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06|回复: 34

☆转贴☆ 佛珠漫谈 12/28更新添加了“念珠之美”9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7 2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color=#777777>提要:</FONT></P><BR>
<><FONT color=#777777>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所以历来的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经典当中特别强调,持用不同质料的佛珠,其念诵的功德利益,也有胜劣的差异,如在《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中,佛告诸大众言:<BR><BR>  汝等善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待。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木患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亻去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卢陀罗亻去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 <BR><BR>  此外,在《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中,均以菩提子珠的功德最为殊胜。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数珠功德经》里边,文殊菩萨为大众讲述了一段佛陀往昔因地当中的一段故事,以释群疑:<BR><BR>  以何因缘我今偏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曼殊定利菩萨言: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邪见坏心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见,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今既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其实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应苏。’以经七日,诵念佛名,子乃重苏,外道欢喜。赞言:‘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时诸外近闻此事已,舍邪归正发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议。以此因缘,世人皆号为延命树。其菩提树连有二名,一名菩提树,二名延命树。 <BR><BR>  不管怎样说,选择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念诵一些经文,咒语,或佛菩萨的圣号,可以驱除烦恼,消除报障,增加智慧,利已护人,对于帮助我们的修行,实在是大有裨益。 <BR><BR> 前面讲过,佛珠可分为三个种类,即持珠、佩珠、挂珠,而一般的念佛者,大多选用持珠。持珠的姿势,亦可分为二种,单手持珠与双手持。单手持珠,大多用于站立,经行的时候;而双手持珠则是打坐时经常采用的姿势(见图24)。其方法是将佛珠置于两手之间,呈交叉状,把母珠放在一侧,掐捻一周,回至原处即可。其实,根据《做像图鉴》一书的记载,历来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势,皆无定法。左手、右手、单手、双手。提高,垂下、平胸、齐膝,各种动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强求 “庸人自扰”的持珠方法了。</FONT></P><BR>
<><FONT color=#777777><STRONG>佛珠漫谈</STRONG> </FONT></P><BR><BR>
<></STRONG><FONT color=#777777>觉真法师 ◆ 中国佛学院佛教文物专业研究生</FONT></FONT></P><BR><BR>
<DIV><FONT color=#777777></FONT></DIV><BR><BR><BR>
<DIV style=\"ADDING-RIGHT: 0px; MARGIN-TOP: 10px; FONT-SIZE: 10.5pt; OVERFLOW-X: hidden; WIDTH: 97%;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LINE-HEIGHT: normal; HEIGHT: 200px; WORD-WRAP: break-word\" twffan=\"done\" onload=\"this.style.overflowX=\'auto\';\"><FONT face=方正准圆简体 color=#777777 size=2>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BR><BR>(一)pasaka-mala,音译是「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BR>(二)aksa-mala,音译是「阿叉摩罗」,意译作「珠謦」。 <BR>(三)japa-mala, 音译是「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謦」。<BR>(四)aksa-sutra,音译是「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BR><BR>而梵语mala是‘謦’的意思。通常来讲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謦条缠身的风尚,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为后世佛珠的使用。 <BR><BR><BR>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载:<BR>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BR><BR>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木患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当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BR><BR>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现已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用佛珠的记载,并且以律典为所依的南传佛教徒亦不曾流行过佛珠。这在出土文物中,亦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属于公元二世纪时代的“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悬挂有佛珠的。我想,这就如同佛教起源于印度,大兴于中土“墙内开花墙外香” 的道理一样,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正是因为植根于佛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才有可能成为今日中国汉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区僧尼、居士所携用的重要法具。 <BR><BR>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代所翻译的《木木患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而来的。 <BR><BR>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所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BR><BR>至此,佛珠便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BR>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BR></FONT></DIV><FONT face=方正准圆简体 size=2><BR><FONT color=#777777><BR><BR>
<HR SIZE=1>
<BR><BR><BR>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BR>(l)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BR>(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BR>(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BR><BR>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解释说:<BR>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BR><BR>这就说明,我们持用佛珠就可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已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BR><BR>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而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士和女士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品了。其实,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是“有善根”的表露,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况且佛陀早有明示:<BR>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BR><BR>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均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做。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 “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的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是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相反,在冬季里就应选用那些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BR><BR>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 。是清代官服上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的用银丝珐琅里着的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以仿制朝珠的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乱了方寸,有悖礼仪才好。 <BR><BR>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种类分别,下面介绍一下佛珠的各部位名称。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BR><BR>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了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无比庄严。 <BR><BR>隔珠,又称作 “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BR><BR>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 “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密”。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苦、方便、愿、力、智。 <BR><BR>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BR><BR><BR><BR>
<HR SIZE=1>
<BR><BR><BR>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兹列表如下: <BR><BR>颗数 <BR>出处<BR><BR>1080<BR>《金刚顶瑜珈念珠经》<BR><BR>108<BR>《木木患子经》<BR>《校量数珠功德经》<BR>《金刚顶瑜珈念珠经》<BR>《陀罗尼集经》<BR>《文殊仪轨经》<BR><BR>54<BR>《校量数珠功德经》<BR>《金刚顶瑜伽念珠经》<BR>《陀罗尼集经》<BR>《文殊仪轨经》 <BR><BR>42<BR>《陀罗尼集经》 <BR><BR>27<BR>《文殊仪轨经》 <BR><BR>21<BR>《校量数珠功德经》<BR>《金刚顶瑜珈念珠经》<BR>《文殊仪轨经》 <BR><BR>18<BR>《陀罗尼集经》<BR><BR>14<BR>《文殊仪轨经》<BR><BR> <BR>《校量数珠功德经》 <BR><BR><BR>从上面所列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BR><BR>(一)一百零八颗<BR>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BR><BR>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BR><BR>(二)一千零八十颗<BR>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BR><BR>(三)五十四颗<BR>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BR><BR>十信指:<BR>(l)信心, (2)念心, <BR>(3)精进心, (4)慧心, <BR>(5)定心, (6)不退心, <BR>(7)护法心, (8)回向心, <BR>(9)戒心, (10)愿心。<BR><BR>十住: <BR>(l)初发心住, (2)治地住, <BR>(3)修行住, (4)生贵住, <BR>(5)具足方便住, (6)正心住,<BR>(7)不退住, (8)童真住, <BR>(9)王子住, (10)灌顶住。<BR><BR>十行: <BR>(1)欢喜行, (2)饶益行, <BR>(3)无恙恨行,(4)无尽行,<BR>(5)离痴乱行,(6)善现行, <BR>(7)无著行, (8)尊重行, <BR>(9)善法行, (10)真实行。<BR><BR>十回向:<BR>(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BR>(2)不坏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BR>(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BR>(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BR>(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BR>(8)如相回向,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BR>(10)法界无量回向。<BR><BR>十地: <BR>(l)欢喜地, (2)离垢地,<BR>(3)发光地, (4)焰慧地, <BR>(5)难胜地, (6)现前地, <BR>(7)远行地, (8)不动地, <BR>(9)善慧地,(10)法云地。<BR><BR>四善根: <BR>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 <BR>(l)暖位 (2)顶位 (3)忍位 (4)世第一位。<BR><BR><BR>(四)四十二颗<BR>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BR><BR>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姚秦)鸠摩罗什泽《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BR><BR>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BR><BR><BR>(五)三十六颗<BR>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BR><BR><BR>(六)二十七颗<BR>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BR><BR>十八有学指:(1)随信行者,(2)随法行者,(3)信解者,(4)见至者,(5)身证者,(6)家家者,(7)一间者,(8)预流向者,(9)预流果者,(l0)一来向者,(l1)一来果者,(12)不还向者,(l3)不还果者,(14)中般者,(15)生般者,(16)有行般者,(17)无行般者,(18)上流般者。<BR><BR>九无学指:(l)退法,(2)思法,(3)护法,(4)安住法,(5)堪达法,(6)不动法,(7)不退法,(8)慧解脱,(9)俱解脱。<BR><BR><BR>(七)二十一颗<BR>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 “十地”“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佛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 “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BR><BR><BR>(八)十八颗<BR>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l)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六识:l)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BR><BR><BR>(九)十四颗<BR>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BR><BR>1)<BR>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BR><BR>2)<BR>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BR><BR>3)<BR>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BR><BR>4)<BR>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BR><BR>5)<BR>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BR><BR>6)<BR>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BR><BR>7)<BR>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BR><BR>8)<BR>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BR><BR>9)<BR>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BR><BR>10)<BR>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BR><BR>11)<BR>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BR><BR>12)<BR>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BR><BR>13)<BR>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BR><BR>14)<BR>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BR><BR><BR><BR><BR><BR>
<HR SIZE=1>
<BR><BR><BR>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矿物还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BR><BR>经名:《陀罗尼集经》卷二<BR>佛珠质料:金、银、赤铜、水精、木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BR><BR>经名:《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BR>佛珠质料: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BR><BR>经名:《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BR>佛珠质料:香木、金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BR><BR>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今但以《般若经》中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为例,加以说明。 <BR><BR>金:在佛经中被称为“苏伐罗”。“五金”当中,金黄、银白、铜赤、铅青、铁黑各有所表,故又被称为黄金,列为五金之长。在《翻译名义集》中,解释说:<BR><BR>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乐、我、净四德耳。 <BR><BR>因其具有久埋不变、百炼不轻的特性,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珍爱,以黄金制成的佛珠更加显示出主人尊贵的气质。 <BR><BR>银:在佛经中被称为“阿路巴”,是贵重金属之一,《说文解字》中说:“银,白金也。”古人以白金为银,是从其颜色上而言的,与现代所说的 “白金”(铂,符号Pt)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金属,银色净白而闪闪有光,但却很容易氧化而形成一层 “黑垢”,必须要经常洗抹,才能保持光亮如新。以白银来制做佛珠,如经久不用,便会黯然失色,给人有一种 “时时常捻掐,勿使生垢埃”的推动作用。<BR><BR>琉璃:在佛经中,常作“吠琉璃”,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说:<BR><BR>所言琉璃者,梵语宝名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 <BR><BR>如此看来,琉璃指的是一种青色带光的宝石,其最大的特性,是具有 “同化”作用,即任何物品,接近了琉璃,就会被琉璃的颜色所同化。故而采用琉璃制造的佛珠,亦代表了诸佛“同化’立德,更加被广大佛教徒视若珍宝。<BR><BR>砗磲:在佛经中被称作 “牟婆洛揭拉婆”,根据《增广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是海中大蛤壳内白晰如玉的物质,因其壳上有深大的沟汶,犹如车轮之渠,故称为砗磲。只不过后世以来,将白色的珊瑚和白色贝壳制品,均通称为砗磲了。在 “七宝”当中,砗磲是白色的代表,用砗磲制做的佛珠代表了心地的无染,同时还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被外境所转,岂不美哉。<BR><BR>玛瑙:在佛经被称为“摩罗伽隶”,是次玉石的一类,由结晶石英、玉髓及蛋白石的混合物构成。因玉髓有红、黄、白、灰等各种颜色,故玛瑙亦呈现出种种美丽的色彩和纹理。周履靖所著的《格古要论》说:“玛瑙以红多者为上,其中有人物、鸟兽形状者最贵。有锦花者,谓之红玛瑙;有漆黑中一线白者,谓之合子玛瑙;有红白相间者,谓之截子玛瑙;有红白杂色如丝相间者,谓之酱斑玛瑙。”由此可知,玛瑙的种类繁多,颜色各异,用它来制造佛珠,一定是非常华美了。<BR><BR><BR>琥珀:在佛经中被称为 “阿湿摩揭婆”,而在中国古书中常作“虎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琥珀条”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谓之虎魄” 。其实,这种解释是极端错误的。琥珀原是一种树脂,经过几千万年的埋藏,加之地壳运动石化而成。磨擦会产生静电,可吸附纸片等小物体,入火则燃,嗅之有香气。琥珀的种类相当繁多,现代的珠宝鉴评家,往往将透明而呈金黄色的琥珀称为金珀;橘黄而不透明的称为蜡珀;呈朱红色的称为血珀;黑色而不透光的称为翁珀;内里夹含有木屑、花草的称为花珀;用肉眼垂直平视呈现黑色,在光线照射下则呈现红亮光点的称为玺珀。琥珀象征着尊贵、吉祥,且可预防惊吓,历来被达官贵人、富豪之辈视为珍物。用琥珀制成的佛珠,实为佛弟子用以供佛、念佛的最佳圣物。  <BR><BR><BR>珊瑚:在佛经中被称作“钵摆婆福罗”,属于一种有机质宝石。其实珊瑚是海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结合营生所分泌出的石灰质,日久成为一种共同的躯体。因其形状像树枝,古人误以为是植物,故又称为珊瑚树。在《翻译名义集》中曾提到珊瑚及其产地:<BR><BR>珊瑚,梵语钵摆娑福罗,外国传曰,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州,州底磐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 <BR><BR>珊瑚的颜色主要有红、白、黑三种,因为它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形成,许多宝石鉴评家都认为它的价值很高。以珊瑚制造的佛珠具有驱邪、避祸、逢凶化吉的功能,一向深受人们喜爱。 <BR><BR><BR><BR><BR>
<HR SIZE=1>
<BR><BR><BR>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 “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BR><BR>(一)菩提类<BR>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因多用念佛之数珠,故又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BR><BR>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 “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BR><BR>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BR><BR>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见图17)。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BR><BR>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BR><BR>正因为菩提子有着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BR><BR>几种菩提类佛珠(散珠)从左至右依次为天竺菩提(未经加工)<BR>白菩提(未经加工) 金刚菩提<BR>五眼菩提 风眼菩提<BR>天台菩提 星月菩提<BR><BR><BR>(二)宝玉石类<BR>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属于贵重一类。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宝石名贵,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之人是无法得到的。如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中,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罗汉珠”一串,带到香港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一段记载。 <BR><BR>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有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方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翡翠为优质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优质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那种象征吉祥,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BR><BR><BR><BR>(三)果实(核)类<BR>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例举出不少的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缅茄、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木患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BR><BR>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多为人们所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如图所示的一串佛珠,采用陈年的桃核,一改往常的圆形,而以四大菩萨各居一角,构成方形,中间再加以透雕梅、兰、竹、松的技法,更加使人爱不释手。<BR><BR>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 “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用来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所雕刻的罗汉造型生动,须发皆具,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深红发亮,是不可多得的随身法宝。<BR><BR>木木患子,亦称作无患子,木木患子。木木完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木患子经》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木患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爱用木木患子来制造的佛珠,意喻秉承着佛陀的教诲,未有忘失。 <BR><BR>椰,古书中或作为“木牙”,“木邪”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近来习尚,丈夫多臂缠金镯,手弄椰珠,余颇以为嫌。” 赵芬在《滤月轩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记载:“乾隆年间,户部侍朗赵秉冲,精选一串椰子数珠,珍比千狐之腋。” 由此可知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BR></FONT></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7 2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接顶楼--佛珠漫谈 补遗 </FONT></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此乃《佛珠漫谈》之精华所在,方才找到补贴上来。)送与有缘人^_^</FONT></P><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五、加功用行——佛珠的持用方法<BR>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所以历来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经典当中特别强调,持用不同质料的佛珠,其念诵的功德利益,也有胜劣的差异。如《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中,佛告大众言: <BR><BR>  汝等善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持: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卢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24]<BR><BR>  此外,在《摄真实经·建立道场发愿品》卷下、《守护经》、《瑜伽念珠经》中,均以菩提子珠的功德最为殊胜。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数珠功德经》里边,文殊菩萨为大众讲述了佛陀往昔因地当中的一段故事,以释群疑: <BR><BR>  以何因缘我今偏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曼殊室利菩萨言: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邪见坏心,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见,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今既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其实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应苏。以经七日,诵念佛名,子乃重苏。外道欢喜赞言: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时诸外道闻此事已,舍邪归正,发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议。以此因缘,世人皆号为延命树。其菩提树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树,二名延命树。[25]<BR><BR>  不管怎样说,选择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念诵经文、咒语或佛菩萨的圣号,可以驱除烦恼,消除报障,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对于帮助我们修行实在是大有裨益。<BR><BR>  前面讲过,佛珠可分为三个种类,即持珠、佩珠、挂珠,而一般的念佛者,大多选用持珠。持珠的姿势,亦可分为二种,单手持珠与双手持。单手持珠,大多用于站立、经行的时候;而双手持珠则是打坐时经常采用的姿势。其方法是将佛珠置于两手之间,呈交叉状,把母珠放在一侧,掐捻一周,回至原处即可。其实,根据《佛像图鉴》一书记载,历来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势皆无定法,左手、右手、单手、双手、提高、垂下、平胸、齐膝,各种动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强求特定的持珠方法了。<BR><BR>  在持珠的过程中,经常有人会遇到要不要跨过“佛头”(母珠)这类问题。因为在经典中曾有:<BR><BR><BR>      珠表菩萨之胜果,于中间绝为断漏。<BR>      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以表无量寿。<BR>      慎莫蓦过越法罪,皆由念珠积功德。[26]<BR><BR>经有记载,故而才有此一说。假如念诵者,纯以佛珠作为记数的工具,则不必把母珠和隔珠计算在内,念诵时轻轻捻过便是。如是念诵的人,除了把佛珠当作精进、记数的工具外,还希望藉着它来体悟更多佛理的话,当手捏到隔珠的时候,可用“佛、法、僧”三宝,或“戒、定、慧”三学来观想,当手掐到母珠的时候,也同样可以观想佛的相好光明,同时再逆时针朝相反方向捏念,即可解决此类问题了。<BR><BR>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念诵记数的作用以外,还可以挂在颈部充当挂珠,或缠绕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义的:<BR><BR><BR>      二手持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BR>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BR>      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及安臂,<BR>      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BR>      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BR>      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BR>      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BR>      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27]<BR><BR>  再者,密教中由于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刚界)修法之不同,对于佛珠也有着特殊的要求,与平时常用的佛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据《苏悉地羯罗经》说:“佛部用菩提子珠,观音部用莲花子珠,金刚部用噜椰罗叉子珠。”又据《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刚部用金刚子珠,宝部用金等诸宝珠,莲花部用莲花子珠,羯磨部用种种和合珠。”又近人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辑要》一文说:“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坏法及长寿法用珊瑚珠,修诛法用人头骨珠,修观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凤眼菩提子珠。”<BR><BR>  另外,密教的经典对掐捻佛珠的指法也有详细规定。从五部而言,《摄真实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宝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莲花部以右手拇指与小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从三部而言,《苏悉地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莲花部以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金刚部以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BR><BR>结束语<BR>  佛珠本是作为僧众道具出现并被保存至今的,如《释氏要览》卷中“道具篇”引《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28]可是随着年湮代远、律制久芜,许多道具已经名实俱废了,如齿木、滤水囊等即属此例。而佛珠不但未被废置,反而更加承顺世间,可以说早已成为那些“与佛有缘”众生“有善根”的表征了。正因如此,我才在几十种法具中,选择了“佛珠”一项加以详细介绍。<BR><BR>  这篇文章对于佛珠的种类、数目、质料等,就自己所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了知这诸多的“相状”。《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明众生修行,无论诵经、念佛、拜佛,都不要“执相”,而佛珠也是作为“相”之一种而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份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我们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BR><BR>【注 释】<BR><BR>  [1]东晋佚名《佛说木槵子经》,《大正藏》卷一七,726上中。<BR><BR>  [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八四〈李辅国传〉,4759页,中华书局版。<BR><BR>  [3](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大正藏》卷五〇,593下。<BR><BR>  [4](唐)义净译《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大正藏》卷一七,726中下。<BR><BR>  [5](唐)义净译《校量数珠功德经》,《大正藏》卷一七,726下。<BR><BR>  [6]请参阅(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胜陀罗尼品”第六,《大正藏》卷一六,418中。<BR><BR>  [7](唐)湛然述《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五,《大正藏》卷四六,314下。<BR><BR>  [8]请参阅(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名字品》,《大正藏》卷二四,1011页下。<BR><BR>  [9]请参阅(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十住品》,《大正藏》卷九,444下—445上。<BR><BR>  [10]请参阅(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十行品》,《大正藏》卷九,466中下。<BR><BR>  [11]请参阅(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名字品》,《大正藏》卷二四,1011中。<BR><BR>  [12]请参阅(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十地品》,《大正藏》卷一〇,179中。<BR><BR>  [13]请参阅(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贤圣品》,《大正藏》卷二九,119中。<BR><BR>  [14]《大正藏》卷八,832上。<BR><BR>  [15]请参阅(唐)般剌蜜帝译《楞严经》卷八,《大正藏》卷一九,142下。<BR><BR>  [16]请参阅(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大正藏》卷二五,224上。<BR><BR>  [17]请参阅(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福田经》,《大正藏》卷一,616上。<BR><BR>  [18]请参阅(唐)玄奘译《俱舍论》卷一,《大正藏》卷二九,2中。<BR><BR>  [19]请参阅(唐)般刺蜜帝译《楞严经》卷六,《大正藏》卷一九,129上中。<BR><BR>  [20]《佛光大辞典》“菩提子”条,5199中下。<BR><BR>  [21](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藏》卷五一,915中。<BR><BR>  [22](唐)宝思惟译《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大正藏》卷一七,727中。<BR><BR>  [23](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大正藏》卷五四,434下。<BR><BR>  [24](唐)宝思惟译《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大正藏》卷一七,727上中。<BR><BR>  [25](唐)义净译《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大正藏》卷一七,726下—727上。<BR><BR>  [26](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念珠经》,《大正藏》卷一七,727下。<BR><BR>  [27](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念珠经》,《大正藏》卷一七,727下—728上。<BR><BR>  [28]宋道诚集《释氏要览》卷中“道具篇”,《大正藏》卷五四,278下。<BR></FONT></P><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佛珠鉴赏:</FONT></P><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因多用念佛之数珠,故又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FONT></P><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 “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FONT><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FONT></P><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见图17)。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FONT></P><BR><BR>
< style="LINE-HEIGHT: 150%"><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FONT></P><BR><BR>
<><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777777>星月菩提<?xml:namespace prefix = o /><o:p></o:p></FONT></FONT></FONT><BR><BR><BR><BR><BR><B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7 22: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PMingLiU color=#777777 size=3>金剛菩提子</FONT></P><BR>
<><FONT color=#777777 size=3>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質堅不朽,是製作念珠的材質之一,有「金剛子、金剛菩提子」的美稱,特別的是在金剛菩提子的表面有類似梵文的文字。<BR></FONT></P><BR><BR>
<><FONT size=3><FONT color=#777777>坊間另有所謂的「菩提子念珠」,不是菩提樹的果實,而是一種稱川殼的草木植物所結的果實,菩提子亦有很多不同的果實,按表面花紋分為有:星月菩提、草菩提、鳳眼菩提、龍眼菩提。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fficeffice" /><o:p></o:p></FONT></FONT></P>
<><FONT size=3><FONT color=#777777>一般在佛部裡要持佛的咒語,大部份都是用菩提子,用菩提子來持佛的咒語是比較契合與契入,也就是比較容易相應;菩薩部以前是用蓮實,也就是蓮花的實心去做唸珠;金剛部在西藏是用人骨唸珠,一切的骨類都應屬於金剛部的,像象牙、鯊魚做的唸珠,動物的骨做的唸珠或人骨做的唸珠,都是屬於金剛部的;菩提子可以用於五部或所有的羯摩法,也就是菩提子通一切的唸珠,你修任何一個法都可以用菩提子,都可以相應,所以用的最廣就是菩提子。佛本身統攝一切,用佛部的唸珠,自然可以運用到任何的作法上面。 <o:p></o:p></FONT></FONT></P>
<></P>
<><BR></P>
<><FONT color=#777777 size=3>凤眼菩提</FONT></P>
<>印度龍眼菩提:<BR><BR>正面:<BR><BR>正面及背面:<BR><BR><BR>中土的龍眼菩提, 正面◇型,背面﹢型:<BR><BR>虎眼Y型(左),龍眼◇型(右):<BR><BR><B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7 22: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7 22: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再转一篇 敏思博客的网文:</FONT></P><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STRONG> 佛珠</STRONG></FONT></P><BR><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春来,我望着玻璃橱里的那串佛珠,许久没戴了。冬天的时候,天很冷,佛珠戴在手腕间冰冷,衣服多了,也不方便。于是我褪下佛珠,置于橱里。<BR>记得去年元旦时,我随母亲进龙华寺烧香,求得一串佛珠,戴于手腕.初觉得手上多一物,异样的很,久了,才发现,佛珠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了。<BR>我不是佛教徒,也不痴迷的信奉佛教。那串佛珠,不代表我对佛的信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新奇吧。待到后来,有如老朋友般的亲切了。<BR>佛珠本是空门物,然越来越多的人们,手上带着佛珠,形式各异。檀木的,紫金的,翠玉的,塑料的。如同饰物,或许更多的有别样的意义。也许,蕴涵了家人的关怀,也许,包容了朋友的爱心。也许,藏着对爱人的纪念。<BR>人们来到寺中,入佛门,求红尘事,烧香拜佛,态度虔诚。佛在世间,听着众生的祈祷,许愿,不知道能不能全部满足众生。<BR>记得那年,我曾许下一心愿,一年了,佛没有眷顾我,或许,我的心愿,不是佛管的,与佛无关。愿望没实现,而佛珠还带在腕间,依旧。<BR>闲着在车上的时候,上课无聊的时候,我褪下佛珠,把玩着,抚摸着,一颗颗捻着佛珠,一圈又一圈。轮回,不知道和尚是怎么捻珠子的。<BR>夏天,出汗的季节,也是运动的季节,在打篮球时,容易出汗,弄脏了佛珠,我将佛珠撩上手臂,紧紧的束住衣衫。那种手臂上紧紧束缚的感觉,像是带上了某种约束。<BR>佛珠戴在手腕间,感觉很舒服,偶然忘了带起,总觉得手上空荡荡的,少了点什么。十九颗佛珠,十八罗汉加一观音。檀木,黝黑,古朴,不带一点浮华,虽然雕刻的不是很精致,但是,已经有了那么层感情,挥之不去了。<BR>外面的地摊上,摆满了琳琅满目,花俏的饰物,手珠。我望了一眼,没有兴趣,我固执的喜欢手里的这一串,其实,一件饰物本身是很寻常普通的,只是,它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看待那件物品的眼光,感情也就自然不同了,与其他的事物区别开来。似乎那串佛珠,包容蕴藏了我那年的回忆,看着它,又能浮现出零碎片段。<BR>现在,适宜的季节,我拿出那串佛珠,擦拭去珠子的灰尘,十九颗珠子依然黝黑,泛着光亮。那串佛珠,承载了我的喜怒哀乐,陪伴我走过了美好的时光,我希望,能戴着它,一直,永远。</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7 22: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下面是引用爱心熊于2005-12-27 22:44发表的:<BR>好帖。。。。学习了。。。
</P><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谢谢九丫头斑竹,帮我整理好帖子</FONT></P><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我一直想作个佛珠的资料贴,送给青鸟的朋友们。</P></FONT><embed src="http://www.guanyin.org/fileupload/down/down/20053231551540.mp3" hidden=true autostart=true loop=true type=audio/m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8 08: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贴甚是如法!!![fly]阿弥陀佛[/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米丫大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2-28 09: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8 12: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8 13: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777777 size=3>念珠之美</FONT></P>
001.jpg
004.jpg
005.jpg
006.jpg
008.jpg
009.jpg
007.jpg
010.jpg
031.jpg
25347436.jpg
020.jpg
041.jpg
011.jpg
012.jpg
014.jpg
016.jpg
029.jpg
019.jpg
027.jpg
036.jpg
035.jpg
04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鸟网-青鸟论坛,青鸟文化艺术,花鸟鱼虫,花鸟交易,花鸟图片,综合文化尽在青鸟网 ( 黔ICP备11000405号 )

GMT+8, 2024-11-22 11:09 , Processed in 0.0645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