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71|回复: 2

[转帖] 闲谈火锅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5 23: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和朋友聊天,提到火锅,恰逢看到网络上了一下中国古代的一些逸闻趣事,顺便研究了一下的火锅起源,顺手将查到的一些资料记在这里。

在中国,火锅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有,并不是特指川渝的麻辣火锅,如:
四川麻辣火锅;
重庆毛肚火锅;
广东海鲜打边炉;
广东钙骨打边炉;
香港牛肉打边炉;
上海什锦暖锅;
江浙菊花暖锅;
杭州三鲜暖锅;
北京羊肉涮锅;
云南滇味火锅;
湘西狗肉火锅;
湖北野味火锅;
东北白肉火锅;
东北小肥羊火锅(商业化之后产生的品种)。

全国范围的火锅(泛指以火煮沸烫食食物的做法),有文字记载或是文物为证的,源于以下两种起源说:
1、起源于东汉时期。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
2、起源于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

火锅的雏形,应是商周时期的鼎,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北方寒冷地区,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往往把大量食物一起煮进锅中,趁热吃下。后来,随着周朝诸侯分散到各地,流传开来。形成不同地区之间的火锅形式。

而麻辣火锅,目前在川渝两地有如下几种说法:
1、起源重庆说
2、起源泸州说

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大致如下:

起源重庆说:在这里,火锅则具体所指为麻辣味的火锅。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毛肚火锅的起源和由来,说法不一。据老街坊说:毛肚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吃后按空碟子计价。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吃得方便热烙,所以受到码头力夫、贩夫走卒和城市贫民的欢迎。至于纯粹地道的毛肚火锅,据老重庆们回忆,出现于民国十五年前后,发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长江大桥桥坎下)。当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在南岸过夜,翌日早过江,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据说,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直到抗战时期,较场口街边仍有一马姓老妪开一家专供应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锅,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论价(每匹二分钱)。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锅,毛肚的鲜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赢得食客赞扬。
起源重庆说的另一个依据是讲: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1947年在成都出版的《风土杂志》上发表文章,对重庆火锅做了可信的考证。文中说:“吃水牛的毛肚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劳力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把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至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

起源泸州说:
三国之后,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描写的“金垒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漂,鲜以紫鳞”,实际上就是一种家庭小火锅。在三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叫“五熟釜”的吃法,即将锅分成五格,可以同时烹煮五种味道,这可能就是现在多味火锅的起源。
后经过多方考证,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现高坝二五厂)。
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小米滩在当时是四川境内长江边上的一个很大的码头)。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水(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因为有\"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之说)。船工们吃后,美不可言(在他们心中),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
而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泸州就大多了。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棒棒)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除了那些苦力外,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人相当多,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小米街\"。

结合以上一些资料考证,可以这样总结:
中国的火锅雏形,应是源于中国古代距现在接近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后来传播到各地形成各地特色的不同类型火锅,则经过了2000多年的变化,慢慢形成和近代我们吃到类似形式的火锅。
而近代川渝的麻辣火锅,从学术的角度讲,没有确切的产生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处为蜀都赋,其中的少城,也是成都的简写。不过从习惯上,大家爱说是产生于重庆(这种说法也是重庆火锅或者重庆人提的最多的)。不关是起源于泸州或是重庆,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说法。因重庆的火锅业现在发展非常迅速,所以说重庆为现代火锅的发源地也未尝不可。
发表于 2016-12-6 05: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07: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川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