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全手工/半手工这个话题,我在之前多次讲过,我个人是不赞成以这样的方法来把紫砂壶分为两个阵营。近来读徐大师的《紫砂工艺》一书,有得到一些观点上的印证,特地写出来分享交流一下。
首先还是要郑重声明一下,以全手工/半手工区分紫砂壶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是传播极广、深入人心!本文的论述只代表我个人的现阶段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不针对任何人,本人也曾经有那么个阶段也是逢壶必问:“全手工/半手工?”后来才慢慢发现原来这个不是很重要。
在《紫砂工艺》一书中,第五章的第二节讲述“成型方法”,主要论述了全/半相关的一些内容。从结构看,作者把这一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1、传统全手工成型”“2、磨具成型和其他方法成型”“3、精加工及其他”。
传统全手工成型部分的论述占了整个章节的大部分内容,从篇幅的比重来看比较大,通过这个部分的学习,知道了全手工成型在身筒阶段,分四种——“围、打、镶、合”手法,简单的讲,做洋桶、石瓢可以用“围身筒” ,做仿古、掇球可以用“打身筒”,做方壶用“镶身筒”,做合欢用“合身筒”。“打”和“镶 ”两种比较主要。
在第二部分磨具成型和其他方法成型的论述中,学到的是,我们常说的“半手工”的全称是“挡坯石膏模型成型工艺”,是1958年以后才引进的新工艺。与好多地方诋毁“半手工”的观点不同,作者对这种工艺做出很高的评价,说“此法解决了原手工制作中不易达到的造型困难,极大的丰富了紫砂的造型”还说“对紫砂雕塑的制作生产也起到了决定作用”。并认为“这是目前紫砂成型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工艺”。此外,在这个部分还谈到灌浆成型和拉坯成型,但从严格意义上已不属于紫砂器的范畴。
第三部分是精加工及其他,主要讲明针和阴晾两个工艺细节。在之前的工具介绍部分,介绍过明针,“明针就是牛角片,用于作品表面的精加工的工具。”“明针是行内属语,无法望文生义*解释实物。”而在具体介绍明针的作用时,是这么说的:“通过精加工可将成型胚体表面凸起的粗颗粒向下压挤,将胚体通身修整的平正光滑,在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的表皮层。这种表皮层。在烧成过程中,会容易形成一层较致密的烧结层,使产品外表既有因大小泥颗粒烧成收缩不一而使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相对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颗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还指出“紫砂壶的口盖准缝严密,位移公差一般小于0.5毫米,是其他陶瓷壶类很难做到的。”出明针外,阴晾也是必须注意的工艺细节,紫砂行业中有句俗话“三分做七分晾”。
通读整个第二节,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看,不论是传统全手工成型还是磨具成型,都要进行明针、阴晒等环节的精加工。所以全/半是不足以决定一把壶的水准和价值的。全/半的区别更确切的说主要在起身筒的部分,其他把、嘴、盖等环节的制作工艺是一致的。整节中最精彩的部分还要算不被关注的精加工部分。
在实际操作中,起身筒并不占用很长的工作时间,而明针则不同,往往需要大量的工时,而且有时做完一遍之后需要阴晾数小时之后才能进行第二遍甚至更多遍的明针,它对紫砂的质感和透气性有决定性的作用。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单看成型方法来区分紫砂壶是不恰当的,还有许多比成型方法更重要的工艺环节值得我们去关注,一把壶的美感由线条的组合决定,而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线条的得来,都是手工制作得来的,无论它采用是全/半的成型方法,都需要用手工去修饰才能最后达成我们所看到的效果!
希望大家能把全手工/半手工这个问题搞清楚,真正了解它的真实内涵,看破、放下!开心泡茶养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