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虫的人除了每年都想拥有几条\"将军\"级的好虫外,养虫的好盆当然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东西了.那么什么样的盆才是所谓的\"好盆\"呢?于是------众说纷纭,花样百出.到最后有几种还算站的住脚的说法被流传了下来.其中\"养虫的盆一定要老盆\"的这个说法至少在杭州地区被绝对的肯定了,唯有一人在经过实践后这个说法被否定了(当然是个人范围内的否定,并没有流传开来),不用说,这个人就是我了,所以也就有了本篇识盆误区之老盆为上说!
先来说说老盆的优点,对了,必须先注解一下我在这里说的\"老盆\"的定义.我在这里所说的\"老盆\"并不是指那些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该叫\"旧盆\".在杭州地区一般用过5年以上的盆都被称作\"老盆\".10年以上的东西都被视作珍宝.好了,话说回来,来说老盆的优点:
第一:由于年长日久,盆内的\"窑气\"已丧失殆尽.虫在早秋入盆后不会因为\"窑气\"的毒害而上火结便,导致食欲不正,严重的甚至脱水而亡!
第二:由于养虫数十载,盆肯定经过原主人的治理,所以无须再经过烦琐的治理过程.稍摆弄一下就可以养虫了.换言之,能弄到这样的盆就是弄到了一手现成的\"活盆\".说的稍专业一点就是由于煮盆的次数较多,水煮沸后通过盆壁内的空隙,使得盆壁内的空隙比较通畅,间隙大小比较合理,通气保湿的效果较好.
第三:即使进入晚秋渐凉的天气,老盆不会像新盆那样大暑大寒,恒温效果很好,当然一些薄壁的例外.
第四:包浆漂亮,杭州人习惯煮\"茶老\",也不管那究竟是包浆还是茶垢,反正只要是黑不溜秋的东西都是康熙皇帝用过的.
综上述四点\"老盆\"的思想在杭州人的脑海里是根深蒂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大堆的\"老盆\",所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杭州盆具市场的\"老盆\"身价倍增,而新盆无人问津.所以卖盆的商家也开始花样百出了,什么红茶煮啦...擦鞋油啦...打蜡啊...总之为的就是卖个好价钱.
自玩虫以来,不断能听到有关新盆怎么处理的问题。这个话题是除了关于“虫品”优劣的问题之外,被广大虫友讨论的最多的话题了,也是一些刚入门的朋友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些刚买了新盆正束手无策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段话听起来有些拗口。总言之,到目前为止我似乎并未听说过一个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方法来处理新盆。唯一能见到的是大家争的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到最后互相用言语攻击的还算是比较有涵养的了,大打出手的并不在少数。所以------在这里我并不想与任何人有所争执,只不过把我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来说给大家听,希望能给大家有些启发,如果在接下来的言语间得罪到了哪些人,我只能说声抱歉,我只对事并不对人!
首先来说说新盆为什么不能养虫?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有些“蠢”。只要养过虫的人都知道新盆养虫70%的虫要死的,那为什么呢?
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干燥:大家都知道蟋蟀盆是用火烧出来的,那用火烧出来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干燥是肯定的,随便做个试验就可以测试盆的干燥程度了。取一个新盆------取几张餐巾纸用水浸湿后挤干------分成两份------一份放入盆内盖好盖子------另一份就随便放在室内的桌子上------3个小时后你会发现桌子上的餐巾纸团并没什么变化(我是指干燥程度),而放在盆内的餐巾纸团干燥程度就高了,并且可以将盆底打湿一大片,这就说明新盆是相当干燥的,因为餐巾纸放进去之前是被挤过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些打湿盆底的水不是从餐巾纸上自动流过去的,而是靠盆身的干燥吸附过去的。再夸张一点说就是新盆就好比是一块比较硬的“海绵”。那么大家想想虫子要是在里面会怎么样呢?保持水碗里有水就可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盆子会抽干水碗里的水当然也会抽干虫子体内的水。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没达到一个盆子会区分哪里的水该吸,哪里的水不该吸。所以用没处理过的新盆养虫大多数都会脱水而亡,少部分有幸不死的也都是些食欲不正,排便不畅,有气无力的东西。
第二:窑气:这个所谓的“窑气”很容易被大家误解。通常都与第一点的干燥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这“窑气”指的是盆在焙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气体”在盆冷却后又被重新吸附到盆壁内细小空隙中的气体。这些气体往往在盆内程缓慢释放状,它必须通过盆壁的空隙与外界空气的有效交换才能得到释放。当然,不管怎么释放,毒死人是不可能的,但要想毒死个虫子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第三:盆碱:盆碱在南盆上表现的还不是很强烈,北罐就惨了,不用拿什么PH试纸去测了,霉雨天过后那一层白白的霜花就说明一切了。盆碱对蟋蟀有“毒害”吗?答案是没有毒害!但强碱会腐蚀掉蟋蟀的爪花,软化蟋蟀的外骨骼,让您的爱将那副“乌钢牙”变成“豆腐牙”!
好了!总结报告完毕,以上三点是本人认为最重要的三点,其他的问题固然有,但我认为都是枝节问题,对虫子没有直接损害作用的!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上述三点给虫子带来的毒害呢?这个问题先放一下,接下来我说一下现在大多数人是怎么处理新盆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效果其实只限于心理作用!
方法一:俗称红汤煮罐,主料------红茶。有的甚至连茶品或等级都规定了。但据我的考证这个做法其实是为了给盆子上色。那为什么要给盆子上色呢?因为用红茶煮过的盆子接近黑色,看上去很像老盆。那层厚厚的茶垢足可乱真所谓的“包浆”。那为什么要把盆子做的看上去很像老盆呢?因为可以卖好价钱啊!所以我的考证结果就是这个做法其实是卖盆子的人给玩虫人下的一个“套”,说客气点是误导!这个做法其实在古董行和卖紫砂茶壶的地方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假古董做旧用红茶煮,紫砂茶壶也常用红茶来“养壶”。这两种做法其实已有传统的了,但究竟是什么时候用到蟋蟀盆上的,我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我知道红茶不能解决干燥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窑气的问题,更不能解决盆碱的问题,茶本身就是碱性的!
方法二:土底埋藏法:这个方法我在很多关于蟋蟀著作文献中也看到过不少,我不知道写这个方法的人自己有没有用过这个方法。我用过了,连续用了6年。每次埋盆60个,为时一年后取出,可能是我天资愚钝,没掌握要领,我的盆一大半由于经受不起土对盆身的压力(因为土壤随着四季的变化也在不停的变化的,最简单的就好比刚下过一场暴雨后马上放晴,烈日当空,这种天气在南方不为少数,这时候土壤的伸缩度是非常大的),这样一来我就有半数以上的盆被土压破了,这且不说,没破的那些盆样子非常难看。比“脸谱”还花,且还没有“脸谱”花的好看,就像“白癜风”。手里拿着这些“白癜风”心想:好歹也有几个存活下来了。用水一煮,太阳一晒,开始砸底------砸到第5个的时候我突然把剩下来的盆都丢进了垃圾箱。为什么?因为5个盆有3个是掉底的,而且这些盆的质地都变的非常酥松,我至今还不明白是什么道理。好了,不说我的“伤心”事了。来分析一下这个方法,其实我一直是这个方法的热衷者,不然也不会6年来一直在试这个方法的。这个方法肯定可以解决干燥的问题,因为土壤是湿润的。也能解决窑气的问题,因为土壤是会呼吸的,这学过园艺的人都知道,那么当土和盆子融为一体的时候,也会随着土壤一起呼吸,这是个气压问题,懂物理的人也知道,这样存留在盆壁内的窑气可以有效的和外界的空气交换。当然南方的土壤大多是酸性的,可以解决盆碱!那么这么完美的一个方法为什么会是我这样的结果呢?我只能说理论与实践始终不能混为一谈吧!
方法三:沉井法:这个方法我也试过。干燥的问题可以有效的解决。窑气未能及时考证。能很有效的祛除盆碱。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第一是漂白粉,用过水井的人都知道刚打好的井水是不能喝的。只有在卫生防疫部门投放过漂白粉以后才能使用,而且打水井是要预先上报政府部门的,打好以后防疫站的人会自动上门给你投放漂白粉的,每年都来一次的,这样一来盆子就等于是泡在了漂白粉堆里,后果可想而知。第二是沼气,也就是硫化氢,剧毒物质。据有关报道中说“落井身亡“的人大部分都不是直接被淹死的。因为一般水井的深度都不会超过1.7米,这还是在南方水乡。北方干旱地区可能还要浅。但人掉下去以后往往会把井底的淤泥搅混,使淤泥里的硫化氢大量释放到空气中,从而使人中毒昏厥后溺毙。那么这样说来这个沼气是有剧毒的,把盆子泡在这种物质内,大家凭良心说句话------你们能放心养虫吗?
以上这三点是本人认为目前使用量较大的方法,所以列举了它的不可行性和弊端,望大家三思而后行,重蹈我的覆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其他一些莫名其妙的做法我就不详细解说了,列出这些方法的名字望一些初学者不要进入误区就可以了,有用儿茶煮罐的,有用朱砂煮罐的,有用甘草煮罐的,最另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烧钱的主儿想出来用人参煮罐的。好了,再说就得罪人了,大家也不要怪我尽说些倒胃口的话。不说些实际的东西,下面我就将自己处理新盆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当然,说的也未必对!大家听过觉得好就去试试,觉得不好听过也就算了!
处理步骤:新盆------除氯的水浸泡24小时------除氯清水煮沸20分钟------阴干------反复5次,间隔时间不能超过一星期------菊米与维生素共用煮沸------阴干------反复5次,间隔时间不超过一星期------伏雨浸泡待自动干透------砸底------浆底------虫茶与维生素共用煮沸20分钟以上------阴干------反复3次。
好了,这就是我处理新盆的办法。如果有些朋友不喜欢用虫茶的也可以用花茶或绿茶代替,我每年都有用新盆养虫的,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翻爪花啊,有口无力啊,今年也不会例外。好了!这篇帖子也该结束了,望大家读后将一些好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共同参考,共同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