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3 15: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y4966 于 2020-6-13 22:41 编辑
二、环境条件
1.融入家庭生活。
鹦鹉有鹦鹉的生物模式和生活规律。云南澜沧江边有个叫芒坝的小村子,每天早上7点,温暖的阳光洒满树干,也照到了大绯家门口——村边大榕树上的树洞,一只大紫胸起床了!下午5点,它们会准时从取食地——思茅松林,回到夜宿地——村子附近的几棵榕树上。
那么,当它们离开大自然来到家中,失去自由飞翔,需要我们通过环境的营造,建立一种生活模式,让它觉得适应、安全是重要的,我的做法是公寓架养,每天放在厨房与餐厅间,每天起床招呼,观摩厨艺,品位美食,团聚吃饭,带出一起晒太阳,成为家庭小成员。
2.建立良性互动。
与鸟类互动,对很多人尤其是我这样上班族是又爱又恨的难题,且不同种类鹦鹉的宠物性差距太大,同种鹦鹉的性格也各异。亚洲长尾鹦鹉的相对野性与独立个性,实在勉为其难,说起都是口口被咬出血史……。但是,鹦鹉的说话,又必须建立在双方感情上基础上,有人说“人对鸟好,还得鸟看人顺眼,才能学得多”,很有道理的。
没其他办法,只有经常陪玩,和它交朋友。老野怎么办、咬人怎么办?再野的鸟都可以训,就看你的办法了,老北京大通家王世襄的熬鹰就是经典案例。我也在不断摸索,最深的体会是,确实没办法教好控制感受情感与行为,只能引导它对主人的依赖和服从。
我的办法不多,首先适当饥饿,食盒的食物经常是空的,每天早晚各喂一次,吃完就没,每次必须上手给吃,这样更好保证卫生,不会浪费,也增加亲人;其次经常淋浴或者下雨淋,湿身就没脾气了;三是抓手里玩,这个有风险,被老虎钳了可不能怪我;四是放出来玩,过会伸手说回去了,它马上乖乖站到手上,因为这小子知道,不上来回不了家没地方睡没得吃了……。
3.树立主人地位。
鹦鹉是群居动物,具有普遍的社会特性,群体里有阶级性,也有老大。所以需要在家里建立一种主人的领袖地位,这个很多人不明白,尤其是家庭主妇,天天辛辛苦苦送食搞卫生,结果人家还不鸟你。我家以前有个小绯母,典型母夜叉,看到家里那位就是翻白眼,三大“白眼狼”之一的江湖地位不是白来的。因此,我这鹦哥儿,在满羽首次变嘴期3月到10个月期间,离巢期跃跃欲试,经常挑战我这个主人。
我的做法,首先该教训就得教训,只要白眼就给它脑袋一下,再不服气家法侍候。很多人会批评我,但是没办法,我就是这么干的,这个你们千万别学我,我没有耐心和它摆事实讲道理谈理想。很多人担心会记恨一辈子?这个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是主人,鸟为食亡资源;二是出声制止,我觉得其实鹦鹉听不懂人的语言本身,但是可以通过语言频率、音调高低和语气好坏,感受是否与对错,我查阅了虎皮鹦鹉的六种叫法含义,一些文献对特定声音比如鸟类报警声音的研究等,有了一点这样的认识;第三招是剪翅,自由主义保护主义者肯定不同意,我是咔嚓一刀,断了它独门江湖绝技的念头,从此走地鸡没脾气了。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