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样,好诗词也是改出来的。说到诗词的修改,就会想到历史上有关炼字的典故。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把时间花在佳句的创造上是杜甫的最爱;“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的苦吟劲儿不是一般;“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推敲字词近乎痴迷。
炼字最经典的故事可能要数“推敲”一词的来源。诗人贾岛得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对于到底是用“推”还是“敲”,一时拿捏不准。他骑在毛驴背上反复做推敲的动作,不知不觉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作为当时的大官,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建议他用“敲”字。从此,“推敲”一词流传下来。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他不禁感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传说,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态感。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宋祁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王国维此语可不是信口开河。“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百度词条对于炼字这个概念是这样说明的:“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上面所列举的典故基本上是从意境这方面说明如何淬炼字词的。但是,我认为炼字除了着眼于意境之外,还应包括诗词的语意、平仄、对仗和韵脚等方面。换言之就是,炼字不仅要炼意境,还要炼语意、炼平仄、炼对仗、炼韵脚等。
通过前面所列举的典故,大家已经明白炼意境是怎么回事了,下面我们不再赘述如何炼意境,而着重说明如何炼语意、平仄、对仗、韵脚等问题。
炼语意
这里所说的语意是指单个字词句的意思,不是指整首诗词要表达的情意。单个字词句及其代表的意思是组成整首诗词内容的元素和部件。不要小看了单个字词句的作用,任何单个的字词句语意不明晰,都会影响整首诗词内容的表达。这就像人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出了问题,有了毛病,都会让人极不舒服。单个字词句的语意表达的要求是:
1、不要有错别字。这是写作诗词最起码的要求。不要认为这个事情不值得一提。有些人啊,稍不注意就写错别字。如果诗句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字写错了。如果诗句本来就晦涩,你还一时发现不了。
“秃枝老干著冰凉,坚苦敌寒捕顺光。”(《老树》)
这两句中,“坚”应为“艰”,“顺”应为“瞬”。如果不作“艰”和“瞬”解,句意就不好理解。意思是:“那老树啊,茂盛的叶子全掉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挺立在寒风当中,它艰难地抵抗着寒风的侵袭,捕捉一瞬间的最后的光阴。”表现的是身处逆境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但由于有两个错别字,让人觉得大煞风景。
“原得把酒语芳草。长歌一曲,明朝话娇娆。”(《苏幕遮·江南》)
“原”字有误,应作“愿”,希望的意思。整句是说:“希望在暖意融融的春色里,端起酒杯,话说芳草;放歌一曲,谈论美丽的江南。”错别字很明显,一眼就看得出来。
“托风寄语缠绵诉,唯愿伊人暖梦香。”(《鹧鸪天·托风寄梦》)
“香”字有误,应改为“乡”。意思是:“我把丝丝缠绵交托给风儿,由它告诉我的心上人,希望她做一个香暖的梦。”
王之焕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其中“河”字是传抄中的笔误,原作应为“沙”,且只有作“沙”字解,句意才明晰。因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黄河,都不可能伸向白云中去。只有黄沙弥漫,遮住了白云,才有“远上白云间”之感。后人传抄过程中,由于“沙”与“河”的草书字体相似,便把“黄沙”写成“黄河”了。
2、不要有歧义。歧义就是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歧义不是语意丰富,而是一种表达错误,属于病句。创作诗词时要避免出现有歧义的字句。
“祖母生宣统,今年九五尊”,这两句就有歧义。一种理解是,祖母生于清朝末年宣统年间,今年九十五岁了。
一种理解是,祖母生下了宣统皇帝,她是皇太后,今年又当上了皇帝,成了九五之尊。写这两句诗的人,是当代人,不姓爱新觉罗,所以这两句诗的本意是第一种理解。但是由于处理不当,出现了歧义,容易让人产生第二种理解。
有人写了一首诗,标题定为《香港回归》。乍一看,以为写的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盛事。但一看内容,却又不是,写的是近段时间去香港旅游、购物,然后买票乘车回家的经历。整首诗写得文不对题,要么是故弄玄虚,要么就是纯粹无知。
3、不要生造。词语是约定俗成的,某个词语读音和意义的存在是得到人们认可了的。现代人写诗填词当以现代汉语词典作为选用词语的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录的诗语,或者在百度词条中根本就搜索不到的词语,最好不要用,否则就是生造。如果你硬性地生造词语,并且写进诗词中,一般情况下,没有人能够理解。
“坦途及汉外,大道进京城。”其中“汉外”一词应该属于生造,因为遍查字典词典和百度词条,都没有这个词语。什么意思呢?根据这两句诗,可以大致理解“汉外”一词的意思就是天外,很有可能作者是截取“霄汉”这个词中的“汉”字再缀上一个“外”字组成词语。
“若还依梦意,误我见升星。 ”“升星”一词也应该是生造。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原文没有注释,字面上的意思是:如果对那甜美的梦依依不舍,就会耽误我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阳。换种说法就是,那一夜我睡得很香很沉,以至于睡了个老天光,连太阳升起来都不知道。“星”应作太阳解,而不是指星星。太阳是宇宙当中的一颗恒星,把“星”解释成太阳应该是对的。所以“升星”就是升起太阳的意思。理解倒是可以如此理解,问题是字典词典中查不到这个词,不容易被人接受。
无论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当中有些连绵词,诸如“仿佛”“缱倦”“朦胧”“玲珑”“芬芳”“纷纷”等,这些词是不能掰开单独使用的,但是偏有一些人掰开来用,这同样属于生造。
“陈酒不能当执友,豪歌怎会理情朦。”其中“朦”是从“朦胧”这个连绵词中掰开来用的。“朦”字和“情”字一起组成“情朦”也不行,更是生造。
“年来农事早,春到野花芬”。“芬”字是从“芬芳”一词中拆开来单独使用的。令人难过的是,如此写诗用词竟然还有一百二十一个人点赞!
“不问平生热力纷”、“白发催眠懒梦耘”。这两句中的“纷”“耘”都是凑上去的,然而“纷”和“”都不能单独使用。
有错别字、生造词语、出现歧义都会造成语意不明晰,锤炼字词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些情况。
炼平仄
格律诗是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的,写作格律诗的时候,首先就要按格律进行,处理好诗句中的“替”“对”“粘”,不能出现“失律”的情形。在炼字环节,要反复检查、审视每一句诗的声律合不合乎要求。平仄不合的字词要及时调换。
下面我们用一首习作来说名这个问题:
送友人南下
熙风扶醉柳,新雨洗尘烟。
跑马平沙路,行舟虎渡前。
豪情移北海,壮志笑南天。
寄语他乡客,不应负华年。
这首诗表达的是对在外闯荡和打拼的朋友的勉励,属于新韵五律平起不入韵式。正格诗谱排列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先不管这首诗内容、意境、对仗、韵脚如何,单看它是否合于平仄。通过逐字逐句比照,发现最后一句“不应负华年”中的“华”字出律了。
问题找到以后,就要动手修改。从最后一句的平仄格式看出,第四字的位置应为仄声,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仄声字。“华年”意为美好的年华,也就是年轻时候。而哪些词语是表示年轻的呢?我们知道“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这几个词语都包含年轻的意思,因此我们就在这几个词语当中来选:“幼年”形容太小,与闯荡、打拼联系不大,不能用;“青年”的“青”是平声,一票否决;“壮年”有点老气,且与前面重字,也不能用。选来选去,最合适的是“少年”一词。这样一来,最后一句就炼成了“不应负少年”。
炼对仗
对仗在格律诗中既是一种句式,也是一种修辞方法。对仗句是由字词构成的,所以炼字过程中要察看对仗。我们有些人写作格律诗不讲究对仗。即使知道格律诗有对仗规定,但由于水平受限,也写不好对仗句。我们仍然以上面的习作举例分析如何淬炼对仗:
送友人南下
熙风扶醉柳,新雨洗尘烟。
跑马平沙路,行舟虎渡前。
豪情移北海,壮志笑南天。
寄语他乡客,不应负华年。
格律诗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通过研读,《送友人南下》这首五律的对仗存在老套、失工、合掌等问题。
1、老套:“跑马”和“行舟”有点古董,缺少现代生活气息。现在交通工具十分发达,火车、汽车、飞机已经能够让你一日千里。如果不是在草原上,从北国到南国,几千里路程,一般不用骑马,而是坐车。
2、不工整:“平沙路”是个偏正式短语,“虎渡前”是个介词短语,“路”与“前”不对仗。
3、合掌:出句“豪情移北海”与对句“壮志笑南天”实际就是一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短短八句诗变成了七句,白白浪费了一句。
怎么改呢?作者在知道问题所在以后,做了这样的修改:把“跑马平沙路”改成“相会平沙上”,“行舟虎渡前”改成“挥别虎渡前”。这样一来,老套和不对仗的问题就解决了。至于合掌句,由于原诗句就缺少灵动的气息,如果留一句换一句,仍然显得呆滞,所以只得另寻出路。
下面是经过作者修改过后的诗,较之初稿,对仗新颖、工整了许多:
送友人南下
熏风扶醉柳,阵雨洗尘烟。
相会平沙上,挥别虎渡前。
豪情何惧苦,勇气尚争先。
寄语他乡客,不应负少年。
炼韵脚
诗歌原是和乐歌唱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今天,虽然乐谱已经失传,但是其音乐性是存在的。而诗歌的音乐性很多时候是靠韵来体现的。韵的存在,一是便于诗歌朗读和记忆,二是增强诗歌内容表达的感染力。无韵诗歌可以不考虑韵的问题,但是有韵诗歌在创作实践中,作者不得不考虑韵的问题。较之于其他诗歌体裁,格律诗对韵的要求更加严格。有人说,不讲平仄就不叫格律诗。也可以这样说,没有韵同样不叫格律诗。所以,炼字的内容中还应包括炼韵。
格律诗的韵忌比较多,有“出韵”“撞韵”“挤韵”“重韵”“同音韵”“倒韵”“僻韵”“哑韵”“三连”等说法。我们创作格律诗使用韵字的时候要尽量考虑这些韵忌。一首格律诗写好以后,就要反复淬炼韵脚字。
下面是一个诗友的习作,我们来看其中的韵有哪些问题:
地北天南一线牵,闻歌网海叹红颜。
高山流水声优雅,大吕黄钟韵谨严。
雨润春花情缱绻,风拂杨柳意缠绵。
因何才俊无名气,难遇孙阳少外援。
1、犯撞韵忌:颈联出句“绻”字撞韵;
2、犯挤韵忌:诗中“南”“叹”“缱”“缠”“难”等字挤韵;
3、犯同音韵忌:“颜”“严”同音,未间隔使用。
4、犯三连忌:韵脚字“颜”“严”“绵”“援”声调都是阳平,且连续使用,未错开。
5、犯哑韵忌:其中“缱绻”读音不响亮,两字连读容易失音。
因为问题较多,这首诗修改起来困难较大,所以不做修改讲析了。
综上所述,炼字是个系统活儿,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炼字不仅要考虑到诗词的意境,还要涉及诗词的语意、平仄、对仗和韵脚。
文章来自(诗词吾爱)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