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16|回复: 6

[艺人] 百年鸟钩传奇 (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 21: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张精致的鸟笼子,还要装配一把制作精良的金属笼钩,也叫手钩,用来方便手提笼子和挂笼子,再配以一堂名贵的鸟食罐,才算得上完美的‘一提溜儿’笼子。


笼钩鼻祖“伊字钩”

清代道光以前,鸟笼子所使用的笼钩与现在常见的笼钩形制有很多区别,老辈人称之为‘伊字钩’。关于‘伊字钩’的名称来源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认为最早发明和制造这种钩子的人姓伊,所以对这种形制的钩子都称之为‘伊字钩’。其特点是细丝外缠钩脖,而且钩脖很高,也俗称‘高缠脖儿’。钩勺很大,钩苗儿较长,钩架肩膀处呈半圆型(俗称软肩膀),所用材质多为白银,青铜。


“西直门老赵”风靡

道光早期,家住西直门一位姓赵的金属加工艺人,以制作这种笼钩闻名,人们称之为‘西直门老赵’。我听爷爷辈的老人讲,当时一些王府的达官显贵,比较流行使用他制造的鎏金伊字钩,就好比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名牌货一样。


“郭字钩”一统天下

西直门老赵以后,有一位郭姓匠人,他在‘伊字钩’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独创一种流派的笼钩,他制做的笼钩特点是,钩勺子扁大,钩苗长,但整体比‘伊字钩’短小很多,显得更加精致细腻,钩架的肩膀部位弃半圆型,改为直角方形,钩勺子下面的钩脖部位比‘伊字钩’矮了许多,用来固定钩子和笼子的螺丝扣多用‘旗杆顶’样式的‘疙瘩’,材质更加丰富,多用白铜,黄铜,青铜。

此外,郭还制作画眉钩子和三开钩子,并且在三开钩子上打上郭字记号,其他钩子没有记号。人们都称这种手钩为‘郭家钩’或‘郭字钩’。郭家钩不仅在外形上比‘伊字钩’大气,且制作上更严谨,使用起来更方便顺手。这一改进从此改变了手钩多年不变的工艺,开创发展了新一代形制手钩的先河。


“小赵”开刹脖先河

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北京城的养鸟之风发展到了极致,各种关于鸟具的生意异常兴隆,竞争愈发激烈。在‘郭字钩’一统天下的道光晚期,陆续出现了几位制作手钩的名家,其中最着名的是一位姓赵的匠人(非西直门老赵),其人大名年龄已无从考证了,只知后人都称他为‘小赵’,他制造的手钩被冠以‘赵字钩’或‘赵家钩’,他在手钩的制作工艺上吸取了‘伊字钩’和‘郭字钩’的长处,制作出的钩子,钩苗,钩勺尺寸适中,更加与当时流行的‘淀颏笼子’‘黄雀笼子’相匹配,更主要的是改进了传统手钩的‘缠脖’,把‘伊字钩’和‘郭字钩’所用的‘外缠’技法改进为‘内缠’,缠丝稍细,缠得更加细密紧实,这样‘缠脖”不易松动,钩子上半部的‘钩苗,钩脖’和下半部的‘钩架子’结合的更加牢固,‘钩架子’肩膀既不是‘半圆’也不是‘直角’,是更圆滑的弧线形。在缠丝前,为了用金属丝缠出规矩的圆形脖,先多面用锉锉圆钩脖,然后再缠丝,这样缠出的‘缠脖’十分圆润规矩,看上去比‘伊字钩’‘郭字钩’美观精致许多。多用青铜,青白铜,黄铜三种材质。这样一把‘赵字钩’的成品完成后,还要打上标记,普通的是在手钩的前腿打印有‘葫芦’‘万字’形状标记,精品需在在前腿和后腿均打上‘葫芦’‘万字’标记,还有一种不仅打上‘葫芦万字’,还要打上“赵记’二字,那便一定是当时达官贵人的定制手钩,存世极为稀少。‘赵字钩’一经出世就大受追捧,风靡京津两地,无论宦门商贾凡喜好者不惜重金相求。据说当时一把普通的‘赵字钩’便要十两纹银,如是定制的精品则不少于二十或三十两,其珍稀程度可想而知。


装把“赵字钩”手工费比笼子贵

此外,‘赵字钩’有一个显着特点,也许算得上它的弊病,就是它的‘缠脖’虽然圆润美观,但是如果多次拆装就容易出现‘折断钩腿’的现象。这是因为‘赵字钩’制作时候,过于追求精细美观,在‘钩脖’部位用锉较重,至使材料变薄,再加上当时的铜材杂质较多,硬度高却脆性大,故到了民国时期完整无损的‘赵字钩’已经奇货可居了。那个时候不要说买到一把‘赵字钩’要花费重金,就是到当时的笼子铺安装一把‘赵字钩’都要被掌柜的索要很高的安装费用。

已经过世的养鸟名家周鸣彝先生1935年在北京天桥的‘宝兴笼子铺’花了一块大洋买了一张上好的鸟笼子,把自己珍藏的‘赵字钩’拿去安装在新笼子上,安装费却花了他五块大洋,据他后来讲:如果钩子的品相再好一些,安装费可远不止五块大洋。

多少年来,‘赵字钩’在‘提笼架鸟’者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一直以来从未改变,凡拥有者都以之为炫耀,更视若珍宝。据说‘小赵’到了光绪年就不在制作手钩了,他的名头被口口相传了一个多世纪。


首饰杨独创“针嘴钩子”

清代进入晚期,国力日渐衰退,而京城的‘花鸟鱼虫’却进入了黄金时期。在‘赵字钩’盛行之际,京城有一位人称‘首饰杨’的姓杨的首饰匠,他不仅金银首饰打得好,还是制作手钩的高手。‘首饰杨’早期的作品多为‘伊字钩’风格,后期开始模仿‘赵字钩’,但加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钩子用粗丝‘缠脖’,‘钩苗’尖细,俗称‘针嘴钩子’。如果是铜制钩子,一定会在前腿打上‘杨’字标记,但令他名噪一时的是他的铁质钩子(上图),从质地上讲,铁比其他常用金属的硬度高,受那个时期的工具所限,加工起来更难一些,所以,市面上很少见。‘首饰杨’的钩子以自己独特精巧的风格站稳了市场,成为又一位‘手钩大师’,其工艺制造水平可与‘小赵’比肩,但除了个别为大户豪门定制的铁钩之外,价格却不能与‘赵字钩’同日而语。


“老小张”的师傅叫“布三”

还有一位与‘小赵’,‘首饰杨’同时期的匠人,人称‘布三’,其制作手钩的风格虽然基本仿照‘赵字钩’,连标记也使用‘赵字钩’的‘葫芦’‘万字’,布三也善制铁钩。那个时代的手艺人大都很清高,即使自己的制品价格低廉,也不会完全仿照他人,或是做“赝品”,假他人之名发财。所以‘布三’为了以示区别,手钩比‘赵字钩’的‘钩勺’刻意做得较小,使用的标记略显模糊。‘布三’晚年收了一个姓张的徒弟,此人聪明好学,继承了其师傅的风格并得以发扬和精进,到了民国初期名声大噪,人们称之为‘老小张’。


“老小张”向“小赵”致敬

在20世纪30年代,‘老小张’手钩的风靡程度不亚于咸丰年的‘小赵’,价格极其昂贵。当时的茶馆酒肆里,养鸟者使用带有‘张记’标识的手钩是一种莫大的炫耀。‘老小张’除了制作黄铜,白铜,还制作铁质钩子和三开钩子,铜质钩子不仅用‘张记’标识,也用‘葫芦’‘万字’,三开钩子只在钩架子下面打上‘张’字。后听老人们讲,‘赵字钩’盛行之后手钩匠人多用‘赵字钩’为摹本,而使用‘葫芦’‘万字’标记应多少带有对‘小赵’的敬意。


“老小张”徒弟有三人

‘老小张’扬名之后收了‘麻王’‘小何’‘肉刘’三位徒弟。‘麻王’‘小何’的手艺较高,师兄弟二人各立门户之后,为了不抢生意,‘麻王’只制作铜钩子(黄铜和白铜为主)和三开钩子,钩子前腿打上‘王记’字样,三开钩子会在钩架子下面打上‘王’字。‘小何’单单只制作铁钩子,在钩子前腿打上‘何记’,多年之后‘小何’才偶尔制作铜材钩子。而另外一位徒弟‘肉刘’因手艺不精,生意惨淡,改行去做鸟笼子了。民国晚期,北京前门打磨厂有一家铁匠铺的张铁匠也制作手钩,工艺很是精致,为了区分前后两位张姓制作者,当时人们称他为‘小小张’(此人和‘老小张无关)。


“鸿盛楼”空心疙瘩让人叫绝

除了京城的这几位制钩名家,清光绪年间的天津有一家首饰楼‘鸿盛楼’,可以制作精良,大气的手钩,其主要特点更接近‘郭字钩’,打有‘鸿’字印记,而最明显的特征,是用来固定钩子和笼子的螺丝扣‘疙瘩’是空心的,被当时的使用者称绝,还可以制作高仿的‘赵字钩’,并使用‘葫芦’‘万字’标记,但在印记的‘葫芦’的形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天津人管这样的印记叫做‘银锭’或者‘盘肠’。


笼钩换大烟得名“白面徐”

天津还有一位制作钩子的高手,人称‘白面儿徐’,制作高仿的‘郭字钩’几可乱真,但是此人吸食大烟,大烟消磨人的意志,所以只有在囊中羞涩的时候,他才制作几把钩子换钱买烟,因此名气虽大,所制作的钩子数量却很少。到了1949年前后,天津又出现了‘曹记’‘孟记’两位手艺较好的匠人。


制钩名家鲜有传人

中国的手工艺者子传父业的很多,制作手钩是清代晚期由于养鸟盛行而新兴的一种手工业。虽然‘小赵’‘首饰杨’都是制作钩子的名家,但并没有后代继承,其原因不得而知。仅有老郭一人将手艺传给了自己最小的儿子,后人称之为‘小郭’。‘小郭’虽然继承了父业,但并无发扬,手艺远不如其父。50年之后京津两地又陆续出现了几位手钩匠人,但手艺日渐衰退,远不如前人,再无名家出现。


从清代道光晚期至民国晚期,京津两地制钩名家的作品上,仅能看到姓氏标记,虽然向年长玩家多方求教他们的全名,依然无人得知,有关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故许多问题至今难以解答。然而百多年来,这些名家的作品一直是两地爱鸟者苦心搜集,珍爱有加的‘玩意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9-2 02: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2 15: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2 18: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3 09: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8 19: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2 13: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