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2 20: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沙拉越州一些博物馆中拍的图片,有些不让拍,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说到华人在马来西亚,就不能不提到黄乃裳。
黄乃裳(1849-1924),名九美,字绂丞,号慕华,闽清县坂东湖头村人。乃裳出身贫寒,童年即经常协助父母劳作,后半农半读于私塾和教会学校。由于不热衷于科举,光绪三年中秀才后,光绪二十年才中举人。乃裳思想进步,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对腐败的清政府和封建制度极为不满,力主变革。
早在光绪元年(1875),就与人合写关于革除缠足等论文。1895年上京应考,参加了康有为发起的著名的"公车上书",反对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6年,在福州创办福建第一张报纸--《福报》,积极宣扬维新思想。1898年又赴京应考,在京8个月,与康有为等人来往甚密,并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等福建举子7次上书,请求废除科举及改革文字等,积极配合维新派的政治活动。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乃裳维新思想和行动也告结束。"戊戌变法"失败后,黄乃裳寄望清廷施行新政、振兴中华的幻想完全破灭。此后,他开始把精力用在解决乡亲的温饱问题上,并开创了中国大批移民越洋垦荒的先河。1899年秋,为"远女主之淫威与夫专制之虐毒",并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乃裳举家来到新加坡。1900年3月,到砂罗越,沿拉让江上行200里,考察13天,决定在诗巫移民垦荒。6月,与砂王正式签订垦约。7月,回国到闽清、闽侯、古田、永泰、屏南、福清等地,招募垦农1118人,分3批到达诗巫。在诗巫垦区,乃裳和垦农们"食与共席、睡与同榻,凡平生所未尝之苦楚,无弗尽尝"。他带领垦农们战胜了流行的瘟疫、恶劣的气候、凶猛的野兽虫蛇。并与性情乖戾的土著居民友好相处,在亘古蛮荒中辟出了田地,种上了蔬菜、稻谷和树胶,逐步扎下了根基。1904年,乃裳因不准在垦区贩卖鸦片和开设赌场,违抗英国殖民当局的旨意,被驱逐回国。
但"新福州"垦区仍然继承黄乃裳艰苦刨业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并从中国吸引去一批又一批的新侨民。当年的蛮荒之地--诗巫以及后来开辟的垦区,今天都成了现代化的城市。黄乃裳越洋垦荒的伟大创举和业绩,给家乡和侨居地带来了巨大的福荫。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开拓海外乐园的先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