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40|回复: 5

[转贴] 谈一谈葫芦的口、盖、蒙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6 14: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葫芦虫具从外观上看,由四部分组成,除葫芦体外,还有口、盖、蒙心。

  口:

口实际上就是一个木质或牙质的圆环,粘合在葫芦的裁口上,以便与盖相开合。口的厚薄大小不一,要与葫芦的大小匹配。厚者1.5厘米,外径7厘米左右;薄者只0.5厘米,外径3厘米左右。一般养蝈蝈的棒子葫芦,或养油芦的大型花瓶葫芦,用的口较大较厚;而养斗蟋的小葫芦,就要用小而薄的口。口的质料有别,最常用的是木质口,用紫檀、花梨等硬木做成。用象牙做的口称“牙口”,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价钱甚贵,动辄上百上千,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现存晚清以来的一些高级葫芦虫具,均是牙口、牙盖,十分名贵。如的木质口价亦在20元左右,其中尤以紫檀口最佳。也有人用水牛角做口,不过一般不太受欢迎。不过近几年有人用合成树脂做成的仿牙口倒是有一定观赏性,有的做的相当逼真,价亦不贵,很适合工薪阶层的爱好者。
  口的选用除注意大小厚薄要合适外,还应注意侧面的形状,应与葫芦脖的曲线相配,做到衔接自然协调,可增加美感。
  口的底面一般为平茬,也有的又挖出一圈窄槽,以使葫芦的截口正好陷入其中;或在内侧留出一圈牙子,这样与葫芦粘接得会更为牢固。
  口的内侧一般均为纯圆形,但也有的乍看为圆形,实则稍呈椭圆,只是长短径相差极小,不易觉察出来;盖上的牙子也是如此。纯圆形的口与盖开合为直上直下,开时抠开,盖时压紧。但这种口盖用久了容易松口,盖很容易脱落。所以玩家在拿葫芦时养成了一种固定习惯,要先抓住口盖,忌讳先抓葫芦的下部;否则就会被讥为“外行”。口稍呈椭圆,加上盖后轻轻拧一下,便会产生丝扣的效果,这样就会万无一失。这种口的内侧也不是上下垂直的,而是上小下大,稍有倾斜;盖上的牙子也稍稍外撇,拧上后才能相互扣紧。不过椭圆形口的长短径相差不能太大,一般为0.1厘米;太大而为人看得了为有碍观赏矣。

盖:

盖相当于葫芦虫具的“门”,打开盖则鸣虫出;鸣虫入内则将盖合上。所以盖是控制鸣虫出入的“机关”。一般所说的盖也包括蒙心,是盖与蒙心的总称;但也有不用蒙心的盖,如瓢盖。
  盖的形状很象一个倒扣过来的小茶碗,中空,“碗底”也是透空的,为一圆形孔,谓之“瓮肚”。盖的下部(即“碗沿”的内侧)有一圈凸起的牙子,正好与口的内径一样大,可紧紧地扣合在一起。盖的上部(“碗底”)和侧面(“碗沿”的外侧)各有一圈凸纹,作为装饰。盖的外径比口的外径小1-1.2厘米。盖的质料常见者有木、牙、瓢三种,前二种均应与口的质料相一致,即木口用木盖,牙口用牙盖,否则便显得很不协调。瓢盖与木口、牙口均可相配。用作畜养蟋蟀的葫芦,盖上的“瓮肚”大小是不同的,一般分小、中、大三种。“小瓮肚”直径1厘米,“中瓮肚”直径1.5厘米,“大瓮肚”直径2厘米或更多。“瓮肚”为出音口,大小不同,发出的鸣声音色是不同的。行家认为,“小瓮肚”因口最小,鸣声不易全部直接传出,要在葫芦内回荡再三,听起来有低回宛转的感觉,也较多变化;“大瓮肚”出音较响亮,但欠缺变化和回旋之致。蟋蟀葫芦盖的高矮也有别,高者谓之“高盖”,矮者谓之“平盖”,一般后者居多。平盖厚1.5厘米左右,口盖相合后,从外观上看,盖与口的厚度上相等。高盖的厚度约为平盖的2倍,呈馒头形。装有高盖的葫芦头重脚轻,重心不稳,所以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
  蝈蝈葫芦的有两种,一种是与口相配套的木盖或牙盖,另一种为瓢盖。蝈蝈葫芦的木盖与蟋蟀葫芦稍有不同,其顶部(“碗底”)并不需先挖出“瓮肚”,再罩以蒙心,而的直接在“碗底”上钻出5-7个圆孔,作为出音口,因此是没有蒙心的。瓢盖的做法很简单,即用干透的瓢葫芦,锯成大小适中的圆片,将四周用砂纸打磨干净,再在上面名上几个眼作通气、传声的通道即可。要选皮质厚的瓢葫芦,笔者曾见过厚约3厘米的瓢盖,不过这种瓢葫芦极少见,需专门培育。瓢盖的下部中央要挖出有弧度的内陷凹槽。瓢盖的钻眼也颇有学问,眼的多少、大小、间距都有讲究。从眼的数量上说,有五眼、七眼、九眼之分,其中又分为“紧五眼”、“紧七眼”、“松七眼”等。“紧”是指眼与眼之间的距离小,“松”指眼与眼的距离大。紧眼盖发音较集中、圆润,松眼盖发音较松散。同一个蝈蝈葫芦,安上不同的瓢盖,发出来的音色有差别。有经验的玩家常同时备用几个不同眼数的瓢盖,根据蝈蝈的鸣声特点,选用合适的盖,以获得最佳效果。瓢盖虽制作简单,取材容易,但其身价并不低。行家畜养蝈蝈,全用瓢盖,不屑于使用木盖乃至牙盖。他们认为瓢盖质软,发音柔软浑厚,较多共鸣声;而木盖或牙盖质硬,出音便也较为生硬,共鸣不足。此中究竟有无道理,笔者尚不得而知,只等名家指点了。

蒙心:

蒙心是葫芦虫具最上端的一个组成部分,粘接在盖的顶部,覆盖在“瓮肚”,蒙心的用料一般为椰子壳,较高级的用角牙、玳瑁、翡翠、玛瑙等做成。蒙心的造型和图案,花样极多,难以尽述。但就其基本外形来说,可分为高、平、立体三种。平蒙心最常见,为一稍向上凸起的圆形薄片,多用椰子壳、牙片、玉片制作。椰子壳棕色,质地十分坚硬。以之做蒙心,一是取其颜色与硬木口、盖的颜色相近,组合起来显得较为协高,二是很结实,不怕磕碰。另外椰子壳呈形形,随意取其一片做蒙心,自然呈上凸状,曲线优美,不需作太多加工。椰子壳取材方便,玩虫者自己动手制作很容易。其法将椰子壳上面的一层毛状物打磨干净,锯下大小适度的圆片,再用锉将四周边缘打磨薄一些,即可在上面镂刻出中意的图案,最后用砂纸通体打出亮光,即可与盖粘合在一起。平蒙心常用图案有字、团寿字、轱辘钱、六星、葡萄、梅花、山水等。不论何种图案,为保证出音效果,镂空部分均需占相当比例;镂空部分的多少及是否均匀,与鸣声效果有直接关系。一般认为,镂空部分愈多则鸣声愈响亮,反之则发音不足。讲究的平蒙心下面还衬以一层铜纱网,以防鸣虫的肢、须由蒙心的空眼处伸出,受到损伤。
  高蒙心系一岗状圆柱体,径约3-3.5厘米,高低不一,低者不到1厘米,高者约3厘米,颇似一个雕凿精致的小圆笼。其中以玳瑁制成者最为珍贵。玳瑁是一种龟状的海生动物,其甲壳有褐和淡黄色相间的自然花纹,既可入药,又可作装饰口,古有“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润泽苦濡”(《淮南子·泰族》)之誉,与玉珠并列,并视为华贵的象征。古代将玳瑁装饰坐具的盛宴称作“玳筵”,画作玳瑁花纹的屋梁称为“玳瑁梁”。玳瑁的甲壳经煮制后可变得十分柔软,能压制成各种形状。高蒙心就是经过压制再加雕刻而成的。玳蒙心在原有自然纹路的基础上,运用浮雕、镂雕的雕刻技法,雕出种种花纹图案,极有立体感。高蒙心亦有的象牙炎之者,或以玳瑁、象牙等多种材料镶嵌而成者。如有一种高蒙心,上部刻一条昂首蜷曲的巨龙,乃玳瑁而为;周围镶有用象牙雕成的白色浮云;龙口嵌入一粒黄色宝石,整体结构严密,浑然天成,色彩斑澜,极为生动。现存的一些清代葫芦虫具的蒙心,几乎全是这种高级制品。
  立体蒙心实际上就是一尊微型雕塑,只在底座上雕出若干通道,借以传声。这种蒙心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用料也很讲究,几乎全为牙质。如肖代“五子鸡笼”蒙心,上雕五只栩栩如生的鸡雏,围于母鸡的左右两侧,或低首觅食,或东张西望,或低首与鸡妈妈窃窃私语,稚态可掬,极富生活情趣;最外面又雕有一只鸡笼,可以拿下。别有“双龙戏珠”蒙心,龙身相互缠绕,摇首摆尾,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立体蒙心已超出了通气传声的实用目的,更多地具有观赏审美的价值。当然,这种蒙心都是出自雕刻艺人之手,不是一般玩好者自己动手做得来的。
  高蒙心和立体蒙心的取材多花草、人物、动物及几何图案。其中最常见也最受推崇的是龙戏珠图案,或只龙,或双龙,或五龙;其次是梅花、莲花、松鹤、八仙等。根据雕刻手法及艺术效果之不同,这些题材又有动、静之分。所谓“动”是旨图案的某些部分是可以活动的。如刚才提到的双龙戏珠立体蒙心,和另一具晚清蟋蟀葫芦上的五龙戏珠高蒙心中的龙和珠,均是可以活动的,只要稍微动一下葫芦,便会珠翻龙腾,云浮水动,整个画而随之活跃起来。静蒙心的取材一般是花草图案,最多的是梅花,工艺水平比前者稍逊。
  近些年由于制作蒙心的珍贵材料不易得,有人以有机化学制口代之,如用赛璐璐代替玳瑁,用白色题材仍袭传统,缺乏创新。
  
口、盖、蒙心的选用都要注意与葫芦体相配,不是愈名贵愈好,也不是愈粗大愈好。如葫芦粗而矮,应选用较薄的口、盖及平蒙心;好葫芦较高大,则选用较厚实的口、盖,配以高蒙心。要做到上下比例匀称、轻重适宜,观赏起来才能产生美感,用起来也较顺手。
发表于 2016-10-16 18: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席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6 18: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好!了解学习有关葫芦的知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7 06: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葫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30 12: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锦灰屑于2016-10-17 22:34发表的:
知识帖
上次茶馆搞活动没仔细看看,再来学习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