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337|回复: 25

佛教植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5 14: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本是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的生老病死,但有人看破了红尘,思想一旦成为高峰,站在上面俯视芸芸众生,便有了超脱的意味。站在人类思想高峰的人,普渡众生,便成了佛。一种思想传播得久了,人们便信仰它,这种思想就成了宗教。

  花本是普通的花,树本是普通的树,但和佛教诞生发生了联系,仿佛具有了佛性。或者说,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这些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 



1 菩提本非树

  菩提到底是怎样一种树?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这种佛教圣树感到神秘。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使菩提树带有神性的光辉,但菩提声名远播,大概得益于六祖惠能的偈子。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交衣钵传他。后入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山宝林寺任主持,开创禅学南宗,倡顿悟法,弟子日众,形成禅宗的正系,被奉为禅宗六祖。该寺也成为禅宗的著名祖庭。由于慧能曾被比丘尼相救过,所以该寺又是极少见的僧尼共居的宝刹。唐开元元年(713年)慧能以76岁高龄圆寂。

  这个禅宗故事,我看到过多次,对于一个北方人,始终无法想象,菩提树长的是什么样子。2003年10月,我和妻子去云南蜜月旅行,在昆明世博园,走进大温室,各种各样的珍奇植物令我目不暇接,在热带植物展馆,看到了菩提树,在它的旁边是株娑罗双树,自此,对菩提树才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当时,我把菩提树上挂牌的文字还抄录下来。突然意识到佛主释迦牟尼的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都与植物连在一起;他降生于他的外婆家花园里的一株无忧花(Saraca sp.)树下,成佛于一株菩提树(Ficus religiosa)下和圆寂于两株娑罗双(Shorea sp.)树下。这样,佛教便和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经过查阅资料,对菩提树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遥想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潜心修行六年,变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他放弃了苦行,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于是,他取食了村姑奉献的乳糜,跳进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沐浴了疲惫的肢体。上岸后,身心清爽。他独自来到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暮色降临了,月色溶溶,树荫婆娑,万籁无声,悉达多太子端坐不动,凝神静思。就在这五月的月圆之夜,他在树下豁然开悟而成佛,从此,人们把荜钵罗树称为菩提树,佛教徒以“佛”尊称其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觉者”之意,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具有一颗难得的菩提心。

  菩提,这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或大智慧,曰:“豁然觉悟”,“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菩提树,原产印度,印度人叫荜钵罗树,我国一般叫菩提树或菩提榕,属于桑科常绿乔木,性喜温暖湿润,树木高大雄伟,可达十至二十米高,叶近似卵形,革质,茎干黄白,花隐于花托中,不为人所见,故称无花果。书载:早在南朝梁时,有位名叫智药的僧人,自天竺称植到中国,现多见于广东、海南。

  菩提被佛徒视为神圣之木,广植于佛教寺院中,可是,菩提树只适于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东南沿海,温带和高寒带地区不易栽活。这怎么办呢?于是佛门弟子只好取其名,选某种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名木代之。

  我国南方一些寺院,常选用无患子树代菩提榕,其木广东人称木榄子,四川人称油串子,果核黑色且十分坚硬,可作念珠——正是这一点相通处,真正的菩提树树子可作念珠。因此南方一些地方无患子树成了菩提树。又如我国北方一些寺院,僧人多选用我国特有珍稀名贵树种银杏树替代菩提榕,因为银杏树像菩提榕一样高大美观,寿命很长,有“活化石”之美誉。大西北的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省区,因气候寒冷,即使无患子树和银杏树也不宜栽植,佛徒们就选取当地一种观赏花木来替代,它就是丁香。

  其实,以丁香为菩提树,并不限于青海的塔尔寺一处,北京法源寺及卧佛寺寺院中,也栽有华北紫丁香、白丁香等,北方很多寺院拥有百年树龄的丁香古木,这其中无疑都含有宗教象征意义。
  菩提伴随着古刹,千年时光流转,于它仿佛只有一瞬,而我只不过是个过客。丁香、银杏替代了菩提,如果真的有来世,谁将替代你轮回?

  菩提已经被神话,进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为信仰佛教的信徒撑起平安的绿荫,庇护着芸芸众生。菩提是智慧之树,每一片叶子都带着灵性之光,每个凡俗的人、每一颗卑微的灵魂,都有佛性和神性。菩提静穆无言,它挺拔在历史的河流一侧,等着你我悄悄走近它,坐下,觉悟……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净土世界一莲花

  莲花入诗亦入画,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歌咏莲花的高洁:“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么美丽的花儿,难道只是文人独美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咏叹荷花的诗,通俗易懂,可谓经典绝唱。仔细揣摩诗的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才意识到这是送别诗,寺庙与荷花联系起来,有了更深一层的寓意。每个字缝里隐隐看到荷花与佛寺不同寻常的关系。

  到寺庙参观,会看到一尊尊佛像庄严地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佛教与莲花有着怎样的渊源?

  今年阴历6月6日,我喜得千金,起名刘润菡,希望父母的爱像流动的源头活水,滋润着这棵6月出生的小荷。为女儿起名时,翻阅了诸多资料,原来莲花和佛教有着如此水乳交融的关系。

  印度盛产莲花,佛经记载,古时共有七种(2种荷花,5种睡莲),有“七宝莲花”之谓。莲,花叶俱美,在炎热多雨的印度各地生长茂盛,成为古印度人的自然崇拜物。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依据印度当时的文化习俗,很自然地把莲花放在很高的地位。佛教中的极乐世界,消除了困难,那里自然生长着美丽纯洁的莲花。一朵莲花,已经成为一个庄严世界。在信奉佛教的土地上,莲花图像四处可见,是很自然的了。于是在佛教艺术中,莲花是能够消除人间疾苦的圣洁之花。在寺庙和古塔等佛教建筑中,雕刻着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佛寺称为莲宇。一般佛堂里被供奉的持莲观音,双眉下垂凝视手中莲花,内心世界圆觉无碍,持莲是否意味着远离欲望?观音多种化身里,还有卧于莲花丛中的莲卧观音,可以助人脱离世俗苦海。莲花是佛教的重要符号和吉祥物。 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释迦佛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

  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

  印度文化中,莲花是生的再生,但信仰上的意义之外,莲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美学教授蒋勋对佛教源起的印度,有这样的看法:作为一个热带地区国家,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在潮湿而炎热的空气中,展现热带植物特有的慵懒与妩媚。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文物上已出现荷花图案。如出土的周朝莲花造型壶、青铜器上有莲瓣花纹。受佛教影响,魏晋与唐朝器物、雕饰、佛像更几乎都佐以莲花纹饰,因而开出壮丽的莲花纹时代。

  宋朝之后,民间的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更让莲花的宗教意味转向民俗意味。工艺品里肥胖婴儿手持莲叶或莲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连生贵子。莲叶下护藏着大鲤鱼,要人连年有余。民间流布的莲花图案,也难以断定与信仰毫无瓜葛,但人间烟火味十足。是否意味着莲花的双重美感,人性与神性,世俗与庄严,烟火红尘与极乐世界。莲花本来生于水土两元世界,出污泥而暗地妖娆。

  莲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关联人们的精神境界,可谓大俗大雅之物。俗可作美食、器具,雅可入艺术境界和宗教文化。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3 杨柳青青除苦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根据统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植物,以“柳”的次数最多。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柳出现的诗篇共有23篇,仅次于松树。杨柳据说是隋炀帝游汴渠两堤时,御笔亲赐堤岸上的垂柳姓杨,之后,杨柳一词便流传下来,并非杨树和柳树的并称。古代诗歌中的杨柳、杨、柳,指的都是垂柳,多生长在河边及园林。

  垂柳枝条千万条,软柔下垂,随风飞扬,婀娜多姿,为文人墨客喜爱,多见于具有雅趣意境的诗画中。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

  每年春天,杨柳发新芽,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出满院春色。等柳枝长出狭长的叶子,风吹柳花满园香,然后,桃李阴阴柳絮飞,白色的柳絮像雪一样漫天飞舞,落在白蘋漂浮的池塘,落在春水流淌的河流,落在离人的心头,平添离愁。

  杨柳只具有离愁与怀人的意象吗?翻阅唐诗中发现,杨柳还是诗人兴发的历史哀伤,咏史吊古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杨柳。唐代著名诗人韦庄曾在金陵的台城凭吊:“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李商隐的《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朝代更跌,物是人非,前朝的宫殿成为一片废墟,而杨柳依旧一岁一枯荣。

  如出看来,杨柳在诗人眼里,不会减轻他们的苦痛,身世之飘零,对杨柳发之,只是徒增伤悲。然而,在老百姓眼中,杨柳是妙方良药。记得小时候,母亲牙痛不止,将杨树皮捣烂敷于伤痛处,用于袪痛消热。民间有多种药方,将柳树枝芽煮熬,作镇痛剂,后来,看过一篇文章说,杨树皮中含有阿斯匹林的成分,所以能够止痛。事实上,垂柳启发人类开发出了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垂杨柳中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柳酸)。杨柳不仅赋予诗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解除人间的苦痛,安慰落寞的心灵,从物质到精神,柳树对人益处多多。

  那么,柳树与佛教有什么干系呢?

  少时,读《西游记》,脑海里出现观音菩萨的形象,左手托盛着甘露神水的宝瓶儿(净瓶),右手持杨柳枝,蘸着甘露,向人间挥洒,解救人世的疾苦。

  为何是杨柳枝?我想,这是基于千年来民间流传的杨柳枝芽能止痛的妙方吧。

  查阅史料得知,观音菩萨原是一位男性形象。唐朝,佛教几度旺盛,这与皇帝兴佛的爱好有关,也就是在唐朝,观音由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大概是因为女性宁静,坚韧,忠贞的品质更贴近佛教慈悲的情怀。于是,观音菩萨成为带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慈眉善目,端坐莲花之上,手执杨柳枝消除苦疾,观音菩萨成为女性可能更有亲和力。女观音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传播佛教精神。而观音手中的杨柳枝,青葱欲滴,柔顺飘逸,也符合女性特征。 民间善男信女进寺庙拜观音娘娘,乞求神赐给凡人漂亮聪明的小宝宝,成为寺庙的重要活动。

  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它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即使在看来也是极富人情味的,成为古代百姓精神支持和心灵安慰,而佛教的香火源远流长,一直至今。 2003年10月,我和妻子在大理旅游。那天,载满游客的游船航在苍山洱海之间,中途停靠在一处佛教胜地。下船沿着台阶向上走,忽然仰头发现高大的古樟树环绕的岛上广场中,耸立着一尊高大无比的观音菩萨塑像,导游告诉我这是国内最高的观世音,向它许愿,很灵验。妻子,听后,烧香许愿。今年7月(阴历6月6日)我喜得千金,聪明,健康又漂亮,等孩子顺利生产后,妻子告诉我去年在洱海湖中岛上许的愿实现了。我想,她们母女平安,这功劳里也有观世音的一份,也希望观世音的杨柳枝对我的女儿多一点偏心与垂青,让她在世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4 逢庙必栽银杏树

  银杏为上古孑遗树,被植物学界称为“活化石”。银杏属则起源于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现存的银杏其历史可追溯到7000万年以前的古新世(第三纪早期)。第四纪冰川之后,在中欧及北美等地的银杏全部灭绝,现在世界上银杏树科植物仅存一属,一种,生长在中国,是很中国的古老树种。

  郭沫若赞誉银杏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

  越古老的树木越像神,想一想银杏的年龄,令人敬畏,只有它能说见证沧海桑田。如果真的有来生,我愿意做一株银杏树,当然,还有一个条件,请给我一个爱人,一株雌性的银杏,让她结出白果。事实上,银杏雌雄异株,相伴相对而生,方能结果。《本草纲目》有介绍。

  银杏高大长寿,因生长缓慢,木质则细腻,而且银杏树的汁液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古代的方士常取其木刻制作法的符印,传说具有召神袪鬼的作用。故而道教、佛教的宫、观、寺、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京口记》载:“胜国寺禅堂前银杏一株,可泉上人房之侧,本,人五抱。”《泰山记》载:“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我觉得古代的僧侣就是植物学家、园艺专家,让我们有幸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木。我所在的青岛地区流传一首诗“逢庙必栽银杏树,劳(崂)山风气古来殊,至今到处依然在,幸免斧斤得散俱。”青岛市区及崂山,银杏颇多,与这风气有关。

  仍记得6前的一个秋日,天高云淡,枫红荻白,我和二三朋友去崂山寻胜觅幽。那时我还在一所师范学校任教职,工作没有如今繁忙。躲开崂山的热闹去处,去的是游人罕见的华楼山。入得山中,满身清爽,秋风瑟瑟,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峰回路转,在山顶一平整处,看到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巍峨屹立在静谧的山林中,不知渡过了多少岁月。银杏树附近,有断砖残瓦,看得出是昔日庙宇的痕迹,不知那朝香火旺盛的寺庙,如今变成一片废墟。也不知这高大壮观的银杏见过多少人,如今,等来了我。更不知今后还有谁会来此静观,与银杏树邂逅,默想。仰头张望满树金灿灿的银杏树叶,仿佛有幽暗的香气萦绕,将人的心思过滤了,人心沉静下去,全身的感官异常敏锐。在静默的无言中,我和朋友、和这银杏树,有一种灵魂的默契和沟通,进入佛家的禅意中。 银杏树的旁边,有一所茅屋,柴门半闭,门前一地金黄的树叶。小小的木制窗台上,窗子下方的一方光滑的石板上,凉晒着白果……我猜想这茅屋的主人是一位山中隐者,和这银杏树一样有着风雨沧桑。此刻,隐匿在山中某一角落,或在拣拾柴禾,或采摘野果。也可能是一位须发飘逸的僧人,下山化缘,谁知道呢……

  许多年后。我仍然怀念那银杏的气息和境界。断瓦,银杏,茅屋,山中岁月,浮生的片刻欢娱……我相信银杏蕴涵的佛性,它内化了佛教的精神。

  银杏本身就是一本“佛经”。银杏也是一本“诗经”。

  银杏小小的树叶,典雅而美丽,有着长长的叶柄和犹如打开的小折扇似的叶片,如果将叶柄与叶片平面成直角折一下,就好象一只步履蹒跚的鸭脚,因此古人给银杏起了了个形象的名字,“鸭脚树”或“鸭掌树”。银杏叶不易被虫蛀和染病,拾几枚金黄色的银杏叶夹在书本中,就是一枚枚精美的书签。古人以美丽的银杏叶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北宋词人梅尧臣《酬永叔谢予银杏》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虽少未为贵。亦以知我贫。……何用报珠玉,千里来殷勤。”欧阳修收到梅尧臣寄赠的鸭脚(银杏叶),感而赋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这诚可珍。”就是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来历,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像僧人参禅的顿悟,原来,这里所讲的鹅毛,就是银杏树叶!君子之交淡若水,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宋代诗人苏东坡在河南净居寺读书时,十分喜爱唐僧道岸、定易二人合栽的银杏树,在其盛果时赋诗一首,抒发感情: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陆游有“鸭脚叶黄乌桕丹,草烟小店风雨寒”描写景色的诗句;兆补之有“五百年间城郭改,空留鸭脚伴琼花”之喟叹。

  苏东坡的诗透出一个重要信息,宋朝时,地方以鸭脚子作为礼品向朝廷进贡。有传说,皇帝问及此果之名,进贡的地方官员知道鸭脚子名称不雅,恐皇帝不悦,急中生智,回答此果为“银杏”,龙颜大喜,连连称赞,并厚赐了送贡品的地方官员。自此以后,“银杏”之名先在朝官中,继而在文士中,最后在百姓中流传。明代《本草》中曾有简述“叶似鸭脚,因认为名,宋补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除此之外,银杏又称公孙树。银杏雌株树龄在20年以上才结果实,因此在民间留下了“爷爷栽树子孙吃果”的俗语,民以此联系隔代人之间的感情,故名。银杏树种多有根部分蘖的特性,常在主干基部周围萌生出许多小树条形成子株,象一群子孙围绕老公公一样,故名,此为因形得名。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5 扑朔迷离娑罗双

  在佛教寺庙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卧佛塑像:佛主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这里面还有一段与娑罗双树有关的故事呢!

  据传说,古时候印度有一条名叫希拉尼耶底的河,岸边长着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罗双树(也有称娑罗树的)。释迦牟尼80岁时(在当时的印度,80岁已经是很高的年龄了)的一天,他走进希拉尼耶底河里洗了个澡,然后上岸走到娑罗双树林中。他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铺了草和树叶,并将僧伽铺在上面,然后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最后就涅槃升天了。所以,卧佛寺的卧佛就是释迦牟尼圆寂的式像。

  查阅资料得知,娑罗双树属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树干可割采龙脑香。龙脑香是高级天然香料,十分名贵,有名的印度蚊香是用龙脑香制造的。虔诚的佛教徒常用龙脑香油点佛灯,常用娑罗双木材点香敬佛,致使佛堂满屋清香。在印度、泰国等国,人死后用木材焚烧尸体,富裕高贵的人家,常用娑罗双树作燃料。

  显然,娑罗双树是娑罗树原产喜马拉雅以南的丘陵山国,应该是热带植物。是不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适应了中国南北的气候,在古寺生根发芽、繁衍生长?亦或像菩提树一样,在中国北方的寺庙难以种植成功,以银杏作为替代物种?如果是这样,那种树替代了娑罗双树,成为佛家的圣树?

  北京附近多古寺。许多寺庙的植有娑罗双树。比如潭柘寺。资料说,娑罗树,又叫七叶树,原生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宏扬佛法和涅槃均与此树有关,是佛门圣树。公元566年,印度高僧智约将此树移植到潭柘寺。再比如,位于海淀区西北的千年古刹大觉寺。每年5月,娑罗古树正含苞待放,成为吸引游客的景点。大觉寺内共有七棵娑罗树,其中一棵是一级古树,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新闻记者热情洋溢地描述娑罗树开花的景象,介绍道:“娑罗树又名七叶树,因其树叶似手掌多为七个叶片而得名。此树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又像烛台,每到花开之时,如手掌般的叶子托起宝塔,又象供奉着烛台。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尽情绽放,花芯内七个橘红色的花蕊向外吐露芬芳,花瓣上泛起的黄色,使得小花更显俏丽,而远远望去,整个花串又白中泛紫,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

  既然北方寺庙有娑罗双树,南方肯定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09月22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杭州灵隐寺的娑罗树相传是在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由创建灵隐寺的印度和尚慧理从家乡带来的娑罗籽栽培起来的。其中位于灵隐寺大雄宝殿西边“紫竹林”佛宇南隅的两株高达二十六七米,树身斑驳,苍劲古老,躯干可数人合抱的娑罗树,据《灵隐寺志》记载,是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法师当年亲手种下的。这两株娑罗树虽经过160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却仍是葱茏挺秀,生机盎然,是杭州西湖周围数十里湖山中最老的古树,亦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佛树。千百年来一直被历代僧人珍视为古刹灵隐的“镇山之宝”。每当立夏时节,许多慕名到杭州灵隐寺进香的游人香客,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佛教进香团,在进香礼佛之余,必将尽情地领略一番千年佛树花枝招展的神奇风采。

  以上资料均说明,娑罗双树随佛传入中国,而且在南北生长良好。

  古诗中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欧阳修诗《定力院七叶木》:“伊洛多桂木,娑罗旧得名,常于佛家见,宜在月中生。”元马祖常《送佛山隐之宗阳宫》:“高谈见明月,为我问娑罗。”而且还有资料表明:月亮中生长的不是什么桂树,而是娑罗树。

  近日读尹荣方的《神话求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一书,其中谈到娑罗树、七叶树和月中桂。观点惊人,说娑罗树并没有传入我国,而是以树型、特征相似的七叶树替代。此说令人耳目一新。不妨将其中片段抄录于此:

  必须指出,娑罗原产于印度,中土甚为少见。中国诗人以为娑罗而加以歌咏者,实际非娑罗树而是七叶树。中土之人,是把七叶树当作娑罗树的,《江宁府志》:“今高座诸寺有娑罗树,干直而多叶,叶必七数,一曰七叶树……花色白,结实如粟。”又《海昌丛载》谓海宁安国寺“娑罗二株……皮干黝黑坚致,枝叶茂密,叶多七片。”其描写者正是七叶树的特征。七叶树是我国的庭院树,属于七叶树科的落叶乔,与娑罗树完全不同。七叶树种子脱涩后可食,以前以之入药,称“娑罗子”。七叶树之被指称娑罗,盖因此欤!

  有寺庙的资料也明确指出所谓的娑罗双树,实为七叶树!比如卧佛寺。位于腊梅近处的东侧和南侧,有两棵古老的大树,挺拔苍劲。据传,这两棵树,是为了象征释迦牟尼圆寂于娑罗树下,早年从印度移植来的。因而此树有“圣树”之称。其实,该树既非移自印度,也不是娑罗树,而是七叶树科中的一种秀丽的七叶乔木。

  更有意思的是,娑罗树是佛家圣树,它何时被指言为桂树?尹荣方认为是宋朝时。他说:“娑罗树何以会被搬到月中,成为月中神树的呢?可能与佛徒有关。我国历史上,道教与佛教的斗争从来不断,月桂仙人神话的存在,自然对道教发展有利,于是,有心的佛教徒就出来混淆视听,以月中桂树为佛家圣树——娑罗树,目的在于取消道教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扩大佛家的影响。”

  原来如此。扑朔迷离的娑罗双树有如此多的谜团,不可不察。
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6 吉祥富贵无忧花

  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花木受到广泛的种植和崇拜,无忧花树就是其中一种。

  大约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境内),有一个迦毗罗卫王国。国王净饭王和王后摩诃摩耶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王后45岁时,一天晚上,睡梦中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闯入腹中——王后怀孕了。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诃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葱笼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惊动了胎气,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

  佛教植物身上附会着许多神话,带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见证佛祖出生的无忧花是什么样子,我一直感到神秘、好奇。为写这篇文章,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当我打开无忧花的照片时,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无忧花比较细碎,大小如指甲,一串串一簇簇地直接开在树干上,颜色金黄,衬着绿叶,美丽异常,真可谓老茎生花了。无忧花属云实科中等常绿乔木,枝繁叶茂,树型美观,是上等的风景树。

  上次去云南,没有来得及去西双版纳,无缘由得见无忧花,遗憾。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差不多每个村寨都有寺庙,寺庙里都要种植无忧花。那些没有生育想得贵子的人家,也常常在房前屋后种一株无忧花。无忧花是吉祥的象征。据说,只要坐在无忧花树下,任何人都会忘记所有的烦恼,无忧无愁。

  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在美丽的花儿上面,长此以往,人们在看花时,就有了感觉。有了佛教传说,无忧花对观者是一种积极的暗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7 曼陀罗花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传说,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空中时常发出天乐,地上都是黄金装饰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花称为曼陀罗花,不论昼夜没有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

  曼陀罗是一种什么样的花?纯洁的白色(也有淡黄色的),有着雪一样的肌肤,有着修长的花萼筒,掩映在绿树中间。她谦卑地低垂着,仿佛一个张开的小喇叭,对着滋养万物的大地。四川南充产的曼陀罗是重瓣的,长长的花筒淡紫色,微风吹来,摇曳多姿。

  曼陀罗花与佛教发生联系,也是必然的,她芬芳,圣洁,花朵美丽,极乐世界里就应该有这样的花儿,象征着无欲无痛的圆满。

  曼陀罗是茄科植物,结出的果实,有短针一样的刺,有的无刺,可入药。曼陀罗有毒,雷立刚写了一部在网络上风靡的小说叫《曼陀罗》,象征世俗生活的爱情是有毒的。爱情真的有时能够麻醉一个人,也能够让一个人产生幻觉,我们对爱情过分依恋,无法摆脱。正如雷立刚在序言中所说: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东西永远是这样的——就像曼陀罗那般,适度则有益,过度则有毒,但是,生活总是只给予你诱惑,却又不告诉你尺度,让你在以为没有过度时却已经过度,从而酿成悲剧。

  世俗生活的爱情也好,佛寺的宗教生活也好,我们都需要曼陀罗。我没有高僧的境界,抛弃爱情和家庭,靠着纯粹的信仰生活。我们是红尘中的俗人,把握不住生活的尺度,只好在万丈红尘中寻觅、挣扎、浮沉。
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8 丁香

  北京法源寺的丁香很有名。但前一段时间,李敖的书,《北京法源寺》,似乎比寺庙更出名。自从这部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法源寺的游客激增,香火不断,法源寺的佛像们沾了诺贝尔的光。可是在解放前,那些神佛们是沾寺庙里丁香的光。

  自清代开始,常有诗人相约聚于法源寺举行“丁香大会”。那种盛景大约与《红楼梦》里的海棠诗社的情形差不多,只不过在寺庙里文人们不会像在园林那样,诗酒弦歌,热闹异常,甚至有些忘乎所以,有些放肆,毕竟在神的眼皮子底下,得收敛一些。

  1924年4月26日,北京法源寺的丁香见证了一位东方的智者、一位来自佛的国度的诗人的来访,印度诗人泰戈尔由徐志摩陪同前来赏丁香。看来,民国时期仍延续着京华的传统——到寺庙赏花。

  近日看任明华的《红楼园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2月版),里面有一则资料——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载都门赏花的风习和盛况云:

  极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双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

  寺庙里的花事旺盛,再加上热闹异常的庙会,极清净的佛门圣地,又极具人间烟火之气。那时侯,城市里没有公园,也没有超级市场,结果寺庙成了休闲、娱乐、购物的去处。神圣的寺庙不仅承担救赎人们灵魂、超脱人的生死,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信仰,寺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寺庙里大多有花卉培养基地,荷花、丁香、茉莉、瑞香、牡丹、桃花、榴花等都可以在寺庙找到,四季鲜花盛开,可能清新的空气有利于僧侣的修炼和参禅。每个佛寺都有一个用矮墙、竹篱或绿篱围成的庭院,面积大小不一,其中栽有数十种至上百种的植物。在这些植物中除了一些水果供僧侣们享用外,还有与佛事活动有关的常用植物,以及作为书写经文载体的原料植物贝叶棕(Coryphy um- braculifer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这样,一个佛寺庭院俨然成了一个“佛教植物文化园”。

  丁香在花卉众多的寺庙充当什么角色呢?这要从菩提说起。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菩提和银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现北京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是明代的遗物。再如青海省乐都县以南的罂昙寺里的一棵暴马丁香树,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该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的湟中县沙尔镇,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之一。据说这座宏伟壮观的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有传说神话丁香,丁香的树皮和叶子能够显示出佛像来。

  佛门弟子为何以丁香代替菩提树?我想,原因多多。丁香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而且民间还有传说,丁香是“爱情之花”,丁香树是“幸福之树”。

  丁香被誉为“爱情之花”,传说中当然是才子佳人忠贞的爱情,追求自由爱情的美丽姑娘死后化身为丁香,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丁香的芬芳一样绵延不绝,也有把关于丁香花的那个著名对联编进故事的。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9 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谁能想到,江南民歌《茉莉花》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呢?一支江南民歌究竟与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有何内在联系?中国音乐界的专家们历经多时研究探讨和实地观摩演奏,揭开了《茉莉花》的“身世”。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立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连。茉莉花可以装饰秀发,由于它的纯洁、芬芳和美丽,在印度一直作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画里,菩萨的宝冠上就有镂金的茉莉花。按佛教习俗,把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供奉于佛像前。汉代以后,我国南方才有类似做法。

  史料记载:中国五台山的佛教为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域外的茉莉花也传入了五台山。茉莉花为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为制香香料,受僧人们的偏爱,故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八段锦》佛乐,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僧人们四处云游,此曲调便传至江南,并很快以曲调清逸、流畅动听,脍炙人口而得到江南民众的喜欢。之后又经人加工,渐渐便成为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江南民歌。

  其实,古代的诗人早已经传达出茉莉花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比如,宋朝王十朋的《茉莉》诗曰:“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看来,茉莉花的馥郁芬芳是一种很好的清凉剂,能够使人远离权力、名利的诱惑,保持头脑的清醒。再如,蒋延桂诗曰:“名字惟应佛书见,根苗应逐贾胡来。”茉莉充当了文化传播大使的角色,见证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
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14: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忍冬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林·麦卡洛有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荆棘鸟》,题目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南半球有一种鸟,它的歌声比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好动听,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种荆棘树,落在长满荆棘的树枝上,让荆棘刺进自己的肉体,才能够歌唱。从离开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了寻找荆棘树的旅程,找到了,它就落下来,而且要选择最尖、最锋利、扎进肉体最长的荆棘。它的身体被锋利的荆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开始了让所有会歌唱的鸟自惭形秽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莺,在它的歌声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荆棘鸟的血流尽了,一曲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着。

  悲壮惨烈的鸟儿,如同凤凰涅涅槃,浴火重生。相比较而言,植物则安静的多。

  有一种植物,越冬而不死,可比作人的灵魂不死,轮回永生,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它就是忍冬。

  忍冬是忍冬科植物,直立或缠绕灌木,常绿藤本,茎向右缠绕,攀缘上升,具有忧郁又惹人怜爱的姿态。花双生于叶腋,花冠白色(有时淡红色),凋落前变为黄色,故又称“金银花”。金银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中药,凉散风热,是因为它能够越冬而不死吗?我以为,它的“心”不热、不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故能逃过风霜雨雪严相逼的劫难。

  忍冬常生于路边篱笆上,山坡的灌木中。春夏开花,富含香气,为色、香兼备的观赏花木,适宜庭院附近、草坪边缘、园路两侧和假山前后点缀。忍冬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生命力顽强。我想,这也是佛家看好忍冬的原因吧。

  忍冬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在佛教艺术上,南北朝时最流行,莲花纹和忍冬纹(也称卷草纹)成为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纹样,广泛地出现在绘画、雕刻和刺绣等艺术品的装饰上,而佛像上更少不了忍冬纹。可以看出,那时佛教艺术对装饰题材的重要影响。

  留意一下出土的文物,就会印证上述观点。

  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

  在陕西洛川县鄜城北魏寺院遗址,近年来出土了北朝造像碑石十多块。刻凿于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的“千佛造像碑”,就是其中的珍贵碑石之一。主龛的佛尊面相方圆,眉额嵌宝光,慈祥和蔼,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大裙披盖佛座。左右两菩萨立于莲花之上,头戴花瓣冠,宝络下垂,一手抱忍冬,一手提净瓶和摩尼珠。在碑侧的浅龛中还刻有束发袒胸的大力士、托博山炉的夜叉、跪状供养菩萨,边沿饰以联珠纹和忍冬纹。

  古代的坟墓大多使用硕大厚道质地坚实的墓砖,浮雕出纹样繁多富于变化的装饰图案,其中就有属于佛教系统的飞天、云气忍冬、宝相花、卷草、缠枝忍冬、宝相联珠、宝瓶、四出花草、莲花、坐兽、忍冬与侍者、供花僧人。古墓的器皿、墓砖上频频出现忍冬,传达出主人的意愿——死而复生,灵魂进入下一次的轮回。其实,人死如灯灭,死亡是不了了之。人成了灰,化为土,而刻在砖上的忍冬纹却栩栩如生。

  忍冬真的能够不死吗?

  人的生命究竟像忍冬这样好呢?还是像荆棘鸟这般好呢?我这个俗人,真的无法超脱生死。
    
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