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49|回复: 23

鼻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老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买鼻烟不闻——装着玩儿”,大概意思是:“别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事儿我全明白,甭跟我这儿买鼻烟不闻——装着玩儿”。可见当初人人都带着鼻烟,那是鼻烟鼎盛时期的事儿了。
而今在2008年之前还有三种鼻烟,到了2009年之前还剩两种鼻烟,而如今2009年元月只剩下“桂花薰”一种了,一百多年的老字号“天蕙斋鼻烟铺”买的鼻烟即将消失。
正经天蕙斋的鼻烟从品种级别上分别有十个级别档次,一级叫万高馨露;二级叫万馨露;三级叫万鲜露;四级叫万蕊露;五级叫高万花露;六级叫万花露;七级叫御制露;八级叫茉莉露;九级叫双花熏;十级叫坯子。
坐落在前门大栅栏街张一元斜对面的大栅栏食品商场里的天蕙斋鼻烟铺,在大栅栏食品商场最里面的把犄角旮旯的位置,只有一个售货员把着一个犄角卖着一些老北京的东西,商品少的可怜,主要是鼻烟和北京产的各种二锅头,再加上一些各种卷烟和打火机,其余的柜台都让外地人给租走了,28元一两的茉莉薰是没有了,只剩下36元一两的桂花薰了,有可能随着鼻烟量的减少,价格还会增加,直至最后消失,不过现在网上买的同样包装,同样品质的老北京鼻烟已经涨到了78元一克了。
天蕙斋的鼻烟生产单位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在北京朝阳区金盏乡北马场,据说是一位姓郭的退休师傅,重操旧业组建的谦益和鼻烟加工厂,从1986年开始生产鼻烟,到1998年厂子倒闭消失。现在天蕙斋销售的库存鼻烟,就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生产的1998年以前的余货,算起来这些鼻烟在天蕙斋保存的时间已有10余年了,就算这10年的库存保管费,也该有不少的费用了吧。
鼻烟的塑料包装袋上印着,北京传统特产,鼻烟,本厂生产鼻烟选用上等原料、精工细做熏制而成有下列功效,清脑醒目、避瘟去瘴、清除疲劳、正气提神。
据说吸食鼻烟时,用拇指将鼻烟塞进鼻孔里,用力一吸即可。我总是将鼻子放在鼻烟壶的口上,直接用力一吸即可,我觉得这样方便节省时间,还不至于浪费鼻烟,有时惟恐倒多倒少吸食不方便。再者直接吸食可以根据自己用力吸食的大小,把握好吸食鼻烟量的多少。
吸食时都说是先闻到花香再闻到烟香,我总觉得还是先闻到的是烟香,紧跟着是花香,而且要琢磨着厚味去享受,猛闻时有一种渐辣,但闻后从脑仁再到后脑海,有一种特别清醒特别痛快的感觉,闻大了再打个喷嚏,绝了!有人说像芥末的感觉,其实根本就不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寿用,吸食后感觉极佳,就不用提什么保健作用了,我觉得要想戒烟的人可以试试这种鼻烟,我想应该可以戒掉烟卷,改吸鼻烟。也可以和周围的人这么说:如今我不吸烟了,改吸鼻烟儿了。
如果家里养着茉莉花,将茉莉鲜花捣碎,放在鼻烟上面,这时再吸食那种感觉太美了,当你闭着眼睛吸食完,在脑海里就会觉得有一位漂亮姑娘在你身边,幽香美妙,遐想蕴藉,似梦似魂,如魄如魅。具体怎样也只能自己体会了,百人百样,只是你能不能把它升华为是一种艺术的这个层面赏识。
鼻烟现在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了,何况还有一种保健作用,更别提鼻烟壶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了,如果没有吸食过鼻烟,可能是一种遗憾吧,那你就永远也不会体味到鼻烟的那种魅力,鬼魅的感觉真是绝了。

  公元16世纪时,鼻烟随传教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如今,第二批商务部“中华老字号”现正在申报中,“天蕙斋”的名字赫然其中。字号在,鼻烟却断了档。

  今年7月31日,经过整修的大栅栏重新开街。在路北的“大栅栏食品商场”中,“天蕙斋鼻烟铺”的匾额挂在最靠里面的柜台上。两包香烟大小的棕色粉末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一两一包,36元。袋上写着“北京传统特产鼻烟”,最下方则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出品”。售货员介绍,这些鼻烟都是十年前的产品,自从1998年进最后一批货后,鼻烟厂也关张了。

  一指厚的“中华老字号”申报表中,夹着两张发黄的信纸,信纸的红色抬头为“北京市朝阳区谦益和鼻烟加工厂”。据商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加工厂曾经就是天蕙斋的厂,1956年重新创办。受销量日衰的影响,几次断续。

  这封信则是1993年谦益和的老师傅郭恒益所写,“1938年的北京,已经是鼻烟畅销的晚期了,由于日本侵华,交通方面有很多地方不便,鼻烟由此销路逐渐减少……1970年前后我看到有报纸刊登,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访问印度签订3万斤鼻烟的项目,中国生产鼻烟的几百年历史,基本告一段落。传统产品的消失可惜。”

  1986年,刚刚退休的郭恒益再次办厂,恢复了鼻烟生产。仍是由于销量不高,生产至1998年再次终止。郭老如今已经过世,记者试图通过商场和北马坊村委会寻找郭老的后人,遗憾的是均因时间太久,失去了联系。

倒转一甲子是梨园乐土

  走进副食品商场,果脯、茯苓夹饼等各色小吃比比皆是,售货员们忙着给顾客们打包各色糕点,天蕙斋的柜台前则冷冷清清,偶尔有人走到柜台前,问得最多的就是“鼻烟能治什么病?”“有个江苏的老人,经常让孩子打来电话,询问鼻烟的种类,并且每隔几个月,就会给我们寄来钱邮购一些。老北京人也有特地来买的,有的老爷子明显懂行,跟我们能聊上半天儿,高高兴兴买几包回家。鼻烟这东西,一包就能抽很长时间,这些年来,特地来买鼻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已经很难遇到了。”

  如果将时间倒转60年,此刻也许谭富英、马连良等梨园名宿,正在店中谈笑风生。曾几何时,在副食店中工作的年岁较大的售货员,大都听过更老的售货员讲的故事。清末民初的时候也正是天蕙斋的黄金时代,据传,谭鑫培、杨月楼、俞振飞、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小培、谭富英、王瑶卿、金少山、侯喜瑞、李洪春、丁永利、李万春等梨园名角都喜闻鼻烟,且多为天蕙斋的老主顾。

数十个品种今只剩两样

  透过天蕙斋柜台玻璃,可以看到几个大纸包和几个小塑料袋,除了品名和产地,小塑料袋上还写着“茉莉”和“桂花”。售货员介绍,现在库存的只有这两种鼻烟,总数不足300斤。据记载,天蕙斋出售的鼻烟曾经分为数十个品种,分为“酸、膻、糊、豆、甜”五味,更有“一级为高万馨露、二级为万馨露、三级为万鲜露、四级为万蕊露、五级为高万花露、六级为万花露、七级为御制露、八级为茉莉露、九级为双花熏、十级为坯子”的档次划分。“我跟售货员说了,让他们把剩下的两个品种都留下一些,也许将来这东西也只能在博物馆看见了。前一阵子聊天,售货员说从货底中找到了一包万花露,顺便就给卖了,想起来还真挺心疼的。”商场副经理曹秀英说。

正经抽的人比玩的人少

  在官园花鸟鱼虫市场,记者找到了颇有名气的烟叶老卖家张先生兄弟俩,老主顾称他们“胡子兄弟”。烟丝、烟叶、国产、进口,上百种烟摆满了3平方米的小门脸儿。可说起鼻烟,“胡子张”摇了摇头,“已经没有卖的了,谦益和的鼻烟应该是北京本地最后的产品了”。“胡子张”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鼻烟还卖得挺多,一个星期总会有几拨人来买。随后就越来越不行了,现在我也不进货了,外国的鼻烟倒是不难找,但都说不是味儿。”

  另一家烟摊的摊主拿出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四五种鼻烟,有比香烟盒稍大的西藏产鼻烟,有山楂片大小的埃及鼻烟,以及胶卷大小的印度鼻烟。“现在买这东西的人大都是拿着玩,很少有正经抽的人了。”摊主说。
百年鼻烟史1/3已湮灭

  曹秀英回忆说,“在1990年前后,进货一次都是几百斤到上千斤,品种也有四五种。”打开申报表,里面打印着天蕙斋的各代历史。“这些东西,有些是从生产厂了解到的,有的是老员工记录下的,有的是我从宣武区档案馆查到的,也有的是网上找到的。但肯定也有一部分历史已经失传了。”

  申报表中注明,“天蕙斋”于1821年创建,创始人是杨运峰,据记载在庚子大火后,1900年于大栅栏重张鼻烟店的杨家后人。“并没有证物记下创始人的名字,但肯定姓杨,满族人。由于没法查到具体姓名,我们只能用重张的杨家后人作为创始人申报了。”曹秀英说。

为啥老鼻烟越闻却越差

  老北京常会说“茶越喝越好,烟越抽越差”。实际上,这句话原为“鼻烟越闻越差”。

  北京民俗学会会员韩硕解释说,鼻烟分“洋烟”、“闻药”和普通烟三类。最早的洋烟以法国和意大利产为最,现已难觅踪影。而“闻药”则是“理门”(见解词)为戒烟、戒毒等人群所定制的中药含量较高的鼻烟。国产烟则是在外来鼻烟基础上加上中药和国产香料制成。高档鼻烟劲儿小,低档鼻烟劲儿大。“有钱人起初都要买好的,上瘾后则需要劲儿大的,只能改闻档次低鼻烟。”韩硕说。“鼻烟越闻越差”也就是从此而来

闻闻鼻烟儿就是抽大烟?

  李卫乔装成一个小纨绔,抬着家当去当铺当东西,聊着天,拿出鼻烟,用小勺放在手指上,送到鼻子前,憋了半天没打出喷嚏,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幕。“这玩意儿不就是大烟吗?”这句话,也是天蕙斋柜台售货员们经常听到的。

  “说到这个,就得说说印度的鼻烟了。”韩硕说,现在印度仍在生产鼻烟,“在鸦片战争时,印度曾向外出口含有鸦片的鼻烟,中国旧社会也有过生产含有毒品的鼻烟,但这只是历史上的一段时间的情况。后来的鼻烟,不会含有这些毒品类的东西的。”

东西琉璃厂烟壶缺了魂

  天蕙斋、谦益和鼻烟加工厂从没生产过鼻烟壶。走遍东西琉璃厂,卖鼻烟壶的古玩字画店不下20家,却没有一家卖鼻烟。“鼻烟?您是说鼻烟壶吧?”很多摊主如此回答记者的问题。从头到尾,只有8个摊主说出了“听说大栅栏还有卖的”,而其他的摊主大多摇摇头,“这路东西恐怕早就消失了。”“鼻烟壶漂亮,可里面已经没有末子了,就好像一个人没了魂儿。”1938年来北京闯生活的赵记勋老人说,早年他也吸过鼻烟,“不记得牌子了,这东西也没那么大瘾,但是感冒了闻一下,鼻子顿时通气。”

  而抽鼻烟,并不是电视剧中把鼻烟倒在手指上一吸而入的样子。韩硕介绍,鼻烟壶一般装在随身的小包里,与之相配的还有一个“烟碟”,约稍大于现在的1元钱硬币,讲究用象牙雕成。鼻烟壶的小盖子,过去并不随壶配套,而是特别定制。鼻烟壶深浅不一,定制壶盖,还要定制壶盖上的小勺,用于取出烟末,放在烟碟里,再用手指蘸取。“现在的鼻烟壶,只能当个摆设了,哪里还见得到带小勺的呢?”

瑞典仍流行国内难传承

  虽然在北京难以找到一个真正依赖鼻烟的人,但是在瑞典,“瑞典火柴”目前是世界范围内鼻烟生产的权威企业,在欧洲占有着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有报道称,今年的第一季度,其鼻烟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两成多。在电话采访中,火柴公司合作交流部主管亨瑞克·布莱默先生告诉记者,“确实是这个情况”。目前瑞典约有900万人口,而其中的100万人保持着吸鼻烟的习惯。“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各种烟草制品的销售都有限制,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鼻烟却越来越受到欢迎。”亨瑞克·布莱默说。

  负责推荐北京市第二批“中华老字号”申报的市商务局流通发展处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我也不知道北京哪里还有鼻烟生产了,应该是没有了,也极少有人消费这东西。”

  对于天蕙斋的未来,曹秀英并不是没有想法。“我们计划过几次,能否重新恢复生产。但生产前意味着很大的投入,如今可见的,只有越来越少的人知道鼻烟这回事儿,购买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了。”

  商场仍然将天蕙斋申报,以求获得“中华老字号”的称号,“也许真的申请下来,仍然难以避免鼻烟消失的命运,懂制作工艺的人也很难找到。北京的鼻烟不仅是个玩物,也是一段历史。如果没有个名分保护,真担心过些年这个一百多年的老字号,会彻底被人们忘记。”
天蕙斋  经营鼻烟的老字号商店。位于宣武区大栅栏街路南。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满族人杨氏开设,初名聚兴斋。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大火烧毁。恢复营业后,改为现名。天蕙斋地处3层高台阶之上,一间门脸,3间进深,门面房迎面为一横向柜台,侧墙上悬大匾,上书“香妙心清”,为梨园界名人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人所赠。1960年停业,原址改为大栅栏食品商场。1989年初恢复出售鼻烟业务。1998年冬商场设立天蕙斋鼻烟专柜。
天蕙斋制作的鼻烟,具有清脑、醒目、避瘟、祛痒、消除疲劳和正气等功能。所用烟叶须是山东省兖州磁阳县所产。这种烟叶叶脉细、无粗梗,具有烟味浓、油性大、味柔和等特点。逢收获季节,天蕙斋即派专人采购。烟叶在当地晒干,研成细面,做成“坯子”,然后运往福建省长乐县的陈通记和陈官记花庄去熏头遍,即用福建生长的单花茉莉熏制一个夏季。头遍熏好的烟仅是半成品,称“建烟”。后运往北京右安门外黄土岗,用专养的白茉莉花熏制。每放一次鲜花,熏7~8个小时,如此经过5~6遍,才算成品。天蕙斋自制的鼻烟共分10个档次:一级为高万馨露、二级为万馨露、三级为万鲜露、四级为万蕊露、五级为高万花露、六级为万花露、七级为御制露、八级为茉莉露、九级为双花熏、十级为坯子。清末民初,谭鑫培、杨月楼、俞振飞、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小培、谭富英、王瑶卿、金少山、侯喜瑞、李洪春、丁永利、李万春等梨园界男演员都喜闻鼻烟,多为天蕙斋的老主顾。
闻鼻烟是唤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它有驱寒冷、治头痛、开鼻塞、明目、活血等药物作用。因为闻鼻烟可起到轻度的麻醉作用,以缓解神经紧张的压力,使疲劳的身躯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松弛。

鼻烟的原料主要是晒烟。最初是用自来红(蛤蟆头)的烟面加人一些黄羊粪灰即可。黄羊吃的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因此,黄羊粪对一些疾病能起治疗作用。闻鼻烟的蒙古族人能占其人数的60%。后来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鼻烟的制作方法也更加科学。将晒烟叶原料晒干,粉碎过筛后所得的粉末,即成为鼻烟的初制品。再将初制品以蒸气熏制并加其它香料。如:烟面50克,草豆蔻2克、薄荷冰2克、冰片2克,白芷5克、白檀或紫檀香2克、红花2克、丁香2克、面碱3克,成粉搅拌均匀,分装小瓶或小包,即为鼻烟成品。

鼻烟同卷烟作用基本一样,不但能解烟瘾而且能提神消除疲劳。除此以外鼻烟还具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预防脑炎等作用。鼻烟不象吸其它烟那样刺激肺和气管。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凡用鼻烟的人咳嗽哮喘甚少,没有得脑炎的。

一般来说,闻鼻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不会成瘾。
但凡事都有个度,任何事情过度都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
一种烟草制品。明万历九年(1581)由意大利传入中国。其原料为经晾晒后的富有油分且香味好的干烟叶。制作时,先拍除烟叶上的沙土,再在碾磨上磨细,筛取 100目以下部分,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然后封贮在陶缸内埋入地下,使其陈化一年以上,并窨以玫瑰花或茉莉花增加其香气。用时以手指粘上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消费者主要为西藏、内蒙古等地的牧民。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因为鼻烟放在鼻烟壶里容易发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腊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烟味分五种:膻、糊、酸、豆、苦。鼻烟有紫黑、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气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功效。烟草是由美洲经吕宋(今菲律宾吕末岛),在明代万历年间流传至我国福建的,当时称为淡巴菰或淡巴菇。
  烟草,它和玉米、西红柿、土豆、巧克力并列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发明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才使美洲的烟草逐渐流传至全世界。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科尔蒂斯在1935年于纽约出版的《鼻烟和鼻烟壶的历史》中说,1492年10月12日,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到达萨尔瓦多,当地的印第安人赠给哥伦布的珍贵礼物是金黄色的烟叶。印第安人经常徒步,或是坐着牛车跋涉迁徙,生活十分动荡艰苦,而吸闻烟草不仅能战胜按劳和饥渴,还可以用它医治创伤和疾病。烟草成了上帝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
  1503年(明代弘治十七年),随同哥伦布第二次探险的西班牙修道士帕尼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奇特习俗——吸闻鼻烟。他说,吸闻鼻烟是通过一根细管,一端放在烟末上,另一端放在鼻孔前。在吸闻中,还时常拔出细管,清洗干净。墨西哥和巴西都盛产烟叶,所以墨西哥和巴西的印第安人也有吸闻鼻烟的习惯。后来,葡萄牙殖民者到了美洲,他们发现巴西的印第造卷烟。在巴西,有专业的鼻烟磨坊,将优质烟末掺合玫瑰花等,制成当时世界上层优质的鼻烟。印第安人还以玫瑰木制成研钵和研杵,把优质烟草捣成碎末,并附加香草植物的碎叶,制成气味芬芳的鼻烟。鼻烟时常是热的,用骨制细管的下端插进鼻烟中,而以上端放在鼻孔前吸闻,以承受芳香的气味。这些玫瑰木的研钵、研杵以及吸闻斯烟的骨制细管,都是装饰优美的手工艺品。奥托玛克鼻部族的印第安人采集烟草、含羞草的枝梗切割成碎末,并将其弄湿,使之发酵,然后混合本薯粉制成鼻烟,放在盘里,用右手持叉(骨制,多为鸟形)盛起将鼻烟放在鼻前吸闻。有的鼻烟还掺合红柳、红色硬木、紫杉、漆树等树皮、麝香、树胶等碎末。印第安人用动物的骨、角以及皮革、树皮等制成的美丽的鼻烟壶(盒),是珍贵的手工艺品。
  在公元前一世纪,墨西哥的塔巴斯科州和恰帕斯州是一片原始森林、沼泽地区,盛产烟草。烟草高达六英尺,开浅红色花,叶长三英尺。公元五世纪时,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玛雅古国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玛雅古国的印第安人以燃烧烟草来祭祀他们最尊祟的太阳神。塔巴斯科州是古代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阿兹台克王国,当时的印第安人也以燃烧烟草来祭祀太阳神。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认为,由于墨西哥的烟草在古代是最著名的,而又以塔巴斯科州出产的烟草为最佳,所以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就俗称烟草为“塔巴斯科”了。同时,由于玛雅古国的印第安人从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处,沿着密西西比河往北不断迁移,足迹直到俄亥俄山谷和伊利湖流域,因此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沿岸和伊利湖的附近,都发现了印第安人烟斗的碎片。有趣的是,加拿大北部的爱斯基摩人也有吸闻烟草的习惯。据一些人类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爱斯基摩人以游牧生活为主,食物以肉食、脂肪居多,而又缺盐,因而可能籍助吸烟来帮助消化。
  鼻烟传入中国是在明代隆庆年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清朝赵之谦《勇庐闲诘》中提及,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鼻烟、自鸣钟、万国图等贡礼,进行传教活动,后进贡给皇帝,但从现存明代宫廷档案“利玛窦所献方物”的名单中未见鼻烟的记载。刚传入时中文称为称“士拿乎”、“士那富”、“西腊”、“布露辉卢”、“科伦士拿乎”等,均为外来语译音。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的特点,把“士那乎”命名为“鼻烟”,至此,鼻烟开始有了中国名字。鼻烟传入宫中后,随着皇帝赏赐给大臣们鼻烟以及鼻烟壶,开始向上层社会流入。
  据明代姚露《露书》等史籍记载,烟草原出吕宋,古称淡巴菰、谈肉果、担不归;又由于烟丝色泽金黄,吸闻过多可以醉人,所以亦名金丝醺、干酒等。明初,吕宋国曾以烟草入贡我国。万历年间,烟草开始在福建漳州地区种植。淡巴菰是西班牙文tobacco(烟草)的译音,而西班牙文又是沿用美洲印第安语的tabasco(烟草)。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吕宋国的马尼拉港开放,成为西班牙进行远东贸易的基地。很多西班牙大帆船从秘鲁的利马启航,将美洲的水果、腌肉、胡桃、编结针、良种小鸡以及烟草、鼻烟、鼻烟盒等运到吕宋。同时,我国福建商舶也将茶叶、瓷器、生丝、织锦、珍珠、宝石、水晶、金以及铜脸盆等货物运载至吕宋,和西班牙商人交易,又将西班牙商舶运至吕宋的烟草、鼻烟等辗转运回福建。所以,福建商人也就沿用了西班牙文烟草的译音,称呼烟草为淡巴菰了。
  由于早期的鼻烟均为德国、西班牙、法国和泰国生产的制品(尤以德国为多),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僚及贵族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购买。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广州有商行利用国产的烟叶原料仿制进口鼻烟,自此,鼻烟开始在社会上普及起来。到了晚清末年,鼻烟慢慢被旱烟、水烟、纸烟代替,最终被社会淘汰。
  鼻烟输入中国,大概在康熙时,《熙朝定案》谓“康熙二十三年,圣驾南巡,汪儒望毕,进献方物,上命留西蜡,赐青伫白金”,按西蜡,即鼻烟瓶,似此康熙皇帝,前述虽恶烟草,然于进贡方物中,得留鼻烟,足示其珍爱之意,此时宫廷皇族,盖已盛用鼻烟,观汪灏《随銮纪恩》“七月十五日,皇太子赐鼻烟一玻璃瓶”,竟将鼻烟作宠赐之物。至雍正年间,使用鼻烟之风气更甚,进贡者以是为贵,赏赐者以是为恩。雍正三年,意大利教皇伯纳第尔进贡方物,有各色玻璃鼻烟壶、咖什伦鼻烟罐、素鼻烟壶、玛瑙鼻烟壶及鼻烟,居六十种之多。五年,葡萄牙国王若瑟遣使麦德乐进贡方物四十一种,亦有鼻烟,若干年后,葡萄牙国王若瑟复贡方物二十八种,各色鼻烟壶与鼻烟估有六种。当时皇帝宴会,诸王贝勒大臣以下,皆赐鼻烟与鼻烟壶,以示圣恩广大。而缙绅阶级对于鼻烟好,更可知矣。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老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买鼻烟不闻——装着玩儿”,大概意思是:“别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事儿我全明白,甭跟我这儿买鼻烟不闻——装着玩儿”。可见当初人人都带着鼻烟,那是鼻烟鼎盛时期的事儿了。
而今在2008年之前还有三种鼻烟,到了2009年之前还剩两种鼻烟,而如今2009年元月只剩下“桂花薰”一种了,一百多年的老字号“天蕙斋鼻烟铺”买的鼻烟即将消失。
正经天蕙斋的鼻烟从品种级别上分别有十个级别档次,一级叫万高馨露;二级叫万馨露;三级叫万鲜露;四级叫万蕊露;五级叫高万花露;六级叫万花露;七级叫御制露;八级叫茉莉露;九级叫双花熏;十级叫坯子。
坐落在前门大栅栏街张一元斜对面的大栅栏食品商场里的天蕙斋鼻烟铺,在大栅栏食品商场最里面的把犄角旮旯的位置,只有一个售货员把着一个犄角卖着一些老北京的东西,商品少的可怜,主要是鼻烟和北京产的各种二锅头,再加上一些各种卷烟和打火机,其余的柜台都让外地人给租走了,28元一两的茉莉薰是没有了,只剩下36元一两的桂花薰了,有可能随着鼻烟量的减少,价格还会增加,直至最后消失,不过现在网上买的同样包装,同样品质的老北京鼻烟已经涨到了78元一克了。
天蕙斋的鼻烟生产单位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在北京朝阳区金盏乡北马场,据说是一位姓郭的退休师傅,重操旧业组建的谦益和鼻烟加工厂,从1986年开始生产鼻烟,到1998年厂子倒闭消失。现在天蕙斋销售的库存鼻烟,就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生产的1998年以前的余货,算起来这些鼻烟在天蕙斋保存的时间已有10余年了,就算这10年的库存保管费,也该有不少的费用了吧。
鼻烟的塑料包装袋上印着,北京传统特产,鼻烟,本厂生产鼻烟选用上等原料、精工细做熏制而成有下列功效,清脑醒目、避瘟去瘴、清除疲劳、正气提神。
据说吸食鼻烟时,用拇指将鼻烟塞进鼻孔里,用力一吸即可。我总是将鼻子放在鼻烟壶的口上,直接用力一吸即可,我觉得这样方便节省时间,还不至于浪费鼻烟,有时惟恐倒多倒少吸食不方便。再者直接吸食可以根据自己用力吸食的大小,把握好吸食鼻烟量的多少。
吸食时都说是先闻到花香再闻到烟香,我总觉得还是先闻到的是烟香,紧跟着是花香,而且要琢磨着厚味去享受,猛闻时有一种渐辣,但闻后从脑仁再到后脑海,有一种特别清醒特别痛快的感觉,闻大了再打个喷嚏,绝了!有人说像芥末的感觉,其实根本就不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寿用,吸食后感觉极佳,就不用提什么保健作用了,我觉得要想戒烟的人可以试试这种鼻烟,我想应该可以戒掉烟卷,改吸鼻烟。也可以和周围的人这么说:如今我不吸烟了,改吸鼻烟儿了。
如果家里养着茉莉花,将茉莉鲜花捣碎,放在鼻烟上面,这时再吸食那种感觉太美了,当你闭着眼睛吸食完,在脑海里就会觉得有一位漂亮姑娘在你身边,幽香美妙,遐想蕴藉,似梦似魂,如魄如魅。具体怎样也只能自己体会了,百人百样,只是你能不能把它升华为是一种艺术的这个层面赏识。
鼻烟现在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了,何况还有一种保健作用,更别提鼻烟壶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了,如果没有吸食过鼻烟,可能是一种遗憾吧,那你就永远也不会体味到鼻烟的那种魅力,鬼魅的感觉真是绝了。

  公元16世纪时,鼻烟随传教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如今,第二批商务部“中华老字号”现正在申报中,“天蕙斋”的名字赫然其中。字号在,鼻烟却断了档。

  今年7月31日,经过整修的大栅栏重新开街。在路北的“大栅栏食品商场”中,“天蕙斋鼻烟铺”的匾额挂在最靠里面的柜台上。两包香烟大小的棕色粉末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一两一包,36元。袋上写着“北京传统特产鼻烟”,最下方则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出品”。售货员介绍,这些鼻烟都是十年前的产品,自从1998年进最后一批货后,鼻烟厂也关张了。

  一指厚的“中华老字号”申报表中,夹着两张发黄的信纸,信纸的红色抬头为“北京市朝阳区谦益和鼻烟加工厂”。据商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加工厂曾经就是天蕙斋的厂,1956年重新创办。受销量日衰的影响,几次断续。

  这封信则是1993年谦益和的老师傅郭恒益所写,“1938年的北京,已经是鼻烟畅销的晚期了,由于日本侵华,交通方面有很多地方不便,鼻烟由此销路逐渐减少……1970年前后我看到有报纸刊登,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访问印度签订3万斤鼻烟的项目,中国生产鼻烟的几百年历史,基本告一段落。传统产品的消失可惜。”

  1986年,刚刚退休的郭恒益再次办厂,恢复了鼻烟生产。仍是由于销量不高,生产至1998年再次终止。郭老如今已经过世,记者试图通过商场和北马坊村委会寻找郭老的后人,遗憾的是均因时间太久,失去了联系。

倒转一甲子是梨园乐土

  走进副食品商场,果脯、茯苓夹饼等各色小吃比比皆是,售货员们忙着给顾客们打包各色糕点,天蕙斋的柜台前则冷冷清清,偶尔有人走到柜台前,问得最多的就是“鼻烟能治什么病?”“有个江苏的老人,经常让孩子打来电话,询问鼻烟的种类,并且每隔几个月,就会给我们寄来钱邮购一些。老北京人也有特地来买的,有的老爷子明显懂行,跟我们能聊上半天儿,高高兴兴买几包回家。鼻烟这东西,一包就能抽很长时间,这些年来,特地来买鼻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已经很难遇到了。”

  如果将时间倒转60年,此刻也许谭富英、马连良等梨园名宿,正在店中谈笑风生。曾几何时,在副食店中工作的年岁较大的售货员,大都听过更老的售货员讲的故事。清末民初的时候也正是天蕙斋的黄金时代,据传,谭鑫培、杨月楼、俞振飞、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小培、谭富英、王瑶卿、金少山、侯喜瑞、李洪春、丁永利、李万春等梨园名角都喜闻鼻烟,且多为天蕙斋的老主顾。

数十个品种今只剩两样

  透过天蕙斋柜台玻璃,可以看到几个大纸包和几个小塑料袋,除了品名和产地,小塑料袋上还写着“茉莉”和“桂花”。售货员介绍,现在库存的只有这两种鼻烟,总数不足300斤。据记载,天蕙斋出售的鼻烟曾经分为数十个品种,分为“酸、膻、糊、豆、甜”五味,更有“一级为高万馨露、二级为万馨露、三级为万鲜露、四级为万蕊露、五级为高万花露、六级为万花露、七级为御制露、八级为茉莉露、九级为双花熏、十级为坯子”的档次划分。“我跟售货员说了,让他们把剩下的两个品种都留下一些,也许将来这东西也只能在博物馆看见了。前一阵子聊天,售货员说从货底中找到了一包万花露,顺便就给卖了,想起来还真挺心疼的。”商场副经理曹秀英说。

正经抽的人比玩的人少

  在官园花鸟鱼虫市场,记者找到了颇有名气的烟叶老卖家张先生兄弟俩,老主顾称他们“胡子兄弟”。烟丝、烟叶、国产、进口,上百种烟摆满了3平方米的小门脸儿。可说起鼻烟,“胡子张”摇了摇头,“已经没有卖的了,谦益和的鼻烟应该是北京本地最后的产品了”。“胡子张”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鼻烟还卖得挺多,一个星期总会有几拨人来买。随后就越来越不行了,现在我也不进货了,外国的鼻烟倒是不难找,但都说不是味儿。”

  另一家烟摊的摊主拿出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四五种鼻烟,有比香烟盒稍大的西藏产鼻烟,有山楂片大小的埃及鼻烟,以及胶卷大小的印度鼻烟。“现在买这东西的人大都是拿着玩,很少有正经抽的人了。”摊主说。
百年鼻烟史1/3已湮灭

  曹秀英回忆说,“在1990年前后,进货一次都是几百斤到上千斤,品种也有四五种。”打开申报表,里面打印着天蕙斋的各代历史。“这些东西,有些是从生产厂了解到的,有的是老员工记录下的,有的是我从宣武区档案馆查到的,也有的是网上找到的。但肯定也有一部分历史已经失传了。”

  申报表中注明,“天蕙斋”于1821年创建,创始人是杨运峰,据记载在庚子大火后,1900年于大栅栏重张鼻烟店的杨家后人。“并没有证物记下创始人的名字,但肯定姓杨,满族人。由于没法查到具体姓名,我们只能用重张的杨家后人作为创始人申报了。”曹秀英说。

为啥老鼻烟越闻却越差

  老北京常会说“茶越喝越好,烟越抽越差”。实际上,这句话原为“鼻烟越闻越差”。

  北京民俗学会会员韩硕解释说,鼻烟分“洋烟”、“闻药”和普通烟三类。最早的洋烟以法国和意大利产为最,现已难觅踪影。而“闻药”则是“理门”(见解词)为戒烟、戒毒等人群所定制的中药含量较高的鼻烟。国产烟则是在外来鼻烟基础上加上中药和国产香料制成。高档鼻烟劲儿小,低档鼻烟劲儿大。“有钱人起初都要买好的,上瘾后则需要劲儿大的,只能改闻档次低鼻烟。”韩硕说。“鼻烟越闻越差”也就是从此而来

闻闻鼻烟儿就是抽大烟?

  李卫乔装成一个小纨绔,抬着家当去当铺当东西,聊着天,拿出鼻烟,用小勺放在手指上,送到鼻子前,憋了半天没打出喷嚏,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幕。“这玩意儿不就是大烟吗?”这句话,也是天蕙斋柜台售货员们经常听到的。

  “说到这个,就得说说印度的鼻烟了。”韩硕说,现在印度仍在生产鼻烟,“在鸦片战争时,印度曾向外出口含有鸦片的鼻烟,中国旧社会也有过生产含有毒品的鼻烟,但这只是历史上的一段时间的情况。后来的鼻烟,不会含有这些毒品类的东西的。”

东西琉璃厂烟壶缺了魂

  天蕙斋、谦益和鼻烟加工厂从没生产过鼻烟壶。走遍东西琉璃厂,卖鼻烟壶的古玩字画店不下20家,却没有一家卖鼻烟。“鼻烟?您是说鼻烟壶吧?”很多摊主如此回答记者的问题。从头到尾,只有8个摊主说出了“听说大栅栏还有卖的”,而其他的摊主大多摇摇头,“这路东西恐怕早就消失了。”“鼻烟壶漂亮,可里面已经没有末子了,就好像一个人没了魂儿。”1938年来北京闯生活的赵记勋老人说,早年他也吸过鼻烟,“不记得牌子了,这东西也没那么大瘾,但是感冒了闻一下,鼻子顿时通气。”

  而抽鼻烟,并不是电视剧中把鼻烟倒在手指上一吸而入的样子。韩硕介绍,鼻烟壶一般装在随身的小包里,与之相配的还有一个“烟碟”,约稍大于现在的1元钱硬币,讲究用象牙雕成。鼻烟壶的小盖子,过去并不随壶配套,而是特别定制。鼻烟壶深浅不一,定制壶盖,还要定制壶盖上的小勺,用于取出烟末,放在烟碟里,再用手指蘸取。“现在的鼻烟壶,只能当个摆设了,哪里还见得到带小勺的呢?”

瑞典仍流行国内难传承

  虽然在北京难以找到一个真正依赖鼻烟的人,但是在瑞典,“瑞典火柴”目前是世界范围内鼻烟生产的权威企业,在欧洲占有着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有报道称,今年的第一季度,其鼻烟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两成多。在电话采访中,火柴公司合作交流部主管亨瑞克·布莱默先生告诉记者,“确实是这个情况”。目前瑞典约有900万人口,而其中的100万人保持着吸鼻烟的习惯。“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各种烟草制品的销售都有限制,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鼻烟却越来越受到欢迎。”亨瑞克·布莱默说。

  负责推荐北京市第二批“中华老字号”申报的市商务局流通发展处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我也不知道北京哪里还有鼻烟生产了,应该是没有了,也极少有人消费这东西。”

  对于天蕙斋的未来,曹秀英并不是没有想法。“我们计划过几次,能否重新恢复生产。但生产前意味着很大的投入,如今可见的,只有越来越少的人知道鼻烟这回事儿,购买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了。”

  商场仍然将天蕙斋申报,以求获得“中华老字号”的称号,“也许真的申请下来,仍然难以避免鼻烟消失的命运,懂制作工艺的人也很难找到。北京的鼻烟不仅是个玩物,也是一段历史。如果没有个名分保护,真担心过些年这个一百多年的老字号,会彻底被人们忘记。”
天蕙斋  经营鼻烟的老字号商店。位于宣武区大栅栏街路南。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满族人杨氏开设,初名聚兴斋。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大火烧毁。恢复营业后,改为现名。天蕙斋地处3层高台阶之上,一间门脸,3间进深,门面房迎面为一横向柜台,侧墙上悬大匾,上书“香妙心清”,为梨园界名人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人所赠。1960年停业,原址改为大栅栏食品商场。1989年初恢复出售鼻烟业务。1998年冬商场设立天蕙斋鼻烟专柜。
天蕙斋制作的鼻烟,具有清脑、醒目、避瘟、祛痒、消除疲劳和正气等功能。所用烟叶须是山东省兖州磁阳县所产。这种烟叶叶脉细、无粗梗,具有烟味浓、油性大、味柔和等特点。逢收获季节,天蕙斋即派专人采购。烟叶在当地晒干,研成细面,做成“坯子”,然后运往福建省长乐县的陈通记和陈官记花庄去熏头遍,即用福建生长的单花茉莉熏制一个夏季。头遍熏好的烟仅是半成品,称“建烟”。后运往北京右安门外黄土岗,用专养的白茉莉花熏制。每放一次鲜花,熏7~8个小时,如此经过5~6遍,才算成品。天蕙斋自制的鼻烟共分10个档次:一级为高万馨露、二级为万馨露、三级为万鲜露、四级为万蕊露、五级为高万花露、六级为万花露、七级为御制露、八级为茉莉露、九级为双花熏、十级为坯子。清末民初,谭鑫培、杨月楼、俞振飞、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小培、谭富英、王瑶卿、金少山、侯喜瑞、李洪春、丁永利、李万春等梨园界男演员都喜闻鼻烟,多为天蕙斋的老主顾。
闻鼻烟是唤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它有驱寒冷、治头痛、开鼻塞、明目、活血等药物作用。因为闻鼻烟可起到轻度的麻醉作用,以缓解神经紧张的压力,使疲劳的身躯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松弛。

鼻烟的原料主要是晒烟。最初是用自来红(蛤蟆头)的烟面加人一些黄羊粪灰即可。黄羊吃的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因此,黄羊粪对一些疾病能起治疗作用。闻鼻烟的蒙古族人能占其人数的60%。后来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鼻烟的制作方法也更加科学。将晒烟叶原料晒干,粉碎过筛后所得的粉末,即成为鼻烟的初制品。再将初制品以蒸气熏制并加其它香料。如:烟面50克,草豆蔻2克、薄荷冰2克、冰片2克,白芷5克、白檀或紫檀香2克、红花2克、丁香2克、面碱3克,成粉搅拌均匀,分装小瓶或小包,即为鼻烟成品。

鼻烟同卷烟作用基本一样,不但能解烟瘾而且能提神消除疲劳。除此以外鼻烟还具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预防脑炎等作用。鼻烟不象吸其它烟那样刺激肺和气管。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凡用鼻烟的人咳嗽哮喘甚少,没有得脑炎的。

一般来说,闻鼻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不会成瘾。
但凡事都有个度,任何事情过度都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
一种烟草制品。明万历九年(1581)由意大利传入中国。其原料为经晾晒后的富有油分且香味好的干烟叶。制作时,先拍除烟叶上的沙土,再在碾磨上磨细,筛取 100目以下部分,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然后封贮在陶缸内埋入地下,使其陈化一年以上,并窨以玫瑰花或茉莉花增加其香气。用时以手指粘上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消费者主要为西藏、内蒙古等地的牧民。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因为鼻烟放在鼻烟壶里容易发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腊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烟味分五种:膻、糊、酸、豆、苦。鼻烟有紫黑、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气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功效。烟草是由美洲经吕宋(今菲律宾吕末岛),在明代万历年间流传至我国福建的,当时称为淡巴菰或淡巴菇。
  烟草,它和玉米、西红柿、土豆、巧克力并列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发明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才使美洲的烟草逐渐流传至全世界。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科尔蒂斯在1935年于纽约出版的《鼻烟和鼻烟壶的历史》中说,1492年10月12日,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到达萨尔瓦多,当地的印第安人赠给哥伦布的珍贵礼物是金黄色的烟叶。印第安人经常徒步,或是坐着牛车跋涉迁徙,生活十分动荡艰苦,而吸闻烟草不仅能战胜按劳和饥渴,还可以用它医治创伤和疾病。烟草成了上帝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
  1503年(明代弘治十七年),随同哥伦布第二次探险的西班牙修道士帕尼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奇特习俗——吸闻鼻烟。他说,吸闻鼻烟是通过一根细管,一端放在烟末上,另一端放在鼻孔前。在吸闻中,还时常拔出细管,清洗干净。墨西哥和巴西都盛产烟叶,所以墨西哥和巴西的印第安人也有吸闻鼻烟的习惯。后来,葡萄牙殖民者到了美洲,他们发现巴西的印第造卷烟。在巴西,有专业的鼻烟磨坊,将优质烟末掺合玫瑰花等,制成当时世界上层优质的鼻烟。印第安人还以玫瑰木制成研钵和研杵,把优质烟草捣成碎末,并附加香草植物的碎叶,制成气味芬芳的鼻烟。鼻烟时常是热的,用骨制细管的下端插进鼻烟中,而以上端放在鼻孔前吸闻,以承受芳香的气味。这些玫瑰木的研钵、研杵以及吸闻斯烟的骨制细管,都是装饰优美的手工艺品。奥托玛克鼻部族的印第安人采集烟草、含羞草的枝梗切割成碎末,并将其弄湿,使之发酵,然后混合本薯粉制成鼻烟,放在盘里,用右手持叉(骨制,多为鸟形)盛起将鼻烟放在鼻前吸闻。有的鼻烟还掺合红柳、红色硬木、紫杉、漆树等树皮、麝香、树胶等碎末。印第安人用动物的骨、角以及皮革、树皮等制成的美丽的鼻烟壶(盒),是珍贵的手工艺品。
  在公元前一世纪,墨西哥的塔巴斯科州和恰帕斯州是一片原始森林、沼泽地区,盛产烟草。烟草高达六英尺,开浅红色花,叶长三英尺。公元五世纪时,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玛雅古国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玛雅古国的印第安人以燃烧烟草来祭祀他们最尊祟的太阳神。塔巴斯科州是古代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阿兹台克王国,当时的印第安人也以燃烧烟草来祭祀太阳神。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认为,由于墨西哥的烟草在古代是最著名的,而又以塔巴斯科州出产的烟草为最佳,所以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就俗称烟草为“塔巴斯科”了。同时,由于玛雅古国的印第安人从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处,沿着密西西比河往北不断迁移,足迹直到俄亥俄山谷和伊利湖流域,因此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沿岸和伊利湖的附近,都发现了印第安人烟斗的碎片。有趣的是,加拿大北部的爱斯基摩人也有吸闻烟草的习惯。据一些人类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爱斯基摩人以游牧生活为主,食物以肉食、脂肪居多,而又缺盐,因而可能籍助吸烟来帮助消化。
  鼻烟传入中国是在明代隆庆年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清朝赵之谦《勇庐闲诘》中提及,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鼻烟、自鸣钟、万国图等贡礼,进行传教活动,后进贡给皇帝,但从现存明代宫廷档案“利玛窦所献方物”的名单中未见鼻烟的记载。刚传入时中文称为称“士拿乎”、“士那富”、“西腊”、“布露辉卢”、“科伦士拿乎”等,均为外来语译音。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的特点,把“士那乎”命名为“鼻烟”,至此,鼻烟开始有了中国名字。鼻烟传入宫中后,随着皇帝赏赐给大臣们鼻烟以及鼻烟壶,开始向上层社会流入。
  据明代姚露《露书》等史籍记载,烟草原出吕宋,古称淡巴菰、谈肉果、担不归;又由于烟丝色泽金黄,吸闻过多可以醉人,所以亦名金丝醺、干酒等。明初,吕宋国曾以烟草入贡我国。万历年间,烟草开始在福建漳州地区种植。淡巴菰是西班牙文tobacco(烟草)的译音,而西班牙文又是沿用美洲印第安语的tabasco(烟草)。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吕宋国的马尼拉港开放,成为西班牙进行远东贸易的基地。很多西班牙大帆船从秘鲁的利马启航,将美洲的水果、腌肉、胡桃、编结针、良种小鸡以及烟草、鼻烟、鼻烟盒等运到吕宋。同时,我国福建商舶也将茶叶、瓷器、生丝、织锦、珍珠、宝石、水晶、金以及铜脸盆等货物运载至吕宋,和西班牙商人交易,又将西班牙商舶运至吕宋的烟草、鼻烟等辗转运回福建。所以,福建商人也就沿用了西班牙文烟草的译音,称呼烟草为淡巴菰了。
  由于早期的鼻烟均为德国、西班牙、法国和泰国生产的制品(尤以德国为多),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僚及贵族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购买。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广州有商行利用国产的烟叶原料仿制进口鼻烟,自此,鼻烟开始在社会上普及起来。到了晚清末年,鼻烟慢慢被旱烟、水烟、纸烟代替,最终被社会淘汰。
  鼻烟输入中国,大概在康熙时,《熙朝定案》谓“康熙二十三年,圣驾南巡,汪儒望毕,进献方物,上命留西蜡,赐青伫白金”,按西蜡,即鼻烟瓶,似此康熙皇帝,前述虽恶烟草,然于进贡方物中,得留鼻烟,足示其珍爱之意,此时宫廷皇族,盖已盛用鼻烟,观汪灏《随銮纪恩》“七月十五日,皇太子赐鼻烟一玻璃瓶”,竟将鼻烟作宠赐之物。至雍正年间,使用鼻烟之风气更甚,进贡者以是为贵,赏赐者以是为恩。雍正三年,意大利教皇伯纳第尔进贡方物,有各色玻璃鼻烟壶、咖什伦鼻烟罐、素鼻烟壶、玛瑙鼻烟壶及鼻烟,居六十种之多。五年,葡萄牙国王若瑟遣使麦德乐进贡方物四十一种,亦有鼻烟,若干年后,葡萄牙国王若瑟复贡方物二十八种,各色鼻烟壶与鼻烟估有六种。当时皇帝宴会,诸王贝勒大臣以下,皆赐鼻烟与鼻烟壶,以示圣恩广大。而缙绅阶级对于鼻烟好,更可知矣。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老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买鼻烟不闻——装着玩儿”,大概意思是:“别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事儿我全明白,甭跟我这儿买鼻烟不闻——装着玩儿”。可见当初人人都带着鼻烟,那是鼻烟鼎盛时期的事儿了。
而今在2008年之前还有三种鼻烟,到了2009年之前还剩两种鼻烟,而如今2009年元月只剩下“桂花薰”一种了,一百多年的老字号“天蕙斋鼻烟铺”买的鼻烟即将消失。
正经天蕙斋的鼻烟从品种级别上分别有十个级别档次,一级叫万高馨露;二级叫万馨露;三级叫万鲜露;四级叫万蕊露;五级叫高万花露;六级叫万花露;七级叫御制露;八级叫茉莉露;九级叫双花熏;十级叫坯子。
坐落在前门大栅栏街张一元斜对面的大栅栏食品商场里的天蕙斋鼻烟铺,在大栅栏食品商场最里面的把犄角旮旯的位置,只有一个售货员把着一个犄角卖着一些老北京的东西,商品少的可怜,主要是鼻烟和北京产的各种二锅头,再加上一些各种卷烟和打火机,其余的柜台都让外地人给租走了,28元一两的茉莉薰是没有了,只剩下36元一两的桂花薰了,有可能随着鼻烟量的减少,价格还会增加,直至最后消失,不过现在网上买的同样包装,同样品质的老北京鼻烟已经涨到了78元一克了。
天蕙斋的鼻烟生产单位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在北京朝阳区金盏乡北马场,据说是一位姓郭的退休师傅,重操旧业组建的谦益和鼻烟加工厂,从1986年开始生产鼻烟,到1998年厂子倒闭消失。现在天蕙斋销售的库存鼻烟,就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生产的1998年以前的余货,算起来这些鼻烟在天蕙斋保存的时间已有10余年了,就算这10年的库存保管费,也该有不少的费用了吧。
鼻烟的塑料包装袋上印着,北京传统特产,鼻烟,本厂生产鼻烟选用上等原料、精工细做熏制而成有下列功效,清脑醒目、避瘟去瘴、清除疲劳、正气提神。
据说吸食鼻烟时,用拇指将鼻烟塞进鼻孔里,用力一吸即可。我总是将鼻子放在鼻烟壶的口上,直接用力一吸即可,我觉得这样方便节省时间,还不至于浪费鼻烟,有时惟恐倒多倒少吸食不方便。再者直接吸食可以根据自己用力吸食的大小,把握好吸食鼻烟量的多少。
吸食时都说是先闻到花香再闻到烟香,我总觉得还是先闻到的是烟香,紧跟着是花香,而且要琢磨着厚味去享受,猛闻时有一种渐辣,但闻后从脑仁再到后脑海,有一种特别清醒特别痛快的感觉,闻大了再打个喷嚏,绝了!有人说像芥末的感觉,其实根本就不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寿用,吸食后感觉极佳,就不用提什么保健作用了,我觉得要想戒烟的人可以试试这种鼻烟,我想应该可以戒掉烟卷,改吸鼻烟。也可以和周围的人这么说:如今我不吸烟了,改吸鼻烟儿了。
如果家里养着茉莉花,将茉莉鲜花捣碎,放在鼻烟上面,这时再吸食那种感觉太美了,当你闭着眼睛吸食完,在脑海里就会觉得有一位漂亮姑娘在你身边,幽香美妙,遐想蕴藉,似梦似魂,如魄如魅。具体怎样也只能自己体会了,百人百样,只是你能不能把它升华为是一种艺术的这个层面赏识。
鼻烟现在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了,何况还有一种保健作用,更别提鼻烟壶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了,如果没有吸食过鼻烟,可能是一种遗憾吧,那你就永远也不会体味到鼻烟的那种魅力,鬼魅的感觉真是绝了。

  公元16世纪时,鼻烟随传教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如今,第二批商务部“中华老字号”现正在申报中,“天蕙斋”的名字赫然其中。字号在,鼻烟却断了档。

  今年7月31日,经过整修的大栅栏重新开街。在路北的“大栅栏食品商场”中,“天蕙斋鼻烟铺”的匾额挂在最靠里面的柜台上。两包香烟大小的棕色粉末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一两一包,36元。袋上写着“北京传统特产鼻烟”,最下方则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出品”。售货员介绍,这些鼻烟都是十年前的产品,自从1998年进最后一批货后,鼻烟厂也关张了。

  一指厚的“中华老字号”申报表中,夹着两张发黄的信纸,信纸的红色抬头为“北京市朝阳区谦益和鼻烟加工厂”。据商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加工厂曾经就是天蕙斋的厂,1956年重新创办。受销量日衰的影响,几次断续。

  这封信则是1993年谦益和的老师傅郭恒益所写,“1938年的北京,已经是鼻烟畅销的晚期了,由于日本侵华,交通方面有很多地方不便,鼻烟由此销路逐渐减少……1970年前后我看到有报纸刊登,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访问印度签订3万斤鼻烟的项目,中国生产鼻烟的几百年历史,基本告一段落。传统产品的消失可惜。”

  1986年,刚刚退休的郭恒益再次办厂,恢复了鼻烟生产。仍是由于销量不高,生产至1998年再次终止。郭老如今已经过世,记者试图通过商场和北马坊村委会寻找郭老的后人,遗憾的是均因时间太久,失去了联系。

倒转一甲子是梨园乐土

  走进副食品商场,果脯、茯苓夹饼等各色小吃比比皆是,售货员们忙着给顾客们打包各色糕点,天蕙斋的柜台前则冷冷清清,偶尔有人走到柜台前,问得最多的就是“鼻烟能治什么病?”“有个江苏的老人,经常让孩子打来电话,询问鼻烟的种类,并且每隔几个月,就会给我们寄来钱邮购一些。老北京人也有特地来买的,有的老爷子明显懂行,跟我们能聊上半天儿,高高兴兴买几包回家。鼻烟这东西,一包就能抽很长时间,这些年来,特地来买鼻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已经很难遇到了。”

  如果将时间倒转60年,此刻也许谭富英、马连良等梨园名宿,正在店中谈笑风生。曾几何时,在副食店中工作的年岁较大的售货员,大都听过更老的售货员讲的故事。清末民初的时候也正是天蕙斋的黄金时代,据传,谭鑫培、杨月楼、俞振飞、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小培、谭富英、王瑶卿、金少山、侯喜瑞、李洪春、丁永利、李万春等梨园名角都喜闻鼻烟,且多为天蕙斋的老主顾。

数十个品种今只剩两样

  透过天蕙斋柜台玻璃,可以看到几个大纸包和几个小塑料袋,除了品名和产地,小塑料袋上还写着“茉莉”和“桂花”。售货员介绍,现在库存的只有这两种鼻烟,总数不足300斤。据记载,天蕙斋出售的鼻烟曾经分为数十个品种,分为“酸、膻、糊、豆、甜”五味,更有“一级为高万馨露、二级为万馨露、三级为万鲜露、四级为万蕊露、五级为高万花露、六级为万花露、七级为御制露、八级为茉莉露、九级为双花熏、十级为坯子”的档次划分。“我跟售货员说了,让他们把剩下的两个品种都留下一些,也许将来这东西也只能在博物馆看见了。前一阵子聊天,售货员说从货底中找到了一包万花露,顺便就给卖了,想起来还真挺心疼的。”商场副经理曹秀英说。

正经抽的人比玩的人少

  在官园花鸟鱼虫市场,记者找到了颇有名气的烟叶老卖家张先生兄弟俩,老主顾称他们“胡子兄弟”。烟丝、烟叶、国产、进口,上百种烟摆满了3平方米的小门脸儿。可说起鼻烟,“胡子张”摇了摇头,“已经没有卖的了,谦益和的鼻烟应该是北京本地最后的产品了”。“胡子张”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鼻烟还卖得挺多,一个星期总会有几拨人来买。随后就越来越不行了,现在我也不进货了,外国的鼻烟倒是不难找,但都说不是味儿。”

  另一家烟摊的摊主拿出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四五种鼻烟,有比香烟盒稍大的西藏产鼻烟,有山楂片大小的埃及鼻烟,以及胶卷大小的印度鼻烟。“现在买这东西的人大都是拿着玩,很少有正经抽的人了。”摊主说。
百年鼻烟史1/3已湮灭

  曹秀英回忆说,“在1990年前后,进货一次都是几百斤到上千斤,品种也有四五种。”打开申报表,里面打印着天蕙斋的各代历史。“这些东西,有些是从生产厂了解到的,有的是老员工记录下的,有的是我从宣武区档案馆查到的,也有的是网上找到的。但肯定也有一部分历史已经失传了。”

  申报表中注明,“天蕙斋”于1821年创建,创始人是杨运峰,据记载在庚子大火后,1900年于大栅栏重张鼻烟店的杨家后人。“并没有证物记下创始人的名字,但肯定姓杨,满族人。由于没法查到具体姓名,我们只能用重张的杨家后人作为创始人申报了。”曹秀英说。

为啥老鼻烟越闻却越差

  老北京常会说“茶越喝越好,烟越抽越差”。实际上,这句话原为“鼻烟越闻越差”。

  北京民俗学会会员韩硕解释说,鼻烟分“洋烟”、“闻药”和普通烟三类。最早的洋烟以法国和意大利产为最,现已难觅踪影。而“闻药”则是“理门”(见解词)为戒烟、戒毒等人群所定制的中药含量较高的鼻烟。国产烟则是在外来鼻烟基础上加上中药和国产香料制成。高档鼻烟劲儿小,低档鼻烟劲儿大。“有钱人起初都要买好的,上瘾后则需要劲儿大的,只能改闻档次低鼻烟。”韩硕说。“鼻烟越闻越差”也就是从此而来

闻闻鼻烟儿就是抽大烟?

  李卫乔装成一个小纨绔,抬着家当去当铺当东西,聊着天,拿出鼻烟,用小勺放在手指上,送到鼻子前,憋了半天没打出喷嚏,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幕。“这玩意儿不就是大烟吗?”这句话,也是天蕙斋柜台售货员们经常听到的。

  “说到这个,就得说说印度的鼻烟了。”韩硕说,现在印度仍在生产鼻烟,“在鸦片战争时,印度曾向外出口含有鸦片的鼻烟,中国旧社会也有过生产含有毒品的鼻烟,但这只是历史上的一段时间的情况。后来的鼻烟,不会含有这些毒品类的东西的。”

东西琉璃厂烟壶缺了魂

  天蕙斋、谦益和鼻烟加工厂从没生产过鼻烟壶。走遍东西琉璃厂,卖鼻烟壶的古玩字画店不下20家,却没有一家卖鼻烟。“鼻烟?您是说鼻烟壶吧?”很多摊主如此回答记者的问题。从头到尾,只有8个摊主说出了“听说大栅栏还有卖的”,而其他的摊主大多摇摇头,“这路东西恐怕早就消失了。”“鼻烟壶漂亮,可里面已经没有末子了,就好像一个人没了魂儿。”1938年来北京闯生活的赵记勋老人说,早年他也吸过鼻烟,“不记得牌子了,这东西也没那么大瘾,但是感冒了闻一下,鼻子顿时通气。”

  而抽鼻烟,并不是电视剧中把鼻烟倒在手指上一吸而入的样子。韩硕介绍,鼻烟壶一般装在随身的小包里,与之相配的还有一个“烟碟”,约稍大于现在的1元钱硬币,讲究用象牙雕成。鼻烟壶的小盖子,过去并不随壶配套,而是特别定制。鼻烟壶深浅不一,定制壶盖,还要定制壶盖上的小勺,用于取出烟末,放在烟碟里,再用手指蘸取。“现在的鼻烟壶,只能当个摆设了,哪里还见得到带小勺的呢?”

瑞典仍流行国内难传承

  虽然在北京难以找到一个真正依赖鼻烟的人,但是在瑞典,“瑞典火柴”目前是世界范围内鼻烟生产的权威企业,在欧洲占有着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有报道称,今年的第一季度,其鼻烟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两成多。在电话采访中,火柴公司合作交流部主管亨瑞克·布莱默先生告诉记者,“确实是这个情况”。目前瑞典约有900万人口,而其中的100万人保持着吸鼻烟的习惯。“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各种烟草制品的销售都有限制,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鼻烟却越来越受到欢迎。”亨瑞克·布莱默说。

  负责推荐北京市第二批“中华老字号”申报的市商务局流通发展处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我也不知道北京哪里还有鼻烟生产了,应该是没有了,也极少有人消费这东西。”

  对于天蕙斋的未来,曹秀英并不是没有想法。“我们计划过几次,能否重新恢复生产。但生产前意味着很大的投入,如今可见的,只有越来越少的人知道鼻烟这回事儿,购买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了。”

  商场仍然将天蕙斋申报,以求获得“中华老字号”的称号,“也许真的申请下来,仍然难以避免鼻烟消失的命运,懂制作工艺的人也很难找到。北京的鼻烟不仅是个玩物,也是一段历史。如果没有个名分保护,真担心过些年这个一百多年的老字号,会彻底被人们忘记。”
天蕙斋  经营鼻烟的老字号商店。位于宣武区大栅栏街路南。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满族人杨氏开设,初名聚兴斋。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大火烧毁。恢复营业后,改为现名。天蕙斋地处3层高台阶之上,一间门脸,3间进深,门面房迎面为一横向柜台,侧墙上悬大匾,上书“香妙心清”,为梨园界名人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人所赠。1960年停业,原址改为大栅栏食品商场。1989年初恢复出售鼻烟业务。1998年冬商场设立天蕙斋鼻烟专柜。
天蕙斋制作的鼻烟,具有清脑、醒目、避瘟、祛痒、消除疲劳和正气等功能。所用烟叶须是山东省兖州磁阳县所产。这种烟叶叶脉细、无粗梗,具有烟味浓、油性大、味柔和等特点。逢收获季节,天蕙斋即派专人采购。烟叶在当地晒干,研成细面,做成“坯子”,然后运往福建省长乐县的陈通记和陈官记花庄去熏头遍,即用福建生长的单花茉莉熏制一个夏季。头遍熏好的烟仅是半成品,称“建烟”。后运往北京右安门外黄土岗,用专养的白茉莉花熏制。每放一次鲜花,熏7~8个小时,如此经过5~6遍,才算成品。天蕙斋自制的鼻烟共分10个档次:一级为高万馨露、二级为万馨露、三级为万鲜露、四级为万蕊露、五级为高万花露、六级为万花露、七级为御制露、八级为茉莉露、九级为双花熏、十级为坯子。清末民初,谭鑫培、杨月楼、俞振飞、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小培、谭富英、王瑶卿、金少山、侯喜瑞、李洪春、丁永利、李万春等梨园界男演员都喜闻鼻烟,多为天蕙斋的老主顾。
闻鼻烟是唤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它有驱寒冷、治头痛、开鼻塞、明目、活血等药物作用。因为闻鼻烟可起到轻度的麻醉作用,以缓解神经紧张的压力,使疲劳的身躯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松弛。

鼻烟的原料主要是晒烟。最初是用自来红(蛤蟆头)的烟面加人一些黄羊粪灰即可。黄羊吃的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因此,黄羊粪对一些疾病能起治疗作用。闻鼻烟的蒙古族人能占其人数的60%。后来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鼻烟的制作方法也更加科学。将晒烟叶原料晒干,粉碎过筛后所得的粉末,即成为鼻烟的初制品。再将初制品以蒸气熏制并加其它香料。如:烟面50克,草豆蔻2克、薄荷冰2克、冰片2克,白芷5克、白檀或紫檀香2克、红花2克、丁香2克、面碱3克,成粉搅拌均匀,分装小瓶或小包,即为鼻烟成品。

鼻烟同卷烟作用基本一样,不但能解烟瘾而且能提神消除疲劳。除此以外鼻烟还具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预防脑炎等作用。鼻烟不象吸其它烟那样刺激肺和气管。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凡用鼻烟的人咳嗽哮喘甚少,没有得脑炎的。

一般来说,闻鼻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不会成瘾。
但凡事都有个度,任何事情过度都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
一种烟草制品。明万历九年(1581)由意大利传入中国。其原料为经晾晒后的富有油分且香味好的干烟叶。制作时,先拍除烟叶上的沙土,再在碾磨上磨细,筛取 100目以下部分,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然后封贮在陶缸内埋入地下,使其陈化一年以上,并窨以玫瑰花或茉莉花增加其香气。用时以手指粘上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消费者主要为西藏、内蒙古等地的牧民。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因为鼻烟放在鼻烟壶里容易发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腊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烟味分五种:膻、糊、酸、豆、苦。鼻烟有紫黑、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气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功效。烟草是由美洲经吕宋(今菲律宾吕末岛),在明代万历年间流传至我国福建的,当时称为淡巴菰或淡巴菇。
  烟草,它和玉米、西红柿、土豆、巧克力并列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发明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才使美洲的烟草逐渐流传至全世界。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科尔蒂斯在1935年于纽约出版的《鼻烟和鼻烟壶的历史》中说,1492年10月12日,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到达萨尔瓦多,当地的印第安人赠给哥伦布的珍贵礼物是金黄色的烟叶。印第安人经常徒步,或是坐着牛车跋涉迁徙,生活十分动荡艰苦,而吸闻烟草不仅能战胜按劳和饥渴,还可以用它医治创伤和疾病。烟草成了上帝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
  1503年(明代弘治十七年),随同哥伦布第二次探险的西班牙修道士帕尼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奇特习俗——吸闻鼻烟。他说,吸闻鼻烟是通过一根细管,一端放在烟末上,另一端放在鼻孔前。在吸闻中,还时常拔出细管,清洗干净。墨西哥和巴西都盛产烟叶,所以墨西哥和巴西的印第安人也有吸闻鼻烟的习惯。后来,葡萄牙殖民者到了美洲,他们发现巴西的印第造卷烟。在巴西,有专业的鼻烟磨坊,将优质烟末掺合玫瑰花等,制成当时世界上层优质的鼻烟。印第安人还以玫瑰木制成研钵和研杵,把优质烟草捣成碎末,并附加香草植物的碎叶,制成气味芬芳的鼻烟。鼻烟时常是热的,用骨制细管的下端插进鼻烟中,而以上端放在鼻孔前吸闻,以承受芳香的气味。这些玫瑰木的研钵、研杵以及吸闻斯烟的骨制细管,都是装饰优美的手工艺品。奥托玛克鼻部族的印第安人采集烟草、含羞草的枝梗切割成碎末,并将其弄湿,使之发酵,然后混合本薯粉制成鼻烟,放在盘里,用右手持叉(骨制,多为鸟形)盛起将鼻烟放在鼻前吸闻。有的鼻烟还掺合红柳、红色硬木、紫杉、漆树等树皮、麝香、树胶等碎末。印第安人用动物的骨、角以及皮革、树皮等制成的美丽的鼻烟壶(盒),是珍贵的手工艺品。
  在公元前一世纪,墨西哥的塔巴斯科州和恰帕斯州是一片原始森林、沼泽地区,盛产烟草。烟草高达六英尺,开浅红色花,叶长三英尺。公元五世纪时,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玛雅古国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玛雅古国的印第安人以燃烧烟草来祭祀他们最尊祟的太阳神。塔巴斯科州是古代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阿兹台克王国,当时的印第安人也以燃烧烟草来祭祀太阳神。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认为,由于墨西哥的烟草在古代是最著名的,而又以塔巴斯科州出产的烟草为最佳,所以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就俗称烟草为“塔巴斯科”了。同时,由于玛雅古国的印第安人从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处,沿着密西西比河往北不断迁移,足迹直到俄亥俄山谷和伊利湖流域,因此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沿岸和伊利湖的附近,都发现了印第安人烟斗的碎片。有趣的是,加拿大北部的爱斯基摩人也有吸闻烟草的习惯。据一些人类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爱斯基摩人以游牧生活为主,食物以肉食、脂肪居多,而又缺盐,因而可能籍助吸烟来帮助消化。
  鼻烟传入中国是在明代隆庆年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清朝赵之谦《勇庐闲诘》中提及,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鼻烟、自鸣钟、万国图等贡礼,进行传教活动,后进贡给皇帝,但从现存明代宫廷档案“利玛窦所献方物”的名单中未见鼻烟的记载。刚传入时中文称为称“士拿乎”、“士那富”、“西腊”、“布露辉卢”、“科伦士拿乎”等,均为外来语译音。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的特点,把“士那乎”命名为“鼻烟”,至此,鼻烟开始有了中国名字。鼻烟传入宫中后,随着皇帝赏赐给大臣们鼻烟以及鼻烟壶,开始向上层社会流入。
  据明代姚露《露书》等史籍记载,烟草原出吕宋,古称淡巴菰、谈肉果、担不归;又由于烟丝色泽金黄,吸闻过多可以醉人,所以亦名金丝醺、干酒等。明初,吕宋国曾以烟草入贡我国。万历年间,烟草开始在福建漳州地区种植。淡巴菰是西班牙文tobacco(烟草)的译音,而西班牙文又是沿用美洲印第安语的tabasco(烟草)。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吕宋国的马尼拉港开放,成为西班牙进行远东贸易的基地。很多西班牙大帆船从秘鲁的利马启航,将美洲的水果、腌肉、胡桃、编结针、良种小鸡以及烟草、鼻烟、鼻烟盒等运到吕宋。同时,我国福建商舶也将茶叶、瓷器、生丝、织锦、珍珠、宝石、水晶、金以及铜脸盆等货物运载至吕宋,和西班牙商人交易,又将西班牙商舶运至吕宋的烟草、鼻烟等辗转运回福建。所以,福建商人也就沿用了西班牙文烟草的译音,称呼烟草为淡巴菰了。
  由于早期的鼻烟均为德国、西班牙、法国和泰国生产的制品(尤以德国为多),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僚及贵族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购买。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广州有商行利用国产的烟叶原料仿制进口鼻烟,自此,鼻烟开始在社会上普及起来。到了晚清末年,鼻烟慢慢被旱烟、水烟、纸烟代替,最终被社会淘汰。
  鼻烟输入中国,大概在康熙时,《熙朝定案》谓“康熙二十三年,圣驾南巡,汪儒望毕,进献方物,上命留西蜡,赐青伫白金”,按西蜡,即鼻烟瓶,似此康熙皇帝,前述虽恶烟草,然于进贡方物中,得留鼻烟,足示其珍爱之意,此时宫廷皇族,盖已盛用鼻烟,观汪灏《随銮纪恩》“七月十五日,皇太子赐鼻烟一玻璃瓶”,竟将鼻烟作宠赐之物。至雍正年间,使用鼻烟之风气更甚,进贡者以是为贵,赏赐者以是为恩。雍正三年,意大利教皇伯纳第尔进贡方物,有各色玻璃鼻烟壶、咖什伦鼻烟罐、素鼻烟壶、玛瑙鼻烟壶及鼻烟,居六十种之多。五年,葡萄牙国王若瑟遣使麦德乐进贡方物四十一种,亦有鼻烟,若干年后,葡萄牙国王若瑟复贡方物二十八种,各色鼻烟壶与鼻烟估有六种。当时皇帝宴会,诸王贝勒大臣以下,皆赐鼻烟与鼻烟壶,以示圣恩广大。而缙绅阶级对于鼻烟好,更可知矣。
发表于 2015-6-1 17: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鼻烟知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丰田汽车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6-1 17: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 21: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解一下“鼻烟”的相关介绍与历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 22: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了解鼻烟知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 0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了解鼻烟知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 00: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长知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 06: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学习一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