,剔弃腿带青光的虫。两者的区别在于:蜡光见于大腿的内侧,滋润而细腻,光反映柔和;青光见于大腿的内侧,从细直线条上略泛青光,皮肉娇嫩而带死色。
4、 色光和背光,
色光反映于衣翅,背光发生于腹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凡具色光和背光的虫,早秋均不见光泽。色光发生的时间早晚不一,大部分于“秋分”前后显现。这种光泽隐约闪烁,并不射目。实际上是由背肉生光即背光反映于翅上的结果;丙因翅民办褶皱的反射,  因不同角度而闪光,行家习称宝光,包括色光和背光。
凡有色光的虫,多属强者。此类斗蟋常在深夜显现真相,行家所谓的子夜观虫,主要就是观察虫的动态和色光。早秋统体无光的蟋蟀,往往会产生色光,因此早秋应该多收无汹涌的虫,也算是个决窍。
虫之色光随不同品种而异,最多见的是金光,除了各种著名的黄虫是金光以外,还有不少青虫、紫虫也泛金光。例如紫青、黑青、蟹青、淡白青、真紫、金背紫、铜头铁背和乌头金翅等,均泛金光。此外,还有呈蓝光的天蓝、青、白紫、黑笃;呈紫光的红头紫、茄皮紫;呈银光的灰青;呈现蜡光的真白、草色白等。
5、 毫光的秘密
毫光是笔者的借用词,主要是指浮于虫体之上的一种晕光。本来不易窥见,由于光线的衍射而见到。好比阳光或月光透过云层时,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晕光(光圈)。以斗蟋而论,这是内力非常雄厚的反映,带有毫光的虫,都是斗蟋中的将帅之才。
笔者所说的毫光,也就是古经谱所说的金光、银光、白光等罩体的光雾。有这种光雾罩体的斗蟋不多见,诸如带金色光雾的有真黄、深黄;带红色光雾的有红沙青、茄皮紫;带白色光雾的有白青、铁沙青、井泥青、真黑、蜜白背、白紫等。毫光并非显而易见,需要借助光线才能察知。通常所用的手段便是利用手电筒光柱从不同角度细察,或者利用阳光侧射更容易发现。一旦窥出毫光,此虫便成了身价百倍的珍宝
发表于 2004-8-7 01: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蟋蟀的色论

好帖子,楼主好辛苦!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7 09: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蟋蟀的色论

好,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2-22 10:08 , Processed in 0.0301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