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梧桐、大蜡嘴。属雀形目,雀科。在东北北部和中部繁殖,迁徙时经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四川等省,到湖南南部、福建、广东等地越冬。
黑头蜡嘴雀是雀科中大型种类,体长约21厘米。除头部黑色外,全体灰褐色,由蜡黄色、粗而圆锥状的大嘴而得名“蜡嘴”;翅黑色有白斑,尾也呈黑色。雌鸟和雄鸟无明显区别。秋季迁徙时,在平原、山区均可见到,结集成群活动,飞行迅速、翅膀急剧鼓动,呼吸作响。鸣叫似哨音,在繁殖期有美妙的歌声。主食树的坚果、种子和芽,也兼食少量昆虫。春季在树枝上营巢,巢呈碗状,每次产3至4枚卵,卵灰蓝色有暗斑纹。
1、鸟的选择 黑头蜡嘴雀的叫声宏亮,婉转的哨音很好听,但多数人饲养它是为了玩赏.因蜡嘴雀容易驯熟,体型较大,且嘴强有力,经调教后能学会其他小型鸟学不会的技艺。雄鸟、雌鸟和幼鸟均可调教.但人们多喜欢当年出生的幼鸟。
2、笼和架的特点 黑头蜡嘴雀饲养可用画眉笼或八哥笼,可多数人喜欢用“脖锁”(有活圈的脖套)套住颈部,拴在架上饲养。架常用直棍架:硬木(枣木、黄杨、梨木),长约45厘米,直径1.2厘米,上段鸟栖处有12厘米长的一段用线密缠。
3、饲料和喂法 黑头蜡嘴雀喜欢吃麻籽、葵花籽、苏子等油料作物种子,但不得饲喂过多,过量会因鸟过肥影响换羽而造成死亡。这些油料作物种子只能在捕获初期诱食时、驯练技艺的过程中喂给,平常可做为“点心”少量喂给,不得超过一天食量的l/10。日常宜喂黄雀的混合料,并给些菜和水果,也有喂鸡蛋小米的。
4、管理和调教 “脖锁”套鸟颈的一端宜为棉线绳,松紧要适当,既不能勒鸟颈,又要使鸟嘴叼不住,拴在鸟架的一端可用耐磨的尼龙线。新捕来的生鸟不习惯长时间架上栖止,总想飞,因而线要短些,防止缠绕或挂住而吊死。刚上架时,白天要手拿着架看守,如果鸟掉下来又不往架上飞要立即托上架,并用麻籽诱食。若实在“闹”得厉害,总乱飞,难以驯熟,可用水喷湿羽毛,但要注意鸟的体质和天气,切不可轻易用“喷湿法”,否则有损鸟的健康。鸟认食并习惯于栖架后,就可把线适当放长,用麻籽诱其追食,线可逐渐加长,甚至去掉脖索线(俗称“叫远”)。继而用骨质丸(俗称“弹子”)代替麻粒喂鸟。鸟误叼后会立即吐出,这时用手接住并立即喂给一粒麻籽。这样反复喂给骨质丸,每叼住一次赏给一粒麻子,并不断拉长距离,以至把骨质丸抛向空中,鸟都能腾空叼回,就算学会“打弹”了。至于“打弹”的远近,与训练的水平和鸟本身“素质”有关。优秀的蜡嘴雀,能叼住打出3—5米的弹子,甚至可以腾空接住主人连续抛出的3—5粒弹子,飞回交给主人。另外,还可驯练叼“硬币”(钱),方法似“叫远”,但难度较大,因硬币不如弹子好叼。
训 练 方 法
你先要选择当年出生的刚换新羽的“齐毛”亚成鸟,以头大、嘴大、身躯和尾羽短小者较好。
首先,培养人鸟之间感情,相互熟悉,将受训蜡嘴雀先笼养几天,你自己亲手喂养。喂养过程中,逗逗鸟,用手抚摸鸟体。待鸟对主人无畏惧感,能主动向主人取食时就可以开始正式训练。
然后,就可以进入上杆阶段,包括“认杆”、牵绳放飞两个步骤。先用结实的细绳(如棉线绳)缚在鸟腿胫部,将鸟由笼养改为架养,使鸟养成栖于架杠上采食的习惯。训鸟时先在手里放一点食物,诱使它从架杠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接着,再教它从架杠上飞到人的手中吃食。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只要把手伸出来,即使手中空空如也,蜡嘴雀也会展翅飞来。牵绳放飞的绳距应由短至长,由开始的2米左右逐步增加至4、5米,当鸟放到5米以外的地方,训练者用食招引它能飞来时,这一阶段宣告成功。
第三步,训鸟接飞食。由开始的牵绳接飞食逐步向脱绳衔弹方面发展。飞食以麻籽最佳。当训练者将麻籽抛向空中,鸟能接后返回,这种条件反射促使鸟认定抛向天空的一定是主人赏赐的美食,下一步就是把抛出去的食物信号改为不能使用的骨弹。蜡嘴雀啄食时衔住骨弹后会吐出来,这时就给它吃一点食物,以资鼓励。以后,蜡嘴雀见到圆弹就会衔来,吐在主人的手中,换取食物。这叫“以弹换食”。在这个基础上,可再把圆弹往天上抛,让蜡嘴雀飞上去,把圆弹衔回来换食物吃。
第四步,提高技艺阶段。用于参加表演或比赛的蜡嘴雀,还必须训练提高接弹的距离、高度、连续接弹的颗数以及适应大环境的能力。好的蜡嘴雀还可以训练它衔两颗、三颗飞弹。在这以后,便可以把圆弹越抛越高,最后用弹弓将圆弹射入空中,让蜡嘴雀直穿云霄,衔住飞弹,送到人的手中。
在训练的过程里面除了要注意循序渐进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衔食(弹)训练前予以适度的“勒食”,即训前一段时间内仅给水、不给食,以提高食物的诱惑力;骨制圆弹不宜过大,直径以8mm左右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