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
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喀秋莎》被广为传唱,很快成为世界名曲。苏军官兵还由于对心中偶像“喀秋莎”的喜爱,把当时刚刚投入战场的一种威力强大的速射火箭昵称为“喀秋莎”。战后,苏联为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的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因此,很多人认为《喀秋莎》诞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据《敬信志》记载,这是一种误解,《喀秋莎》这首歌实际诞生于张鼓峰事件。在张鼓峰战役期间,斯大林派出了强大的军事记者队伍,拍摄了大量的纪录影片与新闻照片,并写出了许多战地报道。当时,正值夏季,张鼓峰四周漫山遍野盛开着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样,飘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中,从日本海吹来轻纱一样的薄雾——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把它谱成了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好像为朗朗上口的歌词插上了翅膀,但这首歌在当时并没有流行起来,而是在此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伴随着隆隆的炮火流传开来。
几十年前东北地区深受前苏联影响,有很多俄式建筑。小时候我们家住的就是俄式楼房。在现今大兴土木已经荡然无存,全市只剩下两栋俄式建筑。从高处俯视三角形,我们管它叫三角楼。当年是鞍钢独身女职工宿舍。我们上学时学的外语是俄语,前苏联歌曲很流行,最熟悉的旋律还是(喀秋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