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摘自百度百科关于领角鸮的介绍。
领角鸮(学名:Otus bakkamoena),小型鸮类,体长20~27厘米。后颈基部有一显著的翎领。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山麓林缘和村寨附近树林内。
雄鸟发出轻柔的升调woop声,及一连串间隔一秒钟的粗哑叫声。雌鸟叫声较尖而颤,为降调的wheoo或pwok声,每分钟约五次,也发轻柔的吱吱声。雄雌鸟常成双对唱。
食性:主要以鼠类、甲虫、蝗虫、鞘翅目昆虫为食。
繁殖方式:繁殖期3~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内,或利用啄木鸟废弃的旧树洞,偶尔也见利用喜鹊的旧巢,巢距地高1.2~5m。通常不筑巢,洞内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6枚,多为3~4枚。卵白色,呈卵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35~38mm×30~32mm,平均36mm×31mm,重17~19g,平均18g。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地理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江苏、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和海南岛。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注:鴞形目 所有种)
谢谢各位师友点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