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17 20: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养蟋蟀
北京秋虫的种类很多。蟋蟀(蛐蛐)、油葫芦、金钟儿、梆儿头是中形秋虫,蝈蝈(纺织娘)、山老虎、滋拉子、咂嘴、叫蚂蚱子是大形秋虫,金铃子是小形秋虫。 这三类十种秋虫,只蟋蟀能斗,以外都只以鸣声为主。凡以鸣声为主的秋虫,养起来都没有什么特别,除畜养器具、饲养食料不同以外,没有什么大的讲究,只因能战斗的蟋蟀被人畜养,用作赌赛的赌具,才逐一的考究起来。
斗蟋蟀也有下、中、上的分别。下等斗蟋蟀的,是三五小儿,各抱糙制瓦罐,手执猫狗须探子,蹲在槐树下大战三十回合,输赢赌品,有的赢“咳”和“脑弹”,最大也不过是洋烟画、玻璃球,至于上场战斗的蟋蟀,缺须、短尾、少一条大夯、老米嘴、软翅,在所不计,结果一场完毕皆大欢喜。中等斗蟋蟀的,在一书画文人家内,定出会期战斗,到时参加会的,皆各提着蛐蛐罐前来赴会。一局即战一次,输赢不过一元。夕阳西下,手提益母膏罐步行还家。前几年北新桥头条有一会所,到会的很多,画家陈启民二兄,每次必要参加。上等的斗蟋蟀,先期发出请柬——“乐战九秋”的柬帖,满街飞送。届时会场设桌案上铺红毡,上放分厘戥、象牙筒、牙筹、鼠探子,赴会人们都各带蛐蛐把式以及壮夫挑着“蛐蛐圆笼”,内放蛐蛐罐,二十四罐为一桌,所挑一桌、桌半、两桌之数。斗时主人只须旁观,专管输赢,排场华贵无以复加。然而钩心斗角,能来取乐的却是蛐蛐把式,而不是花钱的大爷了。本文所谈的养蛐蛐即以后两种为主。
斗蟋蟀
从立秋节起两个月内,前一个月是购得佳种加以人工饲养,看其形态有无变化,体重有无增加,加意培育,以期成为一员耐战的战将。到后一个月内,已然由养蟋蟀的经验中看出特别佳种,选出另加饲养,也有在此时就下场啮斗的。自秋分(农历八月下半月)起,两个月内为大战斗时期。好一点的特别名虫,有的留在后半期才起盆下场,也有在前半期已然下场,战斗力仍然旺盛,可以延至后半期再战的。但更多的是前半期战得弃甲曳兵,不堪再战的。蟋蟀的特性是:虽然富于勇猛的啮斗力,但一经战败就永远不能再下场啮斗了。所以养蟋蟀有经验的人,对于已然选定的名种,不肯随便和劣种斗着玩,尤其要在霜降以后才肯起盆下场的。凡够将军资格的蟋蟀,都要往后多留一些时候,养蟋蟀家常说的:“乐战九秋”,“铁甲将军战玉霜”,就是这个意思。
蟋蟀经过长时间饲养和测验战斗力以后,便随时准备“约期一战”了。自中秋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请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就是“乐战九秋”。届期主人要预备下广所,正中设摆铺好红毯子的桌子,中放斗盆,是为战场。另桌设立分厘戥、象牙牌子、象牙筹、象牙筒、鼠须探子以及赌赛彩品,罗列桌案。赴会客人各率蛐蛐把式,挑来圆笼蟋蟀,各据一个角落。到时凡各家认为可以下场的蟋蟀都分别装入象牙筒内,过分厘戥称出分量(去皮实得体重),即记在象牙牌子上(小规模的多用纸条),放于各自的盆盖上。然后以同重量的两家蟋蟀起入斗盆,大家静观比赛结果。如其中无曾经败阵的惊弓之鸟,是不能一下盆就能分输赢的。盆中两员战将若非普通劣虫,其啮斗必大有可观。和穿褡裢系骆驼毛绳的掼跤健将相同,也有自己的架势。不过蟋蟀是夹、钩、闪、躲、墩、抱、箍、滚。也有武术家的“手眼身法步”,不过蟋蟀是“口牙头须脚”而已。两个佳种名虫相斗时,牙啮、头触、足蹬、须晃,细细观察,也自有它的解数。即以蟋蟀本身而论,也有几种啮斗方法。凡体重性烈的蟋蟀,一经下盆,不容挑逗,不俟寻思,即向对方啮去,如战不支,或受重伤或死;如遇敌方性质相同,则一啮即不可分开,势必两虫皆死,求其受伤皆不可得,绝没有能来往一回合的,也绝对不是人力所能分开的,此种名“重啮口”,平时极为少见(一虫独猛的则有,两虫皆猛的特少)。凡两虫相遇不互相死啮,只牙一相交即刻分开,甚至退避很远,静候一时,再如此迅速交战,真是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全在静中取胜,以计胜敌,所以此种啮法名“智啮口”,又名“快啮口”。再有一种蟋蟀,以全身作战,觑定对方弱点,或以牙啮对方全身各处,如头后脖项、大腿腿根、肚腹等处,一经咬着立刻胜利,此种全在以须晃对方眼光,或以大腿踢对方各部,声东击西,以便取胜,所以名为“奇巧啮口”。还有一种最稳健的啮法,遇敌以后不立即表示态度,如对方来袭,即出其不意,用慢进方法咬上一口,使敌方负痛不敢再犯,自己亦不追赶,只振翅发声示威,自鸣得意耳,是为“稳啮口”。
凡为名虫相遇,必无多少回合即分胜负。凡真识相的养蟋蟀专家,都能辨出虫的优劣。两虫既分胜负,一场战斗已为定局,便将结果记在牙筹上,等候散局时领受彩品罢了。也有啮斗时间太久,不分胜负,主人自请罢战的,那多半是顾惜自己心爱的佳种名虫。凡在称定分量以后,两方蟋蟀下盆,主人首先要审察两方放入时的先后,如一先一后,后放入的要设法阻止啮斗,俟双方稍觉平静再进行战斗。
蟋蟀争斗本是昆虫中一种自然能力,但仍可借人力指示机宜,那便是“探子”的作用了。儿童使用的探子自然不讲求,猫须狗须皆可,正式斗蟋蟀就要用鼠须了。有人以为要用雌鼠须,那也不一定。蟋蟀经过几次啮斗之后,便有了相当的经验,经过大败的不在此例,以后虽遇劲敌,也能用巧妙的趋避方法,不致有什么特别败迹。所以凡善斗蟋蟀的,都不使所养佳种首次即遇大战,因为即或侥幸得胜,日后也未免由此怯敌,要累次减少战斗能力的。
凡蟋蟀经过大战以后,主人要检查它是否受伤,由伤牙、伤须、伤肢体以至伤元气、大亏损,都要一一根据经验为它医治调养,经过相当时间,再决定是否可以再斗。蟋蟀的本性好淫,在大战以后,只须看其形式重轻,休息一日至五日,即须将雌虫放入,令其交配过铃,得到性的安慰。蟋蟀啮斗也有几种禁忌,“未曾过铃”也是其中一种。其余不外发育不足、发育过剩、肢体不全、精神颓败等原因而已。
蟋蟀立冬以后,即逐渐走入龙钟老态时期,“烈士暮年”虽能勉强临阵,已无取胜把握。此时蟋蟀鸣声低微,翅间松弛,须毛短脱,腹部长出如人之垂腓重肉,一代名虫,将随秋以俱去了。啮斗的蟋蟀因发泄精力过甚,多半不能度到深冬,凡深秋寒夜能鸣叫的蟋蟀,有的是未经啮斗过,有的是晚秋方才蜕出之种,大部为人工火力孵化的。人工孵化的蟋蟀,虽是健壮的稚虫,但因气候和蜕变关系,只能听叫声而不能用来啮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