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秋蟋人工孵化出来的后代------白虫,随着代数的增加,品种和野性都会不可避免的退化及下降,而在自然界里天然生长的野生蟋蟀却不会有这种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其中有何内在的原因?归咎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近亲繁殖
单个份房孵化白虫蟋蟀,不是刻意地去注意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白虫蟋蟀的近亲繁殖.白虫蟋蟀的近亲繁殖有着极大的商业价值,那就是所孵化的白虫蟋蟀个大。特别是多代数的白虫蟋蟀,个子会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商业价值也就越来越高。
何谓近亲繁殖?近亲繁殖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即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也称近亲交配,简称近交。是动植物育种和良种繁育中常用的交配形式。极端的近交如植物自花传粉的本体自交。其次是同双亲后代的全同胞交配、同单亲后代的半同胞交配以及同祖后代间交配。亲代与子代间回交也是近亲繁殖的一种形式。
群体或个体的近交程度取决于亲本或双亲亲缘关系的远近,通常以近交系数 (F),即近亲繁殖后代中某一来自共同祖先的基因相遇的概率为度量。近交系数变化在0~1之间。在畜牧业中,从配种双方到共同祖先的总代数在6代以内,或所生后代的近交系数大于0.78的,都属于近交。
自人类驯化动植物以来,就发觉到近亲繁殖会使后代体弱,生活力,繁殖力降低。近交能使群体的杂合性降低,纯合性提高,使遗传性状逐渐稳定。每一代杂合性降低的速率因近交形式的不同而异:自交为1/2,全同胞交配为1/4,半同胞交配为 1/8,同祖后代间交配为1/16。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多代近交,能使群体分化成多个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小群,并导致各小群逐渐纯化。选择可使各小群的纯化程度得以保持或继续提高,如不进行选择,则小群的变异就会扩大。
近交虽可使显性有益性状的基因纯合,但也可使隐性有害性状的基因纯合。因此,近交常用以发现和淘汰群体中的隐性有害性状的基因。
正常异交繁殖的动植物进行近亲交配时,常产生近交衰退现象,即近交后代表现生活力、生产力、繁殖力、抗逆性、适应性下降和生长发育缓慢等。
近交衰退的程度依品系种类的不同而异。但连续近亲交配若干代后,其后代的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不再继续降低。
如玉米连续自交20代,产量即趋于稳定,不再变化。为防止和减轻近交衰退的措施有:根据遗传学原理和商品生产的要求,合理选择有效的近交形式、控制群体的近交程度、加强选择和淘汰、有目的地进行血缘更新、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等。
近交是选育、保持和繁殖优良动植物原种(包括自交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育种工作中,采用家系繁育和品系繁育等较缓和的近亲繁殖方式,能定向培育出优良动植物品种。
对某些作物常利用多代高度近交的方法,结合选择培育不同基因型的近交系(包括自交系),并择优交配以产生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可明显提高产量。在畜牧业中,通过高度近交来建立高纯度的近交系,然后再在近交系之间实行经济杂交,能培育出很高的经济性商品禽畜。
有一点要注意:许多近交系一旦育成后并不会比一般品系出现更多的异常。
二,孵化规模
一个白虫蟋蟀份房的孵化规模如果过小,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白虫蟋蟀品系种类供支持孵化选育,也就不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种系.同样,一个白虫份房所拥有的种系白虫蟋蟀的数量多与少,与他能否长期地孵化出高品质高级别的白虫蟋蟀关系重大,大家知道:一个物种的个体生存数量总数是决定这个物种是否处于哪种濒危等级的决定因素。
一个小份房所孵化白虫蟋蟀打斗能力的强弱受制于是否有其他份房的优质种卵供应,或自家局限性选孵和必然存在的多代数白虫蟋蟀偶发性的种卵优化,外加白虫蟋蟀孵化时的手势变化,客观上表现出孵育白虫蟋蟀的打斗能力有时好时差的不可控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多家小份房联合建立起孵化白虫蟋蟀品系种类的规模,至少需要两个以上份房同步、异向、定向育种,保持某一优质白虫蟋蟀品系种类生物性状稳定,及不断开发出新的优质白虫蟋蟀品系。
孵化白虫蟋蟀规模原本就很大的份房也要注意留种白虫蟋蟀品系的优化,要研发培育建立起自己白虫蟋蟀品牌的种系及保持该品系白虫蟋蟀的种群数量规模,勿使种系白虫蟋蟀发生近亲繁殖而再次造成该种系白虫蟋蟀发生退化。
三,孵化场地
孵化场地大小同样直接影响到所孵化出白虫蟋蟀的体能和打斗能力。孵化场地大,白虫蟋蟀秧子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会增加白虫蟋蟀秧子的活动能力或弹跳能力,也会大大增强白虫蟋蟀从起秧子就具有的强烈占地欲。
捉过蟋蟀的朋友都知道,野外孤虫大都是厉害的家伙,这是地域环境促使蟋蟀秧子从小到大形成了一种阀值反应,这个阀值反应要比狭小地域群居混养的蟋蟀秧子的阀值反应程度高,表现出来情况就是孤虫的打斗能力高强。
大家要知道:蟋蟀是一种很低等的生物,没有大脑、脊椎及中枢神经。从解剖学来看,蟋蟀的一系例运动行为是虫体的感觉器官触发神经元细胞进行的连续阀值反应而己。这一系例的阀值反应决定了虫的笕食、求偶、活动、打斗等行为。阀值反应,理论上类似于翘翘板状态,就是一个简单的释放与抑制过程,启动这个过程的原动力:一是环境压力,二是接触压力。环境压力与接触压力是一种适应性阀值反应,适应性阀值反应对蟋蟀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虫是可以训练的。昆虫类低等生物没有大脑,所有的行为依赖于神经元的化学反应,这个由化学启动的阀值并无记忆特征,所以对低等动物的训练只能进行适应性训练,重复进行的适应性训练会逐渐提高虫体的阀值反应程度,孵化场地越大越能在经常性的压力性训练中提高一些白虫蟋蟀阀值反应高度。
四,同类驱赶
同类驱赶是秧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家知道凡是群居的生物必有领头的首领,如马牛羊群有首领,狼猴鹿群有领头的。蟋蟀也一样,一群蟋蟀中迟早会斗出一只王者来。王者蟋蟀常常盘居在地理位置最佳的地方,享受最好最新鲜的水食,沐浴最多最靓丽的光照,并用粪便气味划分出一大块区域不容其它同性蟋蟀进入。人育孵化白虫蟋蟀还要再说一下缸王棚霸对整体蟋蟀打斗能力的损害,由于有了缸王棚霸就有了它们对领地的巡视,一切同性蟋蟀都是它们驱逐的对象,每日同性二尾秧子频繁受到驱逐追咬,斗性急剧下降,由此产生一种不好的现象:受追咬惊动的秧子会赶快做一件事,蜕皮节奏加快,龄期期数减少。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早蜕壳的都是一些小厘码的蟋蟀,大个蟋蟀一般要再晚十天半个月才出壳,会使整批白虫蟋蟀的平均打斗能力和野性都会下降。
减少白虫秧子同类之间的驱赶是拉大孵化距离,方法有:一采用立体孵化或大量投放蟀窝,无形中把秧子之间的距离拉大,减少秧子同类间的驱赶.二采用大场地低密度孵化,这是最佳的保持所孵化白虫蟋蟀野性的方法.不过采用大场地低密度孵化白虫蟋蟀成本会上升,经济效益会降低。那么最佳的孵化密度低到何种程度合适呢?捉过蟋蟀的人们一定有这种经验:一堆麦秸杆(长宽高:约60/30/50)里面,一般二尾三尾总数在二十只左右,所以孵化时白虫蟋蟀秧子单位体积内不能过多地超过这个总数。
白虫蟋蟀秧子相互之间的适度驱赶,能增加白虫蟋蟀秧子的活动能力,蜕化后的成虫蟋蟀野性及活动能力和打斗能力也会增强。
五,阳光雨露
地球上万物生长无不离得开阳光雨露的滋润,温室中的秧苗肯定不会比野外的花草长得壮实,同理,孵化极具野性的白虫蟋蟀也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
白虫蟋蟀人育孵化过程中,多往自然方面去靠,模拟秋季蟋蟀野外地理生活环境,构造多元化的孵化用蟋蟀窝,供白虫蟋蟀秧子攀爬栖居。适度给予自然阳光或人造阳光------紫外线的照射,即能增强白虫蟋蟀的体质又能对孵化场所进行消毒,控制气候变化的规律,分期分段调节孵化湿度(湿度:30%~75%之间选择),拉开温差(日夜相差:10度~15度),丰富多样的饲料喂食,全面均衡满足白虫蟋蟀秧子各期生长对营养的需要。
但在给所孵化的白虫蟋蟀提供阳光紫外线照射时,要注意阳光照度和遮阴的关系,蟋蟀说到底它还是一种喜阴怕光的昆虫,在野外白天它会躲藏在枝叶底下或砖缝泥洞里,晚上才会出来做觅食配雌等活动。
孵化白虫蟋蟀我总结有五个注意事项,孵虫掌握:一要有窝,二要有食,三要安静,四要避光,五要供给适宜的温度等原则。
所以,给光和遮阴要相互结合,给光时间要短遮阴时间要长,具体操作如下:(给光小时/遮阴小时)
1,用杀菌紫外灯,比例可为:1~2小时/23~22小时之间。
2,用康复紫外灯,比例可为:2~4小时/22~20小时之间。
3,日光自然照度,比例可为:4~8小时/20~16小时之间,最长不能超过12小时/12小时(这是自然照度时间)。
六,保持野性
野性是什么?按字义解读,第一层意思:难以驯服的生性。 (汉) 路乔如 《鹤赋》:“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 (唐) 韦应物 《述园鹿》诗:“野性本难畜,玩习亦逾年。” 沈从文 《湘行散记·虎雏再遇记》:“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 第二层意思: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 (唐) 韬光 《谢白乐天招》诗:“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宋) 陆游 《野性》:“野性从来与世疏,俗尘自不到吾庐。”
那何谓动物和昆虫的野性?我本人对动物和昆虫野性的解释就是它们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它表现为:捕食能力,躲避能力,隐蔽能力,蹦跑能力,排它能力,打斗能力等。
动物和昆虫的野性是不能被人为培育的,“野性”只能“保留”而无法“培育”.整个孵化白虫蟋蟀过程中“野性”的维持,一方面需要靠借用秋虫蟋蟀的野性来复壮,另一方面种间或者种内的多个纯系杂交,可得杂一代的超级优势,条件是拿来制造“杂种”的多个“纯系”,本身都需要具备“野性”,即杂交的父本母本蟋蟀必须都“保留”着充足的“野性”。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方面观察体会,白虫蟋蟀随着代数的增加或者个子的增大,白虫蟋蟀在盆中豢养时和打斗中表现出来的野性却不断地在下降。人工培育的白虫蟋蟀选择了“大”,就会失去“野”,而自然界中的野生大个子秋虫蟋蟀却没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人工孵化时的条件所制约的,这条件涵盖了孵化的全过程中.既然人工孵化白虫蟋蟀有条件限制,那我们只能在孵化白虫蟋蟀的过程中,改造环境,合理配食,取长补短,择优弃劣,通过排列组合,安排合理的育种周期,把大自然赐予的财富发挥到理想的限度,在“野性”和“体型”两者之间,获得最佳的组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