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4-15 21: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谢玉海先生关于谢老最得意黄鸟全文
说起养黄雀【巧音】儿,在6,70年代的北京,父亲是很有名气的,他养的黄雀能很快的学会‘三大件’--也就是红子,喜鹊,油葫芦的鸣叫声。记得我8岁那年,父亲养了一只黄雀,能发出‘抹子油葫芦’的叫声,而且,声音宽厚,响亮。每天我放学回家一跨进院子的大门,都能遇见慕名前来听黄雀鸣叫的人,虽然当时我还很小,什么也不明白,但是能听懂来的客人,对那只鸟赞不绝口,啧啧称奇。1976年,文革还没有结束,当时北京养鸟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但凡还敢养的人,大多都和【茶馆】里的松二爷一样,视鸟如命。
文革开始的时候,“破四旧”,养鸟差一点就绝迹了,红卫兵看到养鸟的就会抢过笼子踩碎。养鸟蓄虫的器具是破四旧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笼子,叫‘书包笼’,当时的人们都会拿一种人造革的方书包,有爱鸟的人就比着书包的尺寸,做了一种刚好可以放到包里的方鸟笼,把鸟藏着养。由于父亲黄雀养的好,家里就常常有同由此好的客人聚会。文革前,养鸟人的聚会都在茶馆,茶馆没有了,就只好在谁的家里聚会,交流养鸟的经验,享受鸟的鸣叫带来的乐趣。有一次,周鸣彝和胡永忠两位老先生和父亲一起听黄雀,两位老人,一直赞不绝口,胡先生对父亲说‘小谢,我30年前听过余叔岩花200快现大洋买的那只黄雀,跟这只黄雀比起来,那只真是一文不值,这辈子能听到这样的黄雀算是没白活’。1976年的夏天的那场大地震,京城的人心有余悸不敢住在房子里,都要去住地震棚,人都不够地方住,黄雀只能留在家里,但是父亲不顾危险,每天都会回家,给他心爱的“老朋友”换食换水,然后把它放到一个大水缸里盖好再走。有一天有事不能回家,他嘱咐我六叔帮他照顾好那只黄雀,当时六叔还年轻,贪玩,没有把水缸盖好,结果那天夜里黄雀被饥饿的野猫吃了。父亲知道后心疼不已,很多听过这只黄雀叫声的人也叹息不止···周鸣彝先生还半开玩笑说‘这次地震全中国也没有小谢的损失大啊’。
后来父亲再也没有调教出那样的黄雀,事情都过去34年了,听过那只黄雀的人大多已经过世了,每次说起那只黄雀,他还会很惋惜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