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网上有北京和吉林的鸟友对黄雀的外形品相,鸣叫优劣标准表示了不同意见,有些互不服气。
窃以为各地对鸟优劣的评价标准不同,非常正常,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一件很好的事,正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宗教在许多问题上标准并不相同。不必非要一方服从一方。
北京是国都,养鸟历史又比较悠久,目前北京的评价标准似乎占了上风。但据说老北京养鸟的风气起于八旗子弟,而吉林乃是八旗子弟发源之地,为什么吉林的评价标准就非逊人一筹呢?
且看吉林鸟友的表述:“我家是吉林松原的,我们这里玩黄鸟,讲究的是哨的套,最忌讳的就是嘟噜,只要有嘟噜,多好的黄鸟都淘汰,自己已经陆续淘汰了14只了。”相比吉林的“哨套”,与北京的“套”有所区别。正像山西,河北,河南的梆子戏,与从南方传入北京的昆区,皮黄发音,唱法,曲调有所差异一样。
希望各地鸟友,热情介绍自己地区的养鸟故事,鸟的故事,鸟具制作的故事,工匠们的故事,及对鸟不同的评价标准,互相交流,探讨研究,才是养鸟的正确方针路线。完全不必要以自己地区的标准压别人地区一头。
而且还可以采取人弃我取的方针,一地认为不好的,价格低廉的,另一地认为好,正好低价买进。
如欧洲人不吃鸡爪子,现在海运发达,冷藏运输,中国商人大量进口,供应国人。十九世纪,中国人视出土的秦汉,唐宋陶制和三彩人物,动物雕塑为不祥,发现则碎而弃之,而欧美考古学家却认为发现了人类文明史,艺术史上奇珍异宝,大量收藏,进国家博物馆供其国民欣赏。
再看一位南方鸟友的文字,十分有趣:
山雀类得鸟可能也就北京最贵。
黑子在上海价格要是超过15 元,黄腹山雀要是超过30元,真会被拉去县衙砍头!谁叫北京人好这个啊!
同理,天津的靛颏到上海一样身价飙涨。
按: 正所谓,人弃我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