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砸泥底
畜养蟋蟀的葫芦还有一道工序——砸泥底,即在葫芦的底部填以泥土。蟋蟀自古被视为阴虫,在自然界生长于泥土之中,喜阴凉。古代蟋蟀谱中有所谓“填盆法”,即现在所说的“砸泥底”,蟋蟀罐在正式使用前,这一步骤是不可缺少的。冬季畜养蟋蟀,要装入葫芦,揣进怀中,温度较高,也较干燥,显然不符合它本来的生活习性。对蟋蟀来说,不论斗虫还是呜虫,都必须符合它们的生活规律。于是玩家就学习养斗蟋的办法,以砸泥底作为一种补救措施,为虫创造一个较为接近自然的环境,以利其生长。经验表明,葫芦不砸泥底畜养蟋蟀,容易焦须焦爪,甚至干热而死,寿命较短;砸上泥底,按照民问的说法,蟋蟀能够接触“地气”,生长较为正常。
古代蟋蟀罐砸底所用的泥,不是一般的泥巴,而是几种材料混合而成的。其配方有的较简单,有的则相当复杂。简单的只陈石灰与瓦泥二种,筛细后以天然水混合。复杂的则有琉璃瓦面、蚯蚓粪、苏薄荷、黄土、童便、陈灰、青苔等,过罗后以江米汁混合之。为蟋蟀葫芦砸底所用称之为三合土,即黄胶泥、细沙、陈年石灰各一份,以雨水和成。石灰愈陈愈好,最好上笼蒸透,以去其燥热之气。三者一定要掺匀,和透,揉成而团状,填实,抹平。石灰、胶泥、细沙的比例不是绝对的,要看沙的粗细及泥质的黏性决定。行家认为,砸上泥底后应该有这样的效果:泥底干后,倒进一些茶水,涮后马上倾出,余沥若能慢慢渗入泥中,最佳。如渗水过速,说明沙过多,可适量加入石灰、胶泥。如渗水极慢,甚至不渗水,说明石灰太多,可再酌量加入一些细沙。砸底前可先作几次试验,确定三者正确比例后再正式砸底。当年的老北京人砸底用的气合泥稍有不同,足黄土、黑土、石灰混合。有经验的人要到皇城根的河岸边去取土,碾细过罗,喷上水浸一昼夜,然后用小木棍细细地敲打,经七次细打后砸入葫芦中。据说北京皇城根泊岸的土巾含有汀米汁,以之砸底,可保永不开裂脱落。
与蟋蟀罐的泥底不同,蟋蟀葫芦的泥底并不是水平的,而是与葫芦底部成一定角度的斜面。为什么要抹成斜面呢?笔者曾向玩家探其究竟,竞无一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思之再三乃至再四,于某年某月某日突然灵光一闪,似乎觅得了其巾的奥妙,欣欣然日:“吾知之矣!”
泥底何以要有一定的角度?角度对蟋蟀的生活会有影响吗?我们知道,泥底的角度总的来说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足水平的,要么是一个斜面。斗蟋的罐底都是水平的,没听说有斜面的,何以然?因为蟋蟀罐都是直讧放置,蟋蟀也是水平趴在罐底上,所以砸的泥底只需水平,不需有什么角度;说个笑话,除非你的蟋蟀喜欢爬墙,那样你就得把三合泥抹在罐壁上——“泥底”变成了“泥墙”!
养鸣虫的葫芦与养斗虫的罐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即罐是始终直立的,而葫芦有时直立(比如把葫芦放在托上),更多的时间则是横放的。因为大部分葫芦底部不是那么平,竖放容易摔倒,所以行家除非特殊情况一般都是把葫芦横着放置的。据我揣测,葫芦的泥底抹成斜面,正是为了适应这两种情况而想出来的一个“万全之策”,也就是说,它可以使蟋蟀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接触到泥底。可以想象,如果泥底抹成水平面,当葫芦竖放时,蟋蟀可以处在泥底上;而当葫芦横放时,这时的泥底就会处于垂直状态,蟋蟀势必难以存身。尤其我们要考虑到玩家都有随处携带葫芦的习惯,当葫芦放在怀中时,由于身体活动的关系,葫芦不可能处在一个地方不动,它有时可能是竖着的,也叮能是横着的,也可能是斜向的。将泥底抹成斜面,当葫芦直立时,蟋蟀可以处在泥底上;当葫芦横放时,泥底仍是一个斜面,蟋蟀还是处在泥底上的同一位置上;而当葫芦斜向放置时,泥底正处在水平的位置上,蟋蟀仍然在泥底上。正是根据这种原理,我们有理由认为,泥底斜面应与葫芦底部成45度的夹角为最佳角度,可以保证蟋蟀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均可处在泥底的同一位置而不受影响。如此说来,这种看似难以让人理解的设计,实则有很强的科学性。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葫芦的泥底问题可以采取一个灵活的态度,倘若你没有随身携带葫芦的习惯,又正好是一个矮身葫芦,那就没有必要抹成一个斜面的泥底,用一个水平的泥底就可以了。比如下图中的漱盂式蟋蟀葫芦,底很平,一般都是竖放在桌上,很稳,就不需要斜底。
泥底除了适应蟋蟀的生活习性有利其生长外,对其鸣声也是有影响的。行家砸出的泥底,中央稍稍凹陷,呈汤匙形,四周与葫芦内壁相接的地方既结合紧密,又十分光滑。蟋蟀在葫芦中只能居于“汤匙”的底部,正对着葫芦口的中心点,这样鸣声便能充分发出。另外泥底的厚薄亦应根据葫芦的不同造型和大小而有所区别。据笔者已过目的葫芦叮以看出,凡葫芦粗而矮者,泥底较厚,约为葫芦下腹的二分之一至二三分之二;凡葫芦高者,泥底反而较薄,约为葫芦下腹的三分之一。粗矮葫芦共鸣性能差,泥底砸得厚一些,蟋蟀所处的位置距葫芦口较近,鸣声比较响亮;细长葫芦易产生共鸣,泥底过厚,葫芦内的容积变小,反而会破坏其共鸣作用。砸底有很高的技巧性,一般玩虫者不敢自己动手,要请行家为之方才放心。据说砸一个泥底尚需数元钱,好的则需十数元,有人专司其业。砸泥底所用的工具是一根木制或金属制的网棍,一头呈球状,用以将泥捣实;一头颇似老太太的尖足,用以抹泥或修整。行家砸出的泥底不但出音好听,且不裂不散,十分坚固。现存的不少晚清葫芦,虽时过百年,泥底仍完好无损,便是明证。
砸底之后,还有一道与之相配合的工序,即涮里。涮里是用一种特制的紫红色液体,涂抹于葫芦的内壁,既对葫芦起保护作用,也对蟋蟀有清热效果。配方中有i种材料:孩儿茶、白芨、石榴皮。这几种都是中药,孩儿茶有清热解毒、强身健体之效;石榴皮味苦,能保护葫芦内壁不受蟋蟀的啃噬;白芨黏性极大,与孩儿茶、石榴皮溶在一起,涮里后不易脱落。方法是将三种材料各一份加水熬煮成浓稠状,倒人砸过底的葫芦内,轻轻晃动,让液体均匀地涂在葫芦的内壁上,余者倾出。如此反复几次,葫芦的内里就像穿上了一层紫红色的内衣,十分艳丽。三种配料的比例可以稍有变化,孩儿茶放得多一些,涮里后较浓艳;石榴皮放得多一些,则颜色发黄。
铜胆
砸泥底只有蟋蟀葫芦才需要,畜养蝈蝈的葫芦是不需要砸底的。不过蝈蝈葫芦也有一个蟋蟀葫芦所没有的附件——胆。“胆”是京津一带玩虫者的通俗叫法,其实就是一个用铜丝弯成的簧,形状很像盘状蚊香,卡在葫芦口的内侧。当蝈蝈呜叫时,铜丝受到振动,便能产生共鸣的效果,使鸣声更加好听。胆的另一个作用是做葫芦的“栅栏”,将蝈蝈挡在葫芦的腹部,不让。岜爬到盖前来,以防伤其肢须。不过就大多数玩虫者所用的胆来看,只剩下了后一个作用,共振的效果基本上起不到了。无怪乎有人认为胆的作用只不过充当挡蝈蝈的篱笆而已,根本不知道还有调节音色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做胆用的铜丝为软铜,共振性能太差,甚或没有;二是铜丝太粗。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这种胆放与不放,蝈蝈的鸣声没有什么差别。
要使葫芦胆真正产生共鸣效果,增加鸣声的优美,要注意三点:一是必须用响铜的铜丝制作。这种铜较硬,有很强的弹性和共振性,打击乐器中的铜锣、铜钹都是用这种铜做成的。一般黄铜较柔软,共振性能甚差。检验是否响铜,可将铜丝用力折弯,如能恢复原状,则可;如不能还原,则不可。二是铜丝不宦太粗,太粗则鸣声难以使其共振起来。铜丝的直径不能超过0.5毫米。三是胆的圈数愈多愈好,每圈之间的距离为1毫米较为合适。闪为在音量一定的情况下,圈数愈多,铜丝愈长,则愈容易引起振动。
市场上卖的葫芦胆多为上面所说的软铜盘成,根本没有共鸣效果,不如找到合适的铜丝,自己动手盘制。用尖嘴钳子将铜丝弯成蚊香状,中间的轴不要太长,一般为2—3厘米,但也有的葫芦比如细长脖的瓶子式,轴就要长一些,主要看葫芦脖的长短而定。铜胆卜在口上后,其下部应处和葫芦脖处,不宜太靠下。胆的最后一圈直径应略小于葫芦的内径,也就是不要靠住葫芦;否则,共振性会减弱,也易挤断虫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