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喜欢养鸟。新得的小鸟,野性未除,必须经由上杠、认食再到认人、学艺,这就是“驯鸟”。将戴好脖套的小鸟用细绳拴到杠上,养鸟人不停用杠子试探,直到小鸟能熟练抓住,自行翻飞到杠上站稳,驯鸟上杠才算完成,这是训鸟的第一步。
北京养鸟历史悠久,从清朝建立便已兴起,至今几百年而不衰,俨然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影响到天津等周边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鸟文化区域。
北京作为清王朝的都城,养鸟自然随便不得,北京人养鸟讲究的很少养杂鸟,尤其是官宦人家和八旗子弟,养的鸟都是那么几种。到如今,北京人养鸟范围渐广,很多杂鸟也受到了京城玩家的喜爱,但是传统笼鸟仍然是北京鸟界的主流。画眉,百灵,点頦,黄雀,红子是北京最传统也是最主流的鸣鸟。画眉本为江南所产,然而因其婉转的鸣声而享誉全国,北京人遛画眉讲究鸟笼见底,遛起来大有北京爷的范儿,百灵可以说全国北京养的最多,也最受北京人喜爱,百灵不用天天遛,方便,善鸣,若是一只十三套的百灵,那身价可就不一般了。在老北京有文百灵,武画眉之说,说的是文人爱养百灵,这是在北方。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有文人养绣眼之说,但北京人很少养绣眼,这是鸟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点頦是宫廷鸟类,以前都是皇宫专门有人饲养,平常百姓是抓得到养不起,呵呵,到现在点頦也是最费钱的鸟,养的好得喂肉啊。红子可以是北京鸟文化中的特色,感觉别的地方养红字的很少,而在北京,红子是养鸟爱好者的最爱,这在北京人艺的话剧《鸟人》中的三爷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有人养红子是给黄雀压口,而很多人养红子是专为听叫,北京养红子讲究有音,因此河南红字尤其受到北京人的喜爱。
再来说说黄雀,现在正是黄雀迁徙的时节,北京的黄雀爱好者么早就跃跃欲试了,黄雀是北京人最喜爱的笼鸟,黄雀好养,爱叫,还能学口,在北京的寒冬,屋里水仙盛开,再听着黄雀的鸣叫,那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现在北京人养黄雀要求三大叫口的已经不多了,但是北京人养黄雀的热情却始终不减,就像北京人对京剧的感情一样,忘不了这个音儿。难怪茶馆里的松二爷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亏待了小黄雀。
北京人训鸟主要是梧桐和交嘴,训铜嘴的不多,可能认为梧桐要比铜嘴更好训,更聪明一些吧。京韵,京味,北京的鸟文化是中国的北派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深厚,醇正,深深地沁入了北京人的心里,历经百年永不退色。
老北京人爱养鸟,调教出好鸟更是人生一大乐事,有鸟为伴,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方式。不过,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里,再也没有了躲进小院成一统的随心所欲,加之人心浮躁,可能多年前繁花似锦的养鸟传统,会随着时代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而逐渐萧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