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12-21 1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8楼(佛灯火) 的帖子
**现在很多面食是用"精制面粉"做出来的。这个"精制"绝非中药里的三碗水煮成一碗的概念。"精制面粉"其实就是"调配面粉",里面的成份当然有用麦粒做出来的纯面粉,但同时也包含其他成份。其目的大概是要让面食的制成品颜色更漂亮、更嫩滑和/或让面食制作过程更快捷和有效率。以前毛衣是100%羊毛,但现在的很多是混有N%的polyester (人做纤维)。不掺polyester的纯羊毛衣,若经常水洗便会很容易变形。M记汉堡包里的牛肉馅属"特制牛肉" (里面当然有一定比例的真正牛肉)。这些都是"调配" 的例子。
**听说,紫砂里的调砂工艺早在清代已有。当时大概是在原矿泥料里掺原矿紫砂颗粒,制造某种质感、视觉效果或/和令成形更好掌控。譬如,原矿段泥调大量紫泥颗粒 (也许亦可以称为"拼段")。
**不过,今天,一般中、下价的紫砂壶里的所谓"调砂",在形式上可能更接近现今的"精制面粉或"M记特制牛肉"。换句话,里面除了某百份比的原矿紫砂成份,也包含了很多其他配料,包括砂颗粒,及甚至某些非紫砂的杂泥,总之务求让成品既能呈现"紫砂"效果,也能在成本上更有优势。这类调配泥料,里面的紫砂泥及杂泥若目数不高,便会很容易原形毕露,让你看穿底牌。目数偏高,若坚拒不调砂,我相信"紫砂"效果及透气性均会大打折扣。当然咯,这类调配紫砂泥难免也会有等级高低之分了。
**现今还有没清代那种在原矿泥料掺原矿紫砂颗粒的调砂呢?我相信是有的。在网上,偶尔看到一些一线实力工手所做出来的高价高端壶也注明是"调砂",我相信这个调砂在形式上是属於在原矿泥料里掺原矿紫砂颗粒。
**"原矿"在现今紫砂文化里明显带有一点"褒"的味道。意思是原原本本,没掺上或拼配其他物质。如果不属很优质的原矿段泥,拼配几号井的紫砂颗粒,严格来说已不能称为"原矿"了。不过,这个被变为"非原矿"的拼配段泥却未必会在档次上逊色了,相反可能会被提升了,对不? 个人相信,拼配出甚么效果或调砂後调出个甚么效果也對一把壶的观赏价值带来实质影响,可以是"正" 的影响,也可以是"负" 的。
**这把壶,我觉得是调了砂,但整体来说,泥料不差。
**顺带一提,很多人常为半手或全手争论。我的个人看法是....壶是人做出来的。你付钱买一把壶在某程度上是买 "人" (注:落款其实就是反映"人"这因素)。会做全手仿古的工手只要适应一下运用模具,必能做出半手货,效果如何较多取决於模具的优劣。反之,只会做半手仿古的工手,则需要重新接受训练才能做出全手货,最终效果如何取决於他的能力。丁山每年有现场考核的全手工比赛,看谁做全手出色;但却从没有半手工比赛,看谁用的模具精美或看谁擅用模具。所以...........一切其实已尽在不言中了。
**我从没去过丁山,亦甚少跟从事紫砂的商家或工手交流 (买壶时才交流!)。所以,上述内容纯属个人推测,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如有错漏也实属正常。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