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10|回复: 26

[其它] 公不离婆 秤不离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5 08: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作为一套称重量的器物,在我国古代,秤杆被称为“衡”,秤砣则被叫做“权”。《汉书》中就这样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汉语词汇中也就逐渐演变出“权衡”一词。

  相传,杆秤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秤砣有石砣或金属砣。计量单位也因朝代更替而演变,比如古代时十六两为一斤,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为十两一斤。

  提到“权”,意义最为重大的当属“秦权”。历史教科书中说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其中一项即,秦灭六国以后,为统一全国衡制,由官府颁发“秦权”作为官定的标准器,并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通行全国。度量衡的统一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形状看,当时的秦权多为馒头状,顶钮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材质上看,多为铜质,少数为铁制,也有陶制的。

  必须强调的是,秦代颁发标准衡器,是执行“法度量”的。通常一年一校,国家每年严加鉴验,以保重量绝对精确,在领取或借用时,当面校准,不准有丝毫差池。“权”就是校秤砣,亦即标准秤砣。到了唐代,政府专设监校官,衡器经校验后加盖钤印方准使用;明代则由其司马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历朝历代,官方都有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规定不准私造。

  “秤砣虽小压千斤。”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曾对秤砣这样描述:“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也。可见,过去秤砣被民间称为“公道老儿”,实在是形象贴切。在电子秤风靡的今天,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秤砣的演变浓缩了一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它用自身翔实的史实告诉人们:细小秤砣,权衡天下。
发表于 2016-5-5 08: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学习学习了解历史。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08: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历史知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09: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小秤砣,权衡天下。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12: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姓心中有杆秤、秤砣虽小压千斤、、、、、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12: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秤杆秤砣知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12: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哥吉祥!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金菊灵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5-5 16: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18: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历史知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19: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作为一套称重量的器物,在我国古代,秤杆被称为“衡”,秤砣则被叫做“权”。《汉书》中就这样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汉语词汇中也就逐渐演变出“权衡”一词。学习了解了,谢谢分享。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