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笔”是现在经常用到的词语,包含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古人对“文笔”又是怎么解释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笔”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超奇》:“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是以文章为文笔。之前的汉时,凡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都称“文章”或“文”。后虽有“文笔”一词,但仍为文章之別称。随着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对各种文体的差別的探讨日趋精细。到了六朝时期,人们开始对文体进行辨析、分类。南朝 宋 颜延之最早将“文笔”析之为二。之后,文论家们开始把“文”、“笔”划分为两大类。具体划分的依据却又各不相同。
南朝 梁 刘勰从文章的形式上进行划分。《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当时还有“文”、“笔”、“言”的三种分法。“文”指韵文,“笔”指不用韵的文章,这两类是有文采的。“言”是没有文采的,除《诗经》外,其他经书都是“言”。刘勰不同意这种看法,指出《易》中有《文言》,证明经书有文采,不是“言”;又认为经书已经脱离口头语而成为书面语了,即或无文采,也应该属于“笔”。“文”“笔”包括经、史、文、诗赋、文章。其划分应该从形式上看它是否是韵文。有韵的作品是“文”,无韵则为“笔”。
稍后于刘勰的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他从文章的性质上划分“文”、“笔”。其“文笔说”已不在从形式上的有韵无韵来进行区分,而是从作品的性质上来找他们的差异。这无疑是对文学特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所产生的结果。萧绎认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情灵摇荡”的抒情文学叫做“文”,讲究辞采和音乐美的才是“文”;“善为奏章”、“善辑疏略”的论事说理的说理之文,叫做“笔”。“笔”虽不象“文”那样具有辞采和声律的美,但也要“神其巧惠(慧)”讲究艺术性。“文”与“笔”都属于文学的范畴。这种对文学性质的深入认识,在文学理论史上有极重大的意义。
后人对“文”、“笔”的辨识聚讼纷纭,但基本上仍为前两种观点的延续。 清人梁光钊持后一种观点,进而追溯“文”、“笔”写作之源。他在其《文笔考》中说:“沈思翰藻之谓文,纪事直达之谓笔。”又说:“孔子赞《易》有《文言》。其为言也,比偶而有韵,错杂而成章,灿然有文,故文之。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其为书也,以纪事为褒贬,振笔直书,故笔之。文笔之分,当自此始。” 清人阮元则继承前一种观点,仍主张以用韵对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提倡骈骊文,对桐城派的“古文”有所不满,其文笔自然亦与桐城派“古文”异趣迥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