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22 21: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TOP5 《江湖豪客传》施耐庵其人是否真实存在,尚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关于施耐庵的墓志及生平传记却早已现于文人墨客笔端。据明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人支伟成《吴王张士诚载纪》所附《耐庵小史》,施耐庵在元至正间开始创作《水浒传》,当时即取名为《江湖豪客传》。倘若记载属实,那么这部《江湖豪客传》即应为《水浒传》的真正祖本。但施耐庵所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可能是供书会说话人作说话底本之用,因此水浒祖本的话本性质很明显。现今存世的各版《水浒传》虽屡经删增润色,但仍不同程度保留这样的痕迹。如“话说”、“且听下回分解”正是说话人在开场与结尾时的常用语,而开篇及中间的诗词韵语乃是供说话人演唱所用。之后经罗贯中润色修改、整理编次,方才形成了与我们今天所见相近的、真正意义上的祖本。不过,《江湖豪客传》只见于文人笔记,尚无十分充足的证据,更无实物书籍的现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欺世盗名的伪作,故尔其权威性、真实性尚存疑点。接近指数:7.5 TOP4 郭武定本“郭武定本”是由明武定侯郭勋主持刊印的著名水浒善本。郭勋乃是明开国功臣郭英之后,袭封武定侯,因政治上善于投嘉靖帝所好,官运亨通,“进翊国公加太师”。郭勋雅好诗书,尤喜刻书,所刻之书样雠精美,刻工精致,史称“武定板”。明·张凤翼就曾盛赞:“(水浒)刻本唯郭武定为佳,坊间杂以王庆、田虎,便成添足,赏音者当辨之。”“郭武定本”在水浒版本演变过程中占有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地位,被许多专家学者视为最接近古本水浒的修编版水浒,甚至被不少学者推崇为水浒祖本。张国光先生《〈水浒〉祖本探考》一文明确指出:“嘉靖中刊行的郭勋本,即是他的祖本,当系郭勋指使门客所为,成书时间,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戴不凡先生根据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施耐庵其实并无其人,极可能就是郭勋门下御用文人的托名。”“郭武定本”即为水浒祖本,显然有失偏颇,但“郭武定本”作为水浒祖本与之后盛行各版水浒之间的分水岭地位却毋庸置疑,因此从它在水浒版本演变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来看,亦可当作水浒的一个祖本来看。接近指数:8.0 TOP3 郎瑛所载的“施耐庵的本”明代郎瑛(1487—1566)在《七类修稿·卷二十三》中所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郎瑛为避免读者错会“编”与“著”的关系,特地解释“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并明确指出“《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宋江》,即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即《水浒传》。“的本”,含有“领属”及“标的”之类意思。当时杭州的瓦子、勾栏中,流行的《水浒传》本子可能有多种,但属于施耐庵所编撰的本子最好,终于流传下来,成为后代《水浒传》的祖本。郎瑛是钱塘(即杭州)人,家住望江门景隆观侧,是一位藏书家兼著作家。除了上面已提及的《七修类稿》外,他还著有《青史袞越》与《萃忠录》。由这样一位不同一般的杭州人来说杭州事,自然最有权威性。明·钱希言在《戏瑕》中也有相关记述:“微独杂说为然,即《水浒传》一部,逐回有之,全学《史记》体。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今坊间刻本,是郭武定删后书矣。”这里所说的‘文待诏诸公’,即明代中期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的文征明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据《明史》记载,他们在学业上互相切磋、互相规劝、互相推誉,是过从甚密的挚友。“他们听人讲说的‘宋江’,不是一般的宋江的故事,而是指以宋江为中心人物的《水浒传》”(竺青、李永祜《〈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问题新议》)。郎瑛所记《宋江》与文征明所听“宋江”可能并非同一版本,但都是已脱离了单本意义上的《宋江》,具备水浒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学《史记》体的《水浒》。而且从“今坊间刻本,是郭武定删后书矣”的记载来看,郎瑛及钱学希所言的《水浒》是“郭武定本”删改前的、具有原汁原味、祖本意义上的水浒。至于郎瑛所记《宋江》与同时代高儒所录的《忠义水浒传》是否同源而出,孰先孰后,谁才是郭武定本的参考原本,尚待考证。郎瑛所记《宋江》是学界考论水浒作者及成书时段的重要依据,故将其排在三甲之内,但又因其对《宋江》版本信息记录不详,有许多意犹未尽之处,故尔只宜第三之位。接近指数:8.5 TOP2 《忠义水浒传》有关百回本的信息,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百川书志》成书于嘉靖十九年(1541年),由此可见百回本《水浒传》的出现及盛行,最晚不迟于明嘉靖年间(注:嘉靖朝为1522年—1567年)。竺青、李永祜二先生更是根据高儒自述 “读书三世,经籍难于大备,亦无大阙,尔勉成时业,勿自取面墙之叹”,将高府所藏《忠义水浒传》时间精确到了早在天顺之前、至迟成化前期,并结合它带有元代刻书业者行业用语和保存有宋元话本体制胎记的特征,认定此部水浒便是现知所有明代《水浒传》的祖本。此部为《百川书志》著录且原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忠义水浒传》,无疑是一部比郭勋刻本出现得更早的《水浒传》古本,因而成为学界公认的水浒祖本流派之一。接近指数:9.0 TOP1 “郭武定本”所依之本“郭武定本”并非水浒祖本,它的刊刻也是在某一古本基础上删改而成的。正如天都外臣(汪道昆)所言:“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去致语,独存本传。”。那么“郭武定本”所依之本,也就是“重刻其书,削去致语,独存本传”前的水浒又是什么模样的呢?这从明清文人著作中可以窥到一些端倪:天都外臣序云:“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各以妖异之语引其首,以为之艳。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去致语,独存本传。余犹及见灯花婆婆数种,极其蒜酪。余皆散落,既已可恨……近有好事者,憾致语不能复收,乃求本传善本校之,一从其旧,而以付梓。”清初周亮工云:“故老传闻:‘罗氏为《水浒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去致语,独存本传。’”袁无涯在《忠义水浒全书发凡》说:“郭武定本,即旧本,移置阎婆事甚善。”可见,郭勋在重刻水浒时,将书中类似宋元话本中所有的“致语”、“妖异语”等“奇文”,统统删掉,而“独存本传”,并且将“阎婆事”前移,将宋江先遇刘唐后遇阎婆的情节变更为先遇阎婆后遇刘唐,使故事脉络更加清晰合理。“削去致语”、“移置阎婆事”也成为鉴定与郭本渊源的重要标志。竺青、李永祜认为“郭武定本”所依之本正是高儒所记载的《忠义水浒传》,并作了时间衔接上的考证。虽有可能,但史料支持的力度尚有很大缺憾。水浒版本的大量兴盛虽在“郭武定本”之后,但在“郭武定本”之前水浒的版本其实已经初现群版争雄的局面,高儒的笔记很可能只是择一而记,并非系统而录,两者之间并非唯一对应关系,目前也无任何直接资料证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而曾亲见“郭武定本”的晁瑮在《宝文堂书目》卷中《子杂》里,既著录“《忠义水浒传》”,又同时著录“《水浒传》武定板”,则为《忠义水浒传》非武定板《水浒传》提供了有力旁证。郭勋为世袭侯府之家,其先祖与明王朝的缔结者朱元璋同打天下,在朱明王朝建立之后,郭府不论是同皇室内庭还是同各王府之间关系密切,倚仗权势和这些特殊关系,完全具备了收罗天下珍籍奇书的便利和能力。再加之郭氏一门“好聚书为诗,乐与文儒交”,雅好诗书,热衷刻书,经世代累积,藏书定然极其丰富,水浒的真正祖本便有可能藏于郭府之中,这便是“郭武定本”的所依之本。“郭武定本”一出,竟成水浒之善本,为天下诸版水浒所仿效,水浒版本演变从此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真正的水浒祖本反而就此销声匿迹。正如严敦易先生在对水浒版本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明初极少有关水浒的记载,到了明中叶郭勋刊本出现后,才有了多种刊本的盛行。依推测,郭本排版印刻精致,内容合理完善,固然是其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但很有可能郭勋为了推崇“郭武定本”,还刻意隐匿了本已存世极少的水浒原本,方才出现了“郭本独盛,祖本势微”的结果。只可惜,“郭武定本”亦不存世,否则必能解开许多困扰我们许久的谜团。因“郭武定本”对后世影响极大,具有划代意义的里程碑地位,所以它的所依之本可能便是最接近水浒祖本原貌、或者干脆便是水浒祖本的本子。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